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小时:一部手机引发的风波

作者: 李玉伟

阅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时,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尽管人类可能是自私、贪婪、好斗的,但这些并非最根本的天性。透过表层,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最基本的善良和尊严。当人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和正派时,那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尊严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020年的一段经历让我这个只有一年教龄的班主任记忆犹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这段话的理解。一部手机,一个愚人节,当信息和事件一股脑地涌来时,一时间我手足无措。在班主任共同体的帮助下,我最终用爱和接纳化解了一场风波。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儿童最基本的天性是善良和尊严,而这也正是我开展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都要从一部丢失的手机讲起。

不翼而飞?

“老师,我的手机不见了……”刚回到办公室,只见小嘉同学手足无措地对我说。

由于做核酸检测,我要求全班学生上交手机,统一保管。原本一切顺利,谁能想到竟在中午放学时出了问题!我询问手机的具体品牌、型号、样式特征。旁边的郭老师听到了,感叹道:“这款手机起步价就要8000块呀。”

大家的目光一齐落在了手机保管箱上。手机保管箱放在我办公桌后面的沙发上,绝大多数手机已被拿走,只剩几个落单户,孤零零地躺在其中。

“可能是被同学‘错拿’了。”我宽慰小嘉。

随后,我在班级群发了信息:“请‘拿错’手机的同学下午放学前把手机放到我的办公室,否则失主将让有关部门处理。”我格外注意措辞,并未用“偷”,而是用“拿”。

与办公室其他老师简单商议后,我们决定中午都不在办公室,给“错拿”手机的学生一个机会。

忐忑焦灼 15:40-17:45

时值早春,空气中却早已有了热潮。

参加完历史教研活动,回到办公室,除了一摞摞的书和几支笔,我的办公桌上空无一物,手机依旧没有归还。我意识到事情不简单。于是迅速联系年级组、安保处、学生处,调取监控,寻求帮助。

办公桌对面的翟老师推测道:“好像没有学生进过办公室。”小嘉的妈妈发来语音:“如果晚上还找不到手机就报警。”安保处的胡老师也打来电话:“办公室门口是监控死角,看不到上午放学时进出的学生。”

几则消息一齐袭来,空气一时凝固,让人汗流浃背!作为班主任,我只能强压住阵脚。故作镇定之下,借用了即将要上的数学课,打算给学生上一堂临时班会。

一进教室,我便开门见山:“今天发生了一件意外,班里一位同学的手机被‘错拿’了。我希望‘错拿’手机的同学尽快将手机归还失主,否则就要报警。如果公安部门介入,事情的性质就变为‘偷拿’,而不是‘错拿’,如此结果必将对这位同学带来严重影响。大家千万不要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

教室里一时沸腾起来,学生们有的表情严肃,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则继续低头写作业。

我采纳办公室陈老师给出的建议,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条,让每位同学写下自己知道的手机丢失的细节,并轮流进入一间拉着窗帘的空教室,把纸条和手机放入指定的箱子中。学生鱼贯而入,依次而出。

结果让人更加焦急,纸条中没有线索,手机也没有出现。

只能扩大查找范围。

悬而未决 18:50-20:30

在年级组王老师和安保处的帮助下,我们将上午放学时进过办公室的学生集中到一间空教室里,先给他们讲清利害关系。

一通电话打断了进程。“请问是李老师吗?我是昆仑路派出所的民警,希望学校协助帮助寻找手机。如果20:30之前没有线索,您要带着小嘉同学来昆仑路派出所做一下笔录。”小嘉的父母已经联系了警察。高中生都还是未成年人,警察也不希望大动干戈,利用法律手段制裁学生。法律好比悬在头顶的一把剑,一旦起用,必要……

灵机一动,我顺势请民警给学生普法宣传,偷拿别人财物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迅速破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昆仑路派出所的民警……”一席话果然起了作用,个别学生神情不太自然,显得手足无措。我们再次安排学生陆续进入另一间空教室,要求如果有错拿的,在纸条上留下线索,并写明归还时间。

学生依次而入……

“李老师,有情况!”谭老师边说边拿出了纸条。只见一张被折了多次的纸片左下角写着五个字:“明天下午交。”因害怕被认出,每个字都被描了两遍以上。

一通电话,一张字条,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尘埃落定! 翌日15:35-15:40

为了给“错拿”手机的学生一个机会,安保处胡老师在没有监控的门口设置了一个手机投放箱。

到了中午放学,箱中依旧空无一物。

距午读还有五分钟,两个学生突然冲进办公室,喊道:“老师,开水房有一部手机!”我冲过去一看,果真是那部有透明外壳的手机。

从2020年4月1日 13:35到2020年4月2日 15:35,整整26小时,终于尘埃落定。

下午第四节班会上,我巧用幽默来化解这一人心惶惶的事件:“昨天是愚人节,权当这位同学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为这位同学感到高兴,他迷途知返,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还要感谢失主及家长的宽容大度,让学校帮忙处理和教育……任何事情,在学校处理成本会小很多,因为学校允许大家犯错;而一旦走入社会,事情错综复杂,代价往往是惨重的。”

我事后反思,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与犯错者斗争,强烈谴责一切违法行为。但作为班主任,有时我们还要从“情理”出发,给未成年的学生以改正的机会,以此避免学校教育中的“成功式失败”。

26小时,挽救了一个“一念之差”的少年,找回了一部“价格不菲”的手机,安抚了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虽然“错拿”手机者并未找到,到目前为止这依然是一桩悬案,但它带给事件亲历者的教育意义却是无穷的。我愿意相信,学生性本善,当他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或正派时,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尊严等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愿意相信,那个学生只是因为一时的贪念而犯错。作为班主任,有时我们需要一些耐心。在教育中,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