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保丽云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后期,倡导通过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有效激发人的活力,树立人的信心,侧重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关注人的负面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实践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幸福教育,通过整合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潜能的开发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发展的启示

第一,积极方向性:促进对学生“优势”和“美德”的激发。积极心理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优势”和“美德”的概念[2]。这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助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心理潜力的开发,充分发挥积极的力量。

第二,积极体验性:重视对学生主观体验的激发。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主动参与、沉浸式和有意义的参与更有利于积极人格与积极主观体验的形成[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主观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其他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第三,积极教育性: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教育。在积极心理学中,关爱、信任和尊重多样性是积极的学校价值导向因素。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有体现,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通过多元主体、全员育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推进,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助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放到了解决心理问题的首要位置,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标。

1. 回归起点: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发展的眼光,不仅要重视治疗已经出现的心理病症,而且要发挥预防作用,避免学生患上消极的心理疾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因此,中小学要将积极的教学观念辐射到学校课堂的各个层面,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应当看到学生内在的品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重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视角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一,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可以多开展积极教育,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中小学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实际特点,以心理发展规律为准绳,保证其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注重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教学内容应当从消极的问题处理转向学生积极品质与能力的塑造。教师要从学生的共性出发,以学生的差异性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成长。

第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小学可以通过营造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例如,在广场、花园里摆放的标志牌,温馨的提示语以及各种积极向上的标语、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这些形式符合中小学生好奇、善于探究的年龄特点,能带给学生美好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积极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学业成就感,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可以通过打造“会说话的楼梯”楼道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层楼道、每一条长廊都会“说话”,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阔学生视野,浸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第三,开展多样的校园主题活动。中小学要重视校园集体活动,如每周升旗仪式、每学期开学典礼、每年的毕业礼,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重视各种节日文化活动,例如,通如阅读节鼓励学生开源获知,在书中感受真善美,学会辨别假恶丑;通过体育节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通过艺术节给学生搭建施展多元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挖掘潜能,展现特长;通过综合性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展示自我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内心认同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 立体推进:凝聚校、家、社三方心理共育合力

第一,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引导作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要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开展。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游戏、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生活,逐步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时间意识。在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通过分组专题讲座、问题辨析,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活力欠佳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地心引力”“水果大战”“环环相扣”“能量传递”等游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优良品格。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尤其围绕学生家庭状况、行为习惯、思想情绪、同伴交往状况,通过走访同学、各任课教师、面对面交谈等方式,摸排性格孤僻、行为极端、情绪反常的学生,对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防范,建立台账,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全力做好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主观幸福体验,关注学生兴趣点、满意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家长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盟军。家长自身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亲子关系的好坏都会影响孩子心理发展。中小学要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对孩子的陪伴,重视言传身教和自身心理建设,从而确立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引导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家长的认知和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营造充满活力、充满爱的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

第三,强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融入社会各种资源,以建立整个社会的合力,将身心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之中,而离开了社会资源支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行的。例如,中小学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等机构协商合作,邀请相关学者来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科研和项目合作,利用教育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破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题;利用社区专业人员与学校心理教师合作辅导学生,与社区合作加强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部门合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会,定期召开重点研讨会,讨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小学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预防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凝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春光,于少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析——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J].科技管理研究,2022(19):252.

[2] 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4-137.

[3] 刘明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1):50-52.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