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究

作者: 陈昕身

【摘 要】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热点。正确的幼小衔接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实现良好过渡。本文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探究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策略,了解幼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并对幼小衔接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视角 理想小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是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从儿童视角出发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笔者认为,基于儿童视角,让幼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以最真实地表达幼儿的想法与真实感受,有利于找到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更有利于学校、教师、家长找到核心问题,从而为幼小衔接找到合理有效的策略。

一、幼儿心中的理想小学探究

笔者选取了安徽省合肥市3所公立幼儿园共90名幼儿为绘画活动的对象,在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0名大班幼儿作为绘画活动研究对象,在这30名幼儿中再抽取10名幼儿进行访谈,对绘画和访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对小学概念的认知

笔者通过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与统计,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大致环境并不陌生,他们了解小学校园内的基本建筑和主要标志,如教学楼、国旗、操场等,当幼儿描绘小学时,一般都是从小学的整体外部环境来塑造的,但对小学内部环境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只有少数幼儿对教学楼的内部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2. 对小学教师的认识

第一,幼儿对小学教师抱有畏惧心理。在访谈过程中,被问到“你觉得小学老师是什么样的,你会喜欢小学老师吗”时,很多幼儿会给出如“幼儿园老师更温柔一点,小学老师都很凶”“小学老师很严格,我们做错了事会被罚站”“幼儿园老师都很好看,小学老师很凶”的回答。经过统计,在参与访谈的30名幼儿中,有21名幼儿表现出对小学教师的畏惧心理,认为他们是“严格的”“严肃的”“凶的”。

第二,幼儿了解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上课内容。在参与研究的90名幼儿中,小学教师多以简单形象出现,人物形象不突出,有22名幼儿画出了与小学教师相关的图案,其中,15名幼儿画出了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情景,4名幼儿画出教师带学生做游戏的情景,3名幼儿画出教师在学校门口送学生放学的场景。这反映出幼儿心中小学教师的形象主要以上课的形式出现。

3. 对小学生活的态度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74%的幼儿明确表示想上小学,20%的幼儿明确表示不想上小学,还有6%的幼儿表示不知道或者态度不明确。在学习生活方面,96%的幼儿表示想上小学是因为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在访谈过程中,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望非常强烈,提到小学能学到新知识就眉开眼笑;在日常生活方面,70%的幼儿认为在小学日常作息跟幼儿园是一样的,30%的幼儿认为小学的日常生活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幼儿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但在社会适应性的衔接上,其关注程度还比较低;在同伴交往方面,当被问及“你在幼儿园的好朋友到了小学还跟你在一起吗”的问题时,73%的幼儿知道上了小学后可能和幼儿园的同伴不在一个班,这反映了幼儿对朋友圈的改变有认知。

二、儿童视角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1. 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需求

本次研究发现,幼儿普遍期望在小学交朋友,具有一定的同伴沟通技巧和社会交往能力,一些幼儿对规则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具有遵守规则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成人视角的教育研究和基于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往往存在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被幼儿园所重视与关注。幼儿园不能只根据成人研究得出的结论去决定幼小衔接的课程等,而是要多听取幼儿的建议和想法,让幼儿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具体上课过程中,除了按照课标设计课程,幼儿园还要结合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幼小衔接课程,从而在幼小衔接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加强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期待与参与感,对幼小衔接工作有重要意义。在访谈中,有幼儿表示:“幼儿园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了,我想学一点更难的内容,数数、认字之类的。”由此可见,幼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幼小衔接有自己的认识、评价与要求。幼儿园教师可以用活泼的方式,将一些简单的小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游戏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求,又实现了幼儿的身心综合发展。

幼儿对小学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认知。幼儿园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表达的机会,在日常课堂与生活中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积极的衔接观念。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关于“了解小学”的活动,如画出心中的小学、唱出对小学的期待等。同时,幼儿园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免自己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对幼儿的幼小衔接观产生负面影响。

皮亚杰指出,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适宜接触过多带有抽象复杂性质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应考虑普遍性的问题。对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幼儿,幼儿园教师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如教授知识时可采用“小老师”的方法,一些学习能力较强,接受知识较快的幼儿可以在教师的邀请下成为“小老师”。这样既可以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也可以以幼儿之间的互动方式来教授知识,更有利于幼儿理解问题,调动其他幼儿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多向家长介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让家长和幼儿明白现阶段开阔眼界、全面和谐发展比学习超前的知识要更加重要。

2. 小学教师应给予幼儿一定的适应期

在课程计划、编排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教师应满足幼儿对于新知识的好奇来进一步培养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幼儿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习惯与品质。这对于小学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引导幼儿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因此,小学教师不可生搬硬套,应当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与幼儿一起学习,以达到创生课堂的状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虽然幼儿对小学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较高的热情,但是小学教师应当多采用直观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感知直接的经验,循序渐进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经验,所以小学教师不能因为幼儿对新知识有较高的热情而忽视幼儿认知的差距和接受能力。

大班幼儿对小学的看法存在差异,每个幼儿的衔接观念也不一样,他们的入学适应期长短也不一,小学教师应在幼儿入学前查看幼儿的档案袋和成长手册,积极与家长沟通,入学后多注意幼儿日常的表现,多组织一年级新生交流活动,经常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对于衔接期长、适应困难的幼儿,教师应重点关注,加以引导,减少他们的入学焦虑,从而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降低衔接坡度。

3. 家长应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入学理念

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未曾对幼儿提过小学相关的事情,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提高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多家长只会在知识技能层面对幼儿进行过多过难的训练,这样是揠苗助长,甚至会对幼小衔接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因此,幼儿园可以多创办“家长进校园”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阶段性发展,形成健康的育儿方式;鼓励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发展情况,积极参加各项入学准备活动,让家长对幼小衔接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因为家长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他们可以成为家园共育中的特殊教育资源。

升入小学对幼儿来说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习模式、作息时间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升入小学后幼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所以一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容易产生不适感。因此,家长应注意适当调整幼儿的生物钟,日常注意早睡早起,此外,家长还应适当给予幼儿做家务的机会,增强幼儿独立性,同时让幼儿懂得劳动的辛苦,培养其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在访谈中,关于“为什么要上小学”这样的问题,笔者听到了很多“我爸爸妈妈告诉我上小学要好好学习”“要学会独立,因为父母工作太忙了,我不能让他们操心”“我爸爸说等上了小学,我考了一百分,他就会给我买好多玩具”诸如此类的回答。笔者认为,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入学理念,幼儿应该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对成长的希冀而想上小学,而不是因为所谓的“学习能赚钱”“父母工作太忙”等,这类入学原因不利于幼儿形成长期的学习动机。

家长应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进入小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自身更好地发展。物质奖励无可厚非,但是物质奖励和外在条件成为主导地位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汤绮虹,赵景辉.幼儿视角下的理想小学形象研究[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5):31-36.

[2] 王丹.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庭语言教育[J].教育科学,2020,36(1):91-96.

[3] 王景芝,王红飞.学前教育“儿童视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1):7-1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