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探究
作者: 张峻绿色教育理念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事业的归宿,凸显的是教育的本质,追求的是未来教育模式。它强调教育事业应当注重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稳定的社会生态和健康的自然生态,最大限度地创设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学校教育环境。同时,作为追求教育事业价值导向的绿色发展理念,也是我国初中学校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能够帮助初中学校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瓶颈,创造特色化的教育发展道路,实现教育的本真发展和价值抉择。笔者基于绿色教育理念,对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行梳理。
一、理念形成:绿色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抓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积极打造绿色经济体系。同样,学校的绿色教育也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天性,让学校教育逐步回归本身,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办学,让学生可以自由成长,让教师和谐发展,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学校发展应当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
笔者认为,绿色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和谐、高效与可持续发展,这三点缺一不可。其中,和谐是绿色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效是确保学校绿色教育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学校绿色教育的实践内涵来看,绿色教育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强调学生与自身、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高效指的是更高的“效益”,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这里的效益包含了学校的教学效益、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面;可持续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让学生身体、理论知识、个人能力、情感表达、价值观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师、家长、学校以及家庭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学校绿色教育理念就是要落到办学实践上,全面构建以和谐为根基、以高效为保障、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教育工作体系,从而推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课程重塑: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课程构建
第一,逐步渗透生态教学,厚植绿色教育理念。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将绿色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课程等环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编制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教材,将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例如,以“碳达峰”“碳中和”“气候变暖”等为背景设置与国家生态建设战略相关的课程门类,重塑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构成比例,将一部分绿色生态教学读本纳入必修课程中,进一步加大生态、绿色知识和理念在初中生中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根据重塑后的课程构建绿色教学实践基地或举办绿色教育现场教学,进一步扩大绿色教育的影响力。
第二,着力整合课程类型,树立绿色教育课程观。融合课程类型的课程观和构建绿色课堂就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初中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构建更具活力的、可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发展的课堂。学校要立足学生知识、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全面发展理念和绿色教育“和谐”的教学出发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彰显学生的主动性发展,让学生在更加和谐、轻松、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自觉学习,逐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大课程观要有大格局,在确保以学生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理念根基上,让教师同样得到可持续发展。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强调课程策略的创新改革,要积极面向全体初中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凸显以德育为基础和以教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整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现综合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的大课程观,在帮助学生减负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提升。
第三,强化推进“五育互育”,追求绿色教育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是着力解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问题,切实做到“五育并举”。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重塑的过程中,初中阶段要注重强化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动态关联和相关作用,确保这五个方面能够通过“互育”的过程实现共生和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功能。初中课程的内容必须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同时强化五育融合,尤其突出五育的参与性、多样性和实践性。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要注重打破传统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实施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具有弹性的学分制,让教师、家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程重塑创新中,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群体来共同策划新课程,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源地,要积极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线上课程,积极拓展智慧化的线下学习空间,突破传统课堂和校园边界,与社会外界实现互联。
三、治理变革: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管理体系重构
一是构建初中学校绿色管理新模式。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本着推动学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应当树立每一个个体均为管理者的高质量发展意识,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积极探索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积极夯实初中课程教学流程、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逐步落实初中校务监督等管理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构建校内的学习型组织,积极举办校本管理培训来引导教职工群体参与到学校的民主化管理中,让师生在和谐共生的管理文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积极营造“规范、文明、高效”的管理环境。学校要进一步化解规范办学行为与平衡应试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矛盾,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并不意味着全面抛弃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反,对于教师而言,应当考虑如何在减少教学时间、作业量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通过营造绿色管理环境,让一线教师真正认可学校的规范办学行为和理念,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这也是绿色教育理念下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管理模式的重要考验。
四、文化再造: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构建学校精神文化。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初中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强化“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内涵,构建更加优质、更为均衡、更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打造崇真、笃实的校训,营造严谨教学、文明办学、奋进勤学的校风和务实创新的教风,积极培养学生扎实、勤奋、好学、开拓、进取的学风,让学生在浓厚的精神熏陶下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第二,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例如,定期举办校园读书月活动,培养中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积极组织各个班级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愉悦、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定期举办体育健康活动,开展师生运动会,积极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搭建教师发展绿色平台,构建绿色教研文化。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共同提炼和修订学校的核心文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战略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制订,打造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远景,激发全体教职工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和满足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要构建绿色教研文化,注重教研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同伴互助、共生的教研文化氛围,重视教师个性化教学和群体协作相融合,鼓励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交流,要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和谐、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要深度把握和谐的根基,运用高效的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要严格遵循绿色教育的发展理念,通过课程改革和重塑来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育人的效能;积极打造新的绿色管理模式,营造更加规范、高效的管理环境,探索更具创新性的管理体系变革;进一步营造学校的精神文化,打造绿色的教研文化,通过文化再造和文化引导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妮娅,黄红武.关于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2(8):24-29.
[2] 崔学鸿.“绿色教育”: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学校高质量发展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2(5):5-9.
[3] 柳海民.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2(4):11-24.
[4] 夏茂林,聂贤苗.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意蕴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3):3-7.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