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类型、特征及影响
作者: 黄莉萍 张成林摘 要:抗战期间,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高校内迁粤北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留下了浓墨一笔。在高校艰苦办学延文脉的过程中,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通过探寻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管窥战时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状况。作为彼时内迁粤北华南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与活动成效等方面,可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示范与借鉴。
关键词:学生社团;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特征;影响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保存华南高等教育根脉,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10多所高等学校先后迁往粤北韶关,形成“隐性的华南‘联大’”,成为战时“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并存且产生巨大影响的三大高校群落之一” [1]。在华南高校内迁粤北办学的过程中,学生群体在克服重重困境坚持学习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关于华南高校内迁粤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迁高校在粤北的办学实践与特征、内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内迁高校的个案研究等[2][3][4],对于内迁高校学生群体开展的社团活动所涉较少。学生社团直接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学术研讨、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方面,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通过系统探究内迁高校学生群体开展的社团活动,揭示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活动特点及其影响,阐释其育人影响与社会辐射功能,以期为当今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历史借鉴。
一、类型呈现: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具体形态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华南高校迁往局势相对稳定的粤北地区,学生团体也逐渐发展起来,既有专业性极强的学术研究类社团,也有以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为主的文艺体育类社团,还有以服务社会为要旨的社会服务类社团,构建了多种社团共存的格局,成为该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以提升专业能力为主的学术研究类社团
学术研究类社团以学术探讨研究、科学理论普及、深化专业知识为核心,与专业学习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旨在自由讨论问题,深化课堂所学,消化、实践专业所学,提高自身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供发表专业知识文章、论文和其他成果的机会。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有许多学术研究类社团,如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理化等系师生分别成立了数学会和理化学会,在联合补行成立典礼时提出“藉作共同研究学术之先声” [5],工学院建筑工程学会以“为增进学术研究及使社会人士认识建筑工程学术之内容起见”[6]为宗旨,法学院法律学会在成立大会上组织民众法律顾问处及学术研究会,“以广服务社会及扩大研究机会”[7],师范学院国文学会创办《国文评论》杂志,“以提高对国史学之研究兴趣,并发扬批评精神”[8],发表了不少专业文章。还有省立文理学院成立的学践社“以砥砺学术与锻炼技能为宗旨,促进自治研究学术”[9]。类似的学术研究类社团如东吴大学文理学院的政治学会、经济学会,私立广州大学商学院的会计学会、银行学会。这些社团都是由学生自发或以学生为主体,其开展的各项活动皆围绕本专业领域或学会核心专业领域而进行。
(二)以服务当地民众为主的社会服务类社团
抗战时期,社会服务理念不是处于高校的边缘,而是贯穿到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方方面面。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组建了一些社会服务类社团,让自己的所学发挥更大作用,回报社会,为群众服务。如中山大学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组织即战地服务团,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包括以口头、文字、戏剧、歌咏等方式宣传抗日救亡工作、慰问抗战将士、治疗伤兵与平民、开展药物征集运动等。省立文理学院在乳源时“彼等于正课之外,即组织各种座谈会,各种研究会”,“出壁报,办民众夜校,士兵教育班,出演抗战戏剧,举行各种座谈会等等工作”[10],迁往连县后“兼办社教极为热心与努力,曾得部奖”[11],尤其是战时后方服务队“对于公益事业极努力,学生对兵役宣传助收助耕极为热心,学生参加本校劳动服务情形尚佳”[12]。中山大学法学院社教工作团、农学院社教委员会、私立广州大学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工作,举办社教漫画展览、爱国和识字运动,组建农村服务队,开办民众夜校和暑期补习班,编辑出版社声壁报,设置民众阅览室等,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的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助推抗战时期粤北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以促进身心发展为主的文艺体育类社团
文艺体育类社团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以歌咏、戏剧、田径、球类等文艺与体育形式,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私立岭南大学成立了岭南歌咏团和银乐团,多次参加校内外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并因此得到极高赞誉。中山大学抗日剧社、中师剧社等作为代表第七战区(韶关)各大中学校、政府部门演剧队,由时任中大训导处的林健威等人率队,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中山大学剧团“因演员技术精练,演出结果颇得一般好评,查连日观众极度挤拥,而会场秩序井然,实属良好现象”[13]。中山大学民风剧团、粤声音乐社、岭风文艺社、南燕剧社、海鹰社、平剧研究社等社团举办的音乐、诗歌、戏剧活动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当时课外体育活动有学校、各院系、中山大学学生体育协会、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体育会等多种组织形式[14]。纵然体育设施简陋,但体育比赛仍是大学文化课外活动中开展得最广泛、最活跃的活动,如中山大学体育协会、岭南大学体育会每学期都会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足球和排球等各种比赛。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月,仅中山大学校坪石本部就举办了大型的院际男子、男女排球赛,端午游泳与划船比赛、竞技比赛达4次之多。[15]
(四)以满足个性需求为主的其他类社团
其他类社团包括宗教类社团、生活互励团、女同志会、同乡会、华侨同学会等。如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搬迁到曲江后学生的基督教社团有所恢复,那时“宗教信仰生活在大学中大有发展” [16],学生基督联合会“每星期做礼拜,开祈祷会和进行宗教学习等,积极参加广东基督教学生会”,“大学教职员中的半数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基督教徒”[17]。在东吴大学与协和神学院的共同组织下,岭南大学学生的宗教生活也有较大进展,每个星期天他们举行主日崇拜[18],在培养师生的团结互助、服务他人的精神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加强同学集体生活及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院学生成立了集学术、文体和生活于一体的综合类社团生活互励团,下设学术、歌咏、戏剧、健身、总务共5部。[19]中山大学多数学院设有女同学会,还有各地同乡会,其中人数较多的中原 (客籍)、四邑、广西、潮州等同乡会比较活跃,影响较大。[20]中山大学华侨同学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术、谋同学生活上之改善、宣扬三民主义、宣传祖国文化于海外并劝导侨生归国求学等内容为宗旨。
二、活动特征: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具体表征
抗战期间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归纳出如下特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引领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共同特征在彰显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社团的生本特质的同时,也体现出抗战时期国内内迁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向。
(一)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拓宽学术视野,培育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学生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将这一重要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学术演讲、刊物出版与科研活动,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各种学术活动的全过程,着眼于培育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该时期各学生社团开展的学术活动如下:(1)举办学术演讲。中山大学各系学会经常举办全院性的学术讲演,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对各系专业进行专题演讲。如教育学会在1943年12月仅半个月内就举办了三次学术讲演会,分别是15日由理学院生物系主任张作人教授讲《遗传与环境》,16日南华学院院长钟鲁齐教授讲《我理想里的教育家》,29日该院吴江霖教授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还有1944年3月19日由法学院经济系主任王亚南教授讲演《教育与经济》专题,“数百同学拥挤一堂,其热烈之情形,为年来所仅见” [21]。师范学院心理学会与英语学会也分别邀请文理学院阮镜清教授讲演《个性心理上主观与客观关系之发现》与《现代类型学》两个专题、英国都伦大学雷威克教授讲演《英语及其未来》。经济系和政治系的学会组织学术演讲会亦非常活跃,经常邀请李达、王亚南、石兆棠、梅龚彬、雷沛鸿等教授作专题演讲,文学院专门成立演讲研究会,决定每周星期六下午一时半举行一次学术演讲,并规定了每次演讲的人数、时间和次序。(2)出版学术刊物。中山大学学生社团的学术研究氛围相当浓厚,各院各系的专业学术研究会、讨论会与演讲会纷纷相继成立,刊物亦如雨后春笋。[22]中山大学文学院学生社团出版的研究刊物甚多,包括《文学生活》、《哲学》、《现代史学》月刊、《历史与文化》月刊、英文刊物 《Arch Mews》半月刊与《历史科学周刊》,无一不反映了学生们自由研究学术的成果。电工学会屡次召开学术讨论会,积极宣扬并提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事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汇集研究成果,每年出版一期《电工学刊》。此外,农学院各研究会也创办了专业刊物,以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如农艺研究会创办《农艺通讯》、园艺研究会创办《园艺通讯》、农业经济研究会创办《农经通讯》等。(3)开展科研活动。各学生社团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融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术科研活动。如建筑工程学会1942年2月底在学校同德会举办为期四天的建筑图案展览,共展出上百种学生作品,“均为平日习作,内分纪念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交通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防空建筑、都市计划及美术作品等,琳琅满目,连日各界参观者甚众,极得良好评价”[23]。学会还将建筑图案展览推广至校外及外省进行展览,皆获好评。这些专业科研活动的展开,既活跃了学生学术气氛,增强其科学研究意识,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二)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充实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内迁粤北华南高校成立的文艺体育类学生社团具有数量多、活动频率高、学生参与度高的明显特点,如中山大学文学院有学生三百多人,其中约有近百人参加了岭风文艺社。1943年元旦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公演熊佛西的三幕名剧 《一片爱国心》,3月9日在学院迎新晚会上演出独幕剧《半斤八两》,4月4日为庆祝音乐节演出五幕话剧《大地回春》,“内容异常丰富,台词特多”,“观众倍形拥挤”[24]。中师剧团还在坪石时代剧院公演由许幸之教授导演的名剧《寄生草》,“所见观众争先入座,门限为穿”。岭南大学校内学生文艺活动极为丰富,各班社经常举行戏剧比赛、表演会、音乐会等。和上述班社相配合,岭南大学还有学生体育会,明确规定全部学生必须入会,且每年每人交10块钱的活动经费。为培育公平竞争、团结争光、爱社爱校的意识,体育会每学期举办各种比赛,如班与班、级与级、宿舍 (堂)与宿舍(堂)等形式的比赛[25],成为大学校园课外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私立广州大学成立了剧团、青年会、篮球队、歌咏团与各种比赛团队,帮助青年体育会通过与领袖锦标冠军仲元队举行表演赛募款捐赠飞机,参加滑翔运动演讲比赛、侨生论文比赛、三民主义演讲赛、文化劳军献金团等活动。此外,私立广州大学还在曲江上窑与东江体育会篮球队展开比赛,参加粤北运动会并以二十六分的总成绩在三十多个单位团体的竞争中荣获男甲全场冠军,还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勷勤大学、文理学院、广东国民大学一起为了筹款义助广东方便医院而举行球类义赛。总之,内迁粤北华南高校以学生社团为主体,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文体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体质,也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