

以校本研修促进骨干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作者: 张丰胜【摘 要】校本研修是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本文聚焦以校本研修促进骨干教师研究能力提升,从促进骨干教师协同联动、设计系统的研修内容、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助力骨干教师拓展研究知识和视野、提高研究能力。
【关键词】骨干教师 校本研修 研究能力提升 有效路径
中小学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骨干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大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度。因此,在校本视域下,学校要帮助骨干教师提高研究能力,探寻解决学生发展真问题的策略,提高骨干教师研究设计、实施能力以及研究成果提炼能力。
一、促进骨干教师协同联动
在骨干教师研修中,学校要注重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定期组织主题交流,充分发挥多种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并维持骨干教师持续学习、开展研究的动力。
一是设计协同联动机制。协同联动机制是一种共享的学习机制,强调骨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同学习。在这种机制下,骨干教师不再是独立学习的个体,而是成为共享学习社区的成员。他们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学校需要明确骨干教师研修目标,设置合理的研修活动框架,创造良好的研修环境,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研讨会、研究组、线上研讨等多种形式,让骨干教师共享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二是定期开展微主题交流。学校要构建相互学习、合作交流的文化氛围,把骨干教师已经开展的研究主题及研究成果等进行归类分析,并综合骨干教师的学习参与、研究方案等,分析其优势领域,激励其在对比分析中汲取同伴智慧,并不断反思、调整,优化研究策略,提炼研究成果。
三是激发骨干教师自我驱动力。在校本研修中,学校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践探索等,帮助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激发骨干教师自主交流、沟通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骨干教师有机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设计系统的研修内容
学校要依据骨干教师开展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需求,设计系统的研究内容,提高骨干教师对可持续研究的认识,引导其立足课堂确定研究切入点,并利用问题框架引导其在研究设计与实施中进行持续学习与反思。
第一,引领研究方向。针对骨干教师开展研究时“想解决的问题太多,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学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案设计”课程引导教师精选主题,从三个方面提升教师对研究的认识。一是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有价值,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依据学情调查分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研究方法简单、易操作,可以贯穿于常态化教学中,鼓励骨干教师进行课例研究,以课堂观察、作品分析等作为研究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三是研究策略可迁移、可持续,通过开展研究获得的策略,如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提炼研究成果等,可以迁移用于持续开展教学研究。
第二,寻找研究切入点。学校要注重引导骨干教师从学生能力发展需求、日常教学可操作性等角度作为研究切入点。文献学习是骨干教师提升理论知识、拓展教学研究视野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引导骨干教师在阅读学习中反思教学策略,依据学习规律确定立足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主题,在与指导教师和同伴交流中细化研究切入点。
第三,明确研究方法。学校要适时开设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课程,鼓励骨干教师运用学生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方法,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强调研究和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骨干教师使用省时、省力、可为和能为的方法开展研究,避免研究和教学的割裂。
三、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1. 理论学习增强骨干教师研究系统性
学校可以引导骨干教师在设计研究方案时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视角,分析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设计与实施相结合,为确定教学研究思路和策略提供依据,侧重引导骨干教师基于教学实践问题诊断,有针对性地确定理论依据,并从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整体规划、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策略和预期成果等方面分析理论文献和实践研究设计的关联,在研究探索中解析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策略及成效,生成对理论的新认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2. 问题导向引领教师完善研究方案
为了使教师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并有效实施,学校要定期组织研讨研究主题的聚焦点、研究课例的设计以及整体教学研究的进展,按照下面的问题框架,让骨干教师进行自主反思、分享交流并调整研究方案。
(1)研究主题及依据
◎研究主题是什么?
◎为什么要开展此研究(理论文献基础、学情调查基础等)?
◎研究是否可以持续实施到常态的教学中?
(2)研究的设计
◎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目标和策略是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题研究的策略?
◎收集学生学习、发展的数据方式是什么?
◎阶段研究成果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3)研究的实施
◎研究的阶段效果如何(证明学生学习发展的数据有哪些)?
◎依据文献学习及学生发展,后续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做哪些调整?
◎有效的研究实施策略以及阶段研究成果是什么?
3. 针对性专业支持助力骨干教师进行深度研究
骨干教师在设计教学研究方案时会寻找理论依据,但开展教学研究时会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判断,对研究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想要放弃。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要就教学研究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总结等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反馈指导,以问题框架引导教师适时记录文献学习过程中的要点,并思考将其转化为教学研究的思路和策略。
(1)主要收获
◎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哪些?
◎帮助解决了研究中的什么困惑?
◎可以用于教学实践研究的思路和策略是什么?如何迁移运用?
(2)深入思考
◎引发的思考及疑问是什么?
◎后续研究推进的目标和主要实施策略是什么?
四、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一是进行可持续性综合反思与总结。学校鼓励骨干教师记录主题讲座、文献阅读、课例实施研讨等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不断进行梳理总结,包括学习的收获与思考、主题研究进展及阶段成果、教学领导力发挥情况、后续研究计划和需要的支持等,让骨干教师不断深入地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发展定位更加清晰。
二是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学校鼓励骨干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提炼反思性论文和主题论文,支持骨干教师结合案例提炼主题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引导骨干教师通过收集和解释学生学习的数据说明行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对如何产生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把研究思路和策略提炼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素养提升。
校本研修是促进骨干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骨干教师从“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角色定位,加大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探索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新思路,增强研究能力,增强研究行动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成为课程改革的创新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吴振利.关于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的四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36-39.
[2] 邓李梅,田澜.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7-129.
[3] 李里.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67-68.
[4] 刘怀萍,姜德华.中小学骨干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6):64-67.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