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教育改革的新赛道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作者: 成尚荣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设置专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显示出新时期党把教育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将教育发展提升至重大战略部署地位,再次体现发展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价值。“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词。
报告所体现的重要战略内涵和新论断、新部署需要广大教育界同仁深入学习、深入研讨、着力贯彻落实,本刊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心议题开展多视角、多层面讨论、探究,深刻发掘报告文本的内在意涵,为广大读者学习、领会、实践报告精神提供启发。
【摘 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其中一个核心主题。对这一主题的认知应当有新视角: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新的人才观;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布局,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是以创新素养发展为重点的早期培养。要立足自己力量的基点,确定一个信念—中国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确定一个原则—守正创新;确立一个基础—重构基础观;建设好一个载体—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认知视角 力量基点
十月,历来是金色的日子。2022年的十月,更是金光灿烂、气象万千。在这一个十月,收获的喜悦、美好的期许、未来的憧憬,在踔厉奋斗、守正创新的激励和鼓舞下交相辉映,辉映着充满希望的中国;互相激荡,激荡着创造未来的力量。因为,党的二十大在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上,为我们搭建了新的时代坐标,复兴号巨轮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的生命为祖国而澎湃,为民族复兴的未来而歌唱。
习近平总书记做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改革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教育正站在新赛道上,蓄满力量,时刻准备出发,去开辟新领域,不断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教育人特有的使命感和创造精神已在新赛道出发时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气魄、信心和期待。
这是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赛道。这条新赛道并非从零开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早已为新赛道规定了方向和三个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个问题即三个核心任务,如今进一步聚焦于一个重大命题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聚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极大提升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定位。新赛道洒满了阳光,虽有各种考验,但赛道上一个个路标将成为前行的闪亮标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时代命题永远在前方召唤和激励我们,会成为历史的光辉记录。
为此,我们应当从宏大的视野去深刻认知,拓展更大的格局,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出发,准确定位,大胆探索,提炼要义,凝练规律,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新赛道的奠基者、起跑者、助力者,当然也是创造者。
一、从多重视角提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宏博、深远的战略意义,确立和坚定价值观
1. 强国战略的视角:突出拔尖创新人才驱动发展的地位
一个国家、民族要强大,必然有自己的强国战略,正在复兴的中华民族更应确立自己的战略,统领伟大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里非常明确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人才强国战略居于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这一深刻论述凸显了人才在国家发展、历史进步、民族复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风云激荡的当下,人才驱动尤为重要,也尤为紧迫。
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特别是“人才强国战略”所透射的新人才观。新人才观具有宏大性和深远性。人才观,首先是观人才,即什么是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大核心要义完全对接。所谓“新”,即在新时代对人才要求之新、人才观内涵之新、方式之新、机制之新;所谓“大”,即从大局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才需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能力。人才观自有它规定的内涵,但新人才观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了新的规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从人才观到人才强国战略是关于人才价值的极大提升。而在变化与跃升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核心目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映射并支撑着新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
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在报告中第一次单独成章,报告的第五部分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这是一大变化,其深刻性在于充分体现了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战略意蕴和安排,在战略深度上,促进三者肩负共同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性支撑,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不可或缺、不可分割、不可替代性,只有三者协同形成了厚实基础,现代化大厦才能高高矗立在世界上;战略性支撑,揭示了三者要从一般性工作走向战略设计,为三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的紧密关系提升到新高度,也必然将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
再从教育视角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的可持续供给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也为充满活力人才源源不断涌现提供丰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急需科技、人才的支撑,高水平的科技发展体系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极大激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体系紧密交织、积极互动的格局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处在宏大而优良的文化生态中。党的二十大指引我们跳出就教育本身思考教育发展的思维局限,走向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协同育人,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是指日可待的。
3.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角:为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向更鲜明更坚定
为谁培养人,一直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而且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简洁的话语概括并阐明了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八个字如千钧之力,让我们将使命担当在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对此,我们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坚定不移。
育人、育才是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也没有所谓的偏重。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育人、育才都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的真正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体现,是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时,又在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前提下,进一步让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特质更为凸显,让怎样培养人的路向更为清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航程有了灯塔的指引,拔尖创新人才也有了魂魄。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追求,只有为培养出一流人才奠定基础的中小学才是高质量的学校,才称得上是优质学校,也才能让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学校的要求得以成为丰富、真实、生动的实践。
从以上三个视角审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视野更加开阔,行动也会更加自觉。党的二十大的精神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二、立足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运用和把握方法论
1. 确立和坚定一个信念:“中国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视察时说:“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中国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形塑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文化心理结构会促发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育英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资源库里的瑰宝闪耀着特异的光彩;我们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做“四有”好老师、“学生发展四个引路人”“新时代大先生”,正造就着高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他们将会让“生根、铸魂、益智、润心”的教育真义得以真正落地。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雄才大略、治国强国战略、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策略,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等都让中国力量更加强大,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是有信心也是有基础、有实力的。当然,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绝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绝不是不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相反,我们会更加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应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定会走出更广阔的新路。
2. 确立一个原则: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遵循。守正与创新是人才培养的两面,紧密关联,又互相促进,充满辩证法,形成巨大张力。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与深化,守正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创新是深层次的守正。守正首先要守住使命与责任—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将教育之根深植在中华文化沃土中,让其长出自信和智慧,守住了它就是守住了魂。魂在,培养人才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其次,守住中华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是厚重的底色,也是亮色,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时转化为现代时,还会成为未来时。守住它,就是守住了根。再次,守住专业伦理和品质。学术、专业有严格的规定性,尤其是求真求善的品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作风、精湛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守住了它,就是守住了专业智慧。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已有了很多重要论述,我们应该执行使之落实,尤其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挂帅揭榜、鼓励破解难题、走出突围之路。守正创新是原则,演化的也是一种精神—踔厉奋斗。有党的二十大代表说,我们要把过去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就是志向、抱负,是守正创新带来的精神。有了奋斗精神,我们可以探明未来之路,这是自主力量的根本之所在,这样的基点是改革的突破点、人才的生长点、创新的支点。
3. 确立一个新基础:重构基础观
人才观是基础观的核心,基础观必须服从于人才观;人才观会带来新的基础观,新的基础观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大战略,尤其是人才强国战略必定重新审视人才观,也必定要重新审视基础观,以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基础观具有稳定性,但基础观也应具有发展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时俱进应当是基础观永远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一如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源头一样,基础观亦应是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也正是如此。课改以前,长期以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基础观中占据主要地位,这本身没有错,人才成长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因为没有揭示基础的核心与关键,随之而来的是单向的灌输和简单的训练,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和刷题。2001年的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极大丰富了基础的内涵,提升了基础观的价值品位。但是,三维目标仍没有得到整合,在实践中常处于分割状态,又未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责任,因而虽有了重大进步,但还没有触及人的本质。顺应着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基础内涵,并主导着基础观,直抵人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带动了学科素养、课程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基础观得以重构。这一过程生动说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观的重构一直处在积极互动中,不断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