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相关资料 体会爱国情怀

作者: 王林波

一、导入新课,渗透爱国之情

1. 借助资料,了解陆游生平

师:同学们,课前听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大家的积累可真丰富!我来考考你们,我出诗的上半句,看看谁能说出下半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非常棒!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课件出示《游山西村》,生齐读)

师:再来一个,纸上得来终觉浅—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

(课件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读了两首诗,作者都是陆游。有没有人了解陆游?

生1: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

生2:他怀才不遇,满腔爱国热情却不被朝廷重用。

师:介绍陆游的这段资料,谁读给大家听听?

〔课件出示:陆游(1125—1210),汉族,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都有很高成就,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生读)

2. 链接诗句,感受爱国之情

师: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让我们记住他的生平,他出生于—

生(齐):1125年。

师:去世于—

生(齐):1210年。

师:陆游一生写过的爱国诗特别多,《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诗写于1192年,算一算,当时陆游多大年龄了?67岁的陆游即便是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他依然想的是保卫边疆。一起读—

生(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师:夜深了,即便是做梦,67岁的陆游梦到的都是征战沙场。一起读—

生(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除了这首诗,1192年陆游还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67岁高龄的陆游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但依然想着金人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的人民。一起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 查看注释,感知诗题大意

师:这位爱国诗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身处何地,心里装的都是中原的人民。这就是陆游,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爱国诗—《示儿》。

(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师:谁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看好多同学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来,你告诉大家。

生1:是给自己的儿子看。

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看注释,注释里面写了,“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你特别会学习。王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于1210年,当我说1210年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陆游去世的那一年。

师:是啊,这首诗就写于那个时候,这是他的绝笔。临终前他依然想到的是中原,这就是爱国诗人—

生(齐):陆游。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句大意

师:陆游写这首诗到底想告诉儿子什么呢?请打开书,自己先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这首诗,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已经读完了,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个别学生读诗,正音)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文看注释特别重要,有些字词的意思一看注释立刻就明白了。这首诗中有一个通假字,谁知道是哪个?

生:是“元”,通“原来”的“原”,是“本来”的意思。

师:非常好!“王师”是什么意思?

生:南宋朝廷的军队。

师:看注释就可以秒答。再来一个,“九州”是什么意思啊?

生:古代指“全国”的意思。

师:“九州同”呢?

生:全国统一。

师:“乃翁”是什么意思?

生:你们的父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这个字(课件出示:),大家看,一块肉被放到了一个台子上,猜猜这是哪个字。

生1:祭。一般祭祀时要献一些祭品,就放在一个台子上。

师:非常好,你猜得很对。大家看这个“祭”字,左上就是“月”的变形,代表的是“肉”,右上是“手”的形状,底下是一个台子,这个字读作“祭”(师边板书边分析字形)。这个字其实我们是很熟悉的,来,看看这些场景—

(课件出示烈士陵园祭英烈的图片、黄帝陵公祭的图片。学生读活动主题,巩固生字“祭”)

师: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片—

(课件出示家庭祭祀活动图片,学生理解“家祭”的意思后再读古诗,注意把所有字音都读准确)

三、借助资料,感受爱国情怀

1. 紧扣“万”字,学习第一行诗

师:我们来看第一行诗—死去元知万事空。这里出现了一个“万”字,你想到了哪些带有“万”字的诗句?

生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2: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师:非常好,王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齐读)

师:“万”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数量特别多。

师:“死去元知万事空”,想一想,一个人去世了,他的什么没有了?

生1:他的记忆没有了。

生2:他的官位没有了。

生3:他的钱财带不走,也没有了。

2. 借助资料,学习第二行诗

师:是啊,无论当多么大的官,无论有多少财富,都是没有办法带走的。陆游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会为此而悲伤。那他在临死之前“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看不见国家统一。

师:陆游就是这样一个爱国诗人,临终前他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他悲伤的是国家未能统一。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资料。

(课件出示陆游生平大事记)

师:大家看了这些资料,有什么发现?

生1:陆游一生都在操心一件事—北伐,实现复国大计。

生2:从30岁到79岁,近50年的时间里,他都想着收复中原。

生3:这段资料里面写了陆游先后多次被罢官,但他始终不忘为北伐而努力。

师:是啊,这就是陆游。一生都想着收复中原、完成复国大计的陆游,临终前,依然没能看到中原收复,他一定很悲伤。让我们再读诗句—

生(齐):但悲不见九州同。

3. 链接诗文,学习三四行诗

师:同学们,通过看注释,我们知道了“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就是南宋朝廷的军队。“王师”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说“北定”呢?来,咱们看一张地图。

(课件出示南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找到“宋”以及“金”的位置)

师:现在明白为什么是“北定中原”了吧?

生:明白了,朝廷的军队在临安,只有北上才能到达当时金人统治的中原,所以说是“北定中原”。

师:还记得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为什么是“南望王师”呢?

生:因为这首诗是从中原地区人民的角度来写的,他们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解救他们,他们在北边,朝廷的军队在南边,所以是“南望王师”。

师:你们表达得特别清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能盼到“王师”收复失地吗?我们来读读下面这首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学生练读)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林升。

师:刚刚我们读到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读到的是“南望王师又一年”,读到的是急切盼望祖国的统一,看到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但是读到林升这首诗,感觉他们—

生:感觉他们很悠闲,很安乐。从“西湖歌舞几时休”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享受美景,享受歌舞。

师:陆游和林升明明是同一个时代,但发生的事情似乎不太一样啊,怎么回事?

生:南宋朝廷的那些官员们,还有皇帝,他们只知道花天酒地、尽情享乐,没人想着去收复失地,拯救遗民。

师:想想看,“王师北定中原日”的这个“日”能到来吗?

生:很难到来,因为朝廷官员腐败无能,只顾享乐,从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死,他们不仅不去抗金,而且还杀害抗金的英雄。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看来真的是遥遥无期啊!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南宋也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分别是1163年的“隆兴北伐”,还有1206年的“开禧北伐”,以及1234年的“端平入洛”,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师:大家算一算,“隆兴北伐”时陆游多大年纪?

生:38岁。

师:1206年“开禧北伐”时,陆游多大年纪?

生:81岁。

师:这时候中原收复了吗?

生:没有,还是以失败告终。

师:陆游一生都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始终没能等到失地收复的消息。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感受陆游的悲伤以及他一生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生再读这首诗)

师: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的愿望虽然没能实现,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记住这首诗。

(生练习背诵《示儿》后,教师指名进行背诵)

四、对比阅读,升华爱国之情

师:要想真正领会这首诗的情感,我们要学会对比着读,你觉得这首《示儿》可以跟哪首诗对比来读?

生:我觉得可以和《题临安邸》对比读。

师:一边是爱国志士,盼望祖国统一;另外一边却是朝廷官员饮酒享乐。我请两位同学来读。

(指名学生两两对比朗读,再请男生、女生对比读)

师:这样对比着读,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了。你觉得这首《示儿》还可以跟哪首诗放在一起来读?

生:刚刚我们读到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师指名学生对比朗读这两首诗,体会爱国之情)

师:陆游不只有这些爱国诗,他还写过很多词,也表达着爱国之情,我们来看这一首—

(课件出示《诉衷情》,学生练读)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师:说说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

生:我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师:“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收复失地,可终究愿望没有达成,只能含泪而终。这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词无不向我们展现他希望收复失地、希望国家统一的心愿,他的一颗赤诚之心我们感受到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词,再次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生(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师:希望同学们把这首词好好读一读,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下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