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现状及改进建议

作者: 张地容 关润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现状及改进建议0

【摘 要】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内嵌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需要多元支持主体提供精准支持。本研究以贵州省362名乡村幼儿园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采用调查法探讨其专业发展支持状况。为了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应落实政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社区应重塑乡土文化,营造发展氛围;幼儿园应发挥园长引领,变革管理制度;家庭应构建和谐环境,给予更多理解,为乡村幼儿园教师在内外支持交融中赋权增能,使其走向“生命自觉型专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支持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社区、幼儿园和家庭等主体的支持。在高质量发展时代,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何?专业发展水平与外部支持力度有何关系?各支持主体如何作用于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效果如何?已有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多为经验总结、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且主要集中在物质性、情绪性、尊重性等不同种类的社会支持上,鲜有专门针对各相关主体支持情况的调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从支持体系角度采用调查法探究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主体支持情况,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高质量乡村幼儿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为了解当前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情况,笔者在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借鉴国内学者肖水源和赵丽君分别编制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幼儿园教师社会支持量表》,自编《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专业、学历、职称等信息,第二部分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调查当前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第三部分从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园本支持、家庭支持四个方面调查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情况,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五个程度做唯一回答,按1~5分计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水平越高。在正式调查前,笔者对191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试测,试测数据的信效度分析显示,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38,信度较好;KMO值0.890且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5,达到中等偏良指标水平。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参加“国培计划—贵州省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均来自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62份,正式施测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26.0统计软件技术进行科学统计,调查样本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同时,还随机选取20名问卷调查对象作为访谈对象,深度了解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源性条件与内生发展需求,进一步补充、佐证问卷调查数据,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整体支持情况

(1)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笔者把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统计结果表明,贵州省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整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本问卷总分5分,以3分为中数,均分为2.91分),参加调研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水平3个维度上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优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维度,专业能力最为薄弱,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中71%的教师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且教龄为5年以下有关,大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刚大学毕业,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但因实践经验不足且理论转化实践能力欠缺,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游戏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家园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2)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各相关主体整体支持情况

调查显示,贵州省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园本支持和家庭支持平均值分别为3.16、2.95、2.98、2.55,政府支持得分最高,家庭支持得分最低,四类支持得分在2.5~3.4之间,说明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初具雏形。

(3)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支持体系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支持体系存在正相关。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园本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专业能力与家庭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家庭支持不存在相关关系。

(4)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差异分析

笔者通过对人口学变量支持情况的差异性检验,发现在教师性别、年龄、教龄、所学专业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教师学历、职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家庭支持对不同职称教师支持力度无显著性差异,园本支持对不同职称教师专业发展有显著性影响。

2. 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各主体支持情况

(1)政府支持情况

政府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培训管理。结果显示,政策支持平均得分为4.17,经费投入为3.02,培训管理为2.58。虽然政府支持均值得分可观,但是还存在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并未处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内(82.90%)、教师外出培训费用无法及时报销(79.0%)、政府组织的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不一致(85.3%)等问题。

政府支持在四类支持中得分最高,政策支持明显高于经费投入和培训管理,这说明国家大力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初见成效。政策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策略,以宏观视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全局[1],但是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并不知道这些惠及自身的公共政策,仅1.9%和39.7%的乡村教师对正在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全了解”或 “比较了解”[2],教师的领悟社会支持影响支持效果,调查发现个体对于社会支持资源的认识以及采用程度会影响心理健康状况[3]。已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机制缺失影响教师发展政策的实际效果。经费投入上,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仅占教育总投入的1.3%,低于3.8%的国际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2)社区支持情况

乡土文化是涵养乡村教育的文化母体[4],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作为乡村社会的成员,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乡村地域和乡土文化。调查发现,乡土文化支持均值为2.95,低于政府支持和园本支持。77.1%的教师表示社区成员对幼儿教育固有的思想观念、行为价值和价值认可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意愿,73.2%的教师表示所在社区很少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75.2%的教师表示很难在社区环境中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与信任。可见,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文化和舆论氛围支持满意度不高。

社区支持位于四类支持中的第三位。乡土文化是人与其长期生活实践的自然环境所共同达成的物质、精神相契合的文化状态,包含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5]。我国城乡二元教育格局造成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矛盾冲突,乡土文化常被捆绑于“落后”一词,具有乡村气息的幼儿园教师则被视为文化弱势者的另类存在,调查发现乡村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缺乏乡土味、丧失乡村本色,与乡村幼儿园教师发展需求不匹配,很多教师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因缺乏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导致自信心不足,专业发展意愿不强。

(3)园本支持情况

幼儿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园本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其支持内容、方式、管理与教师需求是否匹配直接关系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园本支持中的学习氛围得分为3.03,园所经费投入为3.25,园所管理为2.78。大多数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及职称职务晋升制度满意度不高,66.9%的教师表示幼儿园没有足够经费支持教师外出研修学习。

比起学习氛围,乡村幼儿园教师比较不满意幼儿园管理制度。调查发现,因园长专业性不足导致园所管理制度不科学。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幼儿园园长通过转岗进入幼教行业,缺乏系统的学前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不足,简单移植以往管理制度,惯性化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特点和规律;幼儿园尚未建立完善的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园本教研参与者权责不清、分工不明,90%的教师表示所在园会经常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4)家庭支持情况

家庭支持包括情感和时间支持。结果显示,家庭支持均值为2.55,在四类主体支持中得分最低。

50.5%的教师认为家庭压力使自己在工作中易怒易躁,家庭中过多的杂事挤占休息时间,使其无法保证工作所需的睡眠。72.9%的乡村幼儿园教师能够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的工作。74.6%的教师认为与家人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难题。52.5%的教师认为繁杂的幼儿园工作是导致自己没有精力处理家庭事务的原因之一。

家乃中国人之天然基本关系,故又为根本之所重,中国人人生之美满非他,即家庭关系无缺陷[6]。调查发现,家庭支持在四类支持中得分最低,时间和情感支持不到位,虽家庭支持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但是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从家人获得爱和尊重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充满自信,非常渴望得到家人支持,希望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协调家庭和工作关系。幼儿园教师工作量极大,每天在幼儿园时间长达10小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且多数教师居住在县城,每天穿梭于工作、生活两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型”乡村教师,难以兼顾家庭。部分教师表示工作压力使自己在家里变得急躁易怒,家庭时间和情感支持不到位影响教师工作的态度、效率以及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改进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结合”的过程,除“内求发展”外,离不开外力的支持与推动[7],社会支持对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多元支持主体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边界,充分发挥支持作用助推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1. 政府:落实政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作为“责任主体”,政府应立足于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落实政策制度,为教师发展赋能。第一,制定并落实好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政策支持是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支持体系形成的基础与基本条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各级政府既要制订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又要进一步落实乡村教育发展及乡村幼儿园教师支持计划相关政策,通过建立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学习等专项经费、定期验收学习成果、探索乡村幼儿园教师社会保障机制[8]等方式,全方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得以正常运行,必须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予以保障,中央政府联动整合省、市、县、乡、村五级教师教育资源,建立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过程,增强教师培训获得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帮助教师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第三,加大投入力度。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便是“无米之炊”,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吸引社会力量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

2. 社区:重塑乡土文化,营造发展氛围

社会支持作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生性力量,是改变乡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唤醒并激发乡村幼儿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重要因素[9]。一是重构乡村文化生态,营造乡村教育生态圈,重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作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生活与生存的主要场域,乡村文化的地位投射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乡村文化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存在价值。为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营养”的土壤,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增强乡村教师归属感。二是持续进行舆论引领,营造可信任的社会氛围。借助互联网大力宣传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价值,引导社会大众认识、理解和宽容乡村幼儿园教师,展现乡村幼儿园教师努力工作良好形象,助推社会对乡村幼儿园教师身份的正向价值反馈,让乡村幼儿园教师在信任、支持、理解的发展氛围中“茁壮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