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五要”

作者: 林桂平

【摘 要】广大教师在执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历史教师应做到“五要”:要树立课标“法统”地位意识,要坚持唯物史观统摄教学过程,要整合教学目标落地核心素养,要创设有效情境还原历史现场,要坚持专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科学把握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的深度、广度和价值取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 深度把握 价值取向

广大一线教师在执教高中历史教材过程中遇到诸多困惑,主要有:一是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过多的矛盾较突出;二是课标内容体系与教材内容体系不完全对应;三是教材中结论性内容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四是教材内容头绪多且杂,线索不够清晰,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

面对以上困惑,笔者认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做到“五要”,才能有效开展教学。

一、要树立课程标准“法统”地位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历史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既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又是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根本遵循,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法规性、根本性文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课标的“法统”地位意识,严肃认真地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精神和要求。例如,课标正文中的“了解”“认识”“概述”“探讨”“感悟”等关键性行为动词,“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1],我们必须依此有效控制一节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有法度、有方向、有高度。

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内容分为“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扩展)三个子目,时间跨度有200多年,涉及英、法、美、俄、德、意、日七个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如果按部就班实施教学,很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依据课标的教学要求定位教学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于是,我们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前者为后者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而后者则全景式地呈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确立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时间轴、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与第9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进而围绕本课3个子目的主题,设计如下3个项目式学习。

(1)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代表性历史事件?取得的革命成果与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有何联系?

(2)以英国、美国的不同政体为例,如何看待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人权?

(3)19世纪中后期,俄、德、意、日分别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们有什么共同的背景?如何认识每个国家体制的不同?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成如下基本认识:14世纪至18世纪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最终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随着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是导致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律至上等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工业革命的推进及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主要原因;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结构、阶级力量对比、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的政体有明显差别。

二、要坚持唯物史观统摄教学过程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史

观(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多次被强调的根本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全部历史。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统领,以大时序、小专题为基本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相关史实的整体认识,从而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脉络。在高中历史学科五大素养体系中,“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2]。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统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解读重大历史现象,品评重大历史事件。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为例,教师阐述如下。

(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是社会性质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井田”之外大量“私田”的开垦,而“私田”由于不是周天子赏赐,不需要向国家交纳贡赋,从而逐渐导致井田的荒芜和大量奴隶的逃亡,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解体,这一过程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在这一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征税,实施“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等政策,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大变革,导致原有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和下层平民等阶级或阶层,都对时代变革提出看法和主张。孔子代表没落的旧贵族提出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主张,都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的角度解读商鞅变法和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流通的活跃、社会财富的增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商鞅在秦国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变法措施,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商鞅、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只是顺应了时代变革的趋势,体现了唯物史观“时势造英雄”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统摄,才能真正把握历史教育的方向。

三、要整合教学目标落地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4]从教与学的过程来看,核心素养宛若一课之灵魂贯穿始终;从教学效果来看,核心素养宛若一课之准绳指导着我们开展评价。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落脚点。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辛亥革命”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升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2: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主题,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3:通过精选史料和探究式设问,组织开展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活动,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渐次推进,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随风潜入夜”般渗透其中,稳步推进课堂实施。衡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关键要看两个方面:一要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适切性。教学目标一定要适合学生当前的思维层次和未来的思维“发展区”,还要精确无误地表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二要看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化、细化,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循序渐进的落实。

四、要创设有效情境还原历史现场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结论性表述较多,抽象简约有时甚至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创设有效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5]。笔者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尝试了如下举措创设情境。

(1)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历史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角色扮演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过程从单调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历史思维。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帝国主义列强、清王室、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等各种力量的博弈,创设了“答记者问”情境:由一名学生扮演记者,再请六名学生分别扮演上述六种力量角色,以记者会的形式将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到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这一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感悟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播放了纪录片《复兴之路》中有关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片段,并投影其中一段解说词,将学生的视野拉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精选材料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为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笔者选用如下材料:

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6]。

这段材料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现场,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更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历史情境必须建立在特定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不能违背历史教学求真、求实和科学性的学科底线,要彰显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

五、要坚持专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

读书是教师不能须臾懈怠的人生功课,也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习惯培养和成长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务必要坚持有选择、有品位的专业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首先要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还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可以阅读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典籍浩如烟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繁荣,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的专业阅读要有选择性,更要有品位,不能偏离当下的核心价值取向。教师阅读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可以有:胡锦涛、习近平等有关纪念辛亥革命的讲话论述;金冲及、胡绳武、林家有、马敏等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著作等。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阅读专业书籍要做到刨根问底,把书看深;温故知新,把书读薄;融会贯通,把书研透。例如,辛亥革命的方向性、价值取向性比较强,教授备课时很多非权威性的书籍要谨慎选择,国外的研究成果仅供参考,不能奉为圭臬。就拿辛亥革命的性质来说,过去历史教材上都说是“资产阶级革命”,而在胡锦涛和习近平关于纪念辛亥革命的相关讲话中都阐释为“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新共识。在新时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使命和核心素养导向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洞察国家意志,切不可主观臆测、信口开河。

要上好“辛亥革命”这一课,我们还需要适当研读一些专家撰写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论文。教师可以选取《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史学前沿刊物;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研读学术论文,从而获得与教材、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问题;还可以向史学专家学习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提升自身的专业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诚然,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实施才步入第四个年头,历史教师提升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能力任重而道远。除了上述举措,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传媒,通过深度教研活动切磋分享教育智慧,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这是我们历史教育人共同的本真追求。

参考文献

[1] 林桂平.“同课异构”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6:2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 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9.

[4]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0.

[5] 余文森.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90.

[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12.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落实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L2022279)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