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构建

作者: 刘静 董成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最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也是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一切文章内容都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情境,教师需要合理指导,帮助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实际意义产生共鸣。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法,其能够运用相应的课本知识为学生构建起联想性的具体场景,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教学场景的生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构建具体而有发散性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进行无限的联想,通过联想具体的场景深入体会与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现了知识学习的深入性与学习思维的创新性双重目标。

其二,生活场景的联系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教学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增强课程教学的生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意识。情境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场景或生活物品,为学生构建学习画面,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具体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理解性,深化课堂阅读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情境教学对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意义

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目标强调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度,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获得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有抵触情绪,一方面,阅读篇目较长,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降低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阅读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其对阅读内容缺乏关注度与学习兴趣。因此,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以阅读篇目为基础,为学生创造出具体的生动场景,改变传统教学中生硬的文字阅读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造性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想象力,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2.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阅读是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的内容精细化,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协调自身积累的语文知识,实现语文成绩的稳步提升,优化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还可以加强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与热情。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造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开放式的阅读情境中深刻把握阅读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写作手法、观点态度等综合性的阅读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开阔性,化解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困难,提高学生对篇章阅读的理解性,并能将阅读技巧运用到实际的语文测试、课外阅读和其他科目的知识学习之中,增强学生在课文阅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3. 提高学生文化认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情境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场景,在具体场景中,学生对阅读篇章所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有独特领会与学习思考,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主旨,全面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学情感。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式的课文阅读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所得,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让学生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养料,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情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构建

1. 营造愉悦的阅读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阅读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实施模式、教学理念可以进行无限的创新与更新,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更有益于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可以让阅读课保持一定的吸引力,持续激起学生的阅读动因,保证学生阅读的圆满完成。

比如,在阅读《少年闰土》时,因为内容长,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分为多个部分,然后把各部分内容制成图片,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每展现一张图片,学生就需要阅读对应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教师针对文章的体裁与具体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教师以小说六要素作为主要的导图框架,让学生根据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细节划分,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提问或探究问题,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了能进一步打造愉悦的阅读情境,教师还可开展“表达竞赛”,即展示图片后,教师激励学生联想文章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这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性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设计启迪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立足文本内容,向学生明确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燃学生逻辑思维的火苗,进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索的情况下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刻领会。

以《跳水》为例,教师依据舰长在关键时刻坚决解救小孩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舰长装作向小孩射击,威胁跳水?说一说舰长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融合文本内容独立探寻答案。待学生阅读与思考完后,教师便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辩论式的阅读活动,例如,“请同学们以‘舰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主题开展阅读探讨活动。大家可以充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对舰长威胁小孩跳水的原因进行大胆猜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意见的发表与观点的输出。通过观点的辩论,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口述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学识的全面发展。

3. 重视学生个人阅读感受

情境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构建具体的场景画面,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针对一些与情感体验高度有关的古代诗歌和文章内容,教师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才能让他们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表达,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教授《牧童》这首诗时,教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写这首诗时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牧童》的故事内容、故事情节、文章主旨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牧童》的故事漫画,增强学生漫画阅读的情境联想性。同时,让学生通过漫画总结出这篇文章的具体故事。在学生对《牧童》的具体内容有了详细的学习与认知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牧童》具体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以故事化的学习方式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在学习中的获得感。详尽讲解这首诗后,需要注意学生对这一部分具体内容的不同看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 结合日常生活构建阅读情境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主题比较多样化,叙述也比较融合实际,教师可以利用接近学生日常生活或令学生感觉比较有趣的事物来吸引学生。这类方式不但能让课堂教学更深层次,还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快乐地学习。

比如,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引入,增强学生开展阅读学习的积极情绪。例如:“同学们,大家去过威尼斯或其他城市旅游吗?大家坐过小艇吗?”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法。随后,教师点明课堂教学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章的阅读与分析活动,在课文中用不同的标志符号勾画出威尼斯的景色、人情特点以及威尼斯小艇的特征。在感受了威尼斯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200字的威尼斯旅游介绍宣传词,以威尼斯小艇为主题,综合威尼斯的风土人情,生动地展示出威尼斯的旅游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评价与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活动。最后,教师设计拓展话题:“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拓展性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在沟通交流认知中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情境教学的应用,还需要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指导策略,让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地实现教学意义。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起情境化的学习场景,增强学生对篇目的理解与深入,提高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收获感,培养起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喜爱阅读、习惯阅读,从而明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品质。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教体局;2.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望岳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