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探赜
作者: 李怀征 王敏摘 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范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依据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乃是一群“重占有”生存方式主导的人,即丧失了内部自我感的人,他们只能通过拥有更多占有物以确证自身的存在。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便成了精心粉饰的唯利是图之人。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以正确的人生规划引导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促进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协同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格局是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生存方式;自我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012年4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旋即开始走红网络,并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与热议,众多学者也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①须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如果我们的一些大学确如钱理群教授所言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这将对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结合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对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的成因作一深入解读,并据此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内涵与特征
在界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特征之前,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是否存在的问题。钱雅、王云丽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存在的,并会随着生存、就业等竞争的加剧而愈演愈烈。[3]崔驰、戴明、孙可可通过显示偏好原理的独断博弈实验指出,精致利己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盛行程度可能并没有舆论认为的那么高。[4]王小青通过文献研究指出,与钱理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本意相比,网络上的报道存在严重信息缺失和过度加工,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中国教育的悲观。[5]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以及笔者在高校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总体来说,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成功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就目前来说,大学生群体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范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存在不是为了悲观,而是为了引起足够重视与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国的大学教育能够更加完善,进而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在这一概念中,“利己主义者”是中心词,而“精致的”是修饰词,用以描述“利己主义者”的性质。因此,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一帮利己主义分子而已,但这帮人善于伪装和粉饰,故从外在方面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诩为“阳春白雪”,而将传统意义上的利己主义者视为“下里巴人”,并嗤之以鼻。具体来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具有如下特征。
(一)行为自私
自私性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为本质的、首要的特征。在《辞海》中,自私的定义是“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这也意味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自身的利益为价值导向,其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为了保研、出国或者找到好工作,打造一个漂亮的成绩单,提高绩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学生在自己不愿付出相应努力而得不到优秀的情况下(有的高校为了使学生的成绩有区分度而设置了一定的优秀率)会要求老师降低得到优秀的学生的分数,从而减小与其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私行为。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他“并不考虑作出什么牺牲,给出什么东西,他只简单地决定:我需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并且就得给我拿来什么”[6]。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不仅他人的利益,而且社会的整体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大学生发展·生成机理与路径优化: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探赜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利己本无可厚非,乃是一个生命体为保持其存在而不至于灭亡的本能需要,但问题在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利己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而变成了自私。更为可怕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因其自私而罔顾道德判断,换句话说,在理性认知上,他们也明白一件事情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是否该做,但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却并不会依照理性认知而行事。此时,就只剩下一个判断标准了,即对自己来说,是否有利可图。只要对自己来说有利可图,他们依然会去做,而罔顾社会道德,出现类似“双重道德人格”的现象。[7]一个陷于自身利益狭隘窠臼的人,其眼界必然受限,难以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注定是一个没有格局的人。
(二)善于伪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术语的修饰词是“精致的”,而这也恰恰显示出了其第二个特征——虚伪性。为了准确理解这一特征,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精致的”反义词—— “粗糙的”或“粗陋的”。因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对应概念是“粗陋的利己主义者”。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粉饰自己的自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好,“粗陋的利己主义者”也罢,其核心本质都是一群将自身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而“粗陋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掩饰自己的趋利动机,他并不讳于向世人展示自己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是一个“真小人”。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不同,他是一个自私的人,而他又不想让世人认为自己是唯利是图之人。换言之,他既想要“里子”——为自己谋利,也想要“面子”——做一个道德高尚者。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种人,那就是“在要吞噬他物的时候落泪的鳄鱼”[8]。
在网上的一份帖子中,有个学生介绍了自己得到优秀的经验。他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课堂也是,所以一定要学会表演。在课堂上,能坐前排尽量坐前排,听课的时候即便不愿意也一定要假装在认真听讲,还要学会和老师互动,老师看你的时候,你也要看老师,而且还要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朝老师微微笑、点点头。下课以后,也要想出问题去向老师请教。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表演堪称影帝级别,伪装出来的行为相当具有迷惑性,老师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也确实容易给其优秀。现实生活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危害要远甚于“粗陋的利己主义者”。对于“粗陋的利己主义者”,人们容易分辨,可以敬而远之,而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于其善于伪装,不易分辨,让人防不胜防,人们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很容易落入其圈套。更为严重的是,这会使一些老实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实,进而重新审视并改变自己的三观,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三)精于算计
在钱理群教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世俗,老道”,还是“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抑或是“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所有的描述都在指向一点,那就是精于算计。而“高智商”恰恰又为精于算计提供了可能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这个特征,正是前两个特征必然衍生的结果。一个本性自私的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又要掩人耳目,示之以“精致”,那么他就必然要挖空心思、处心积虑,用尽各种貌似不卑污的手段以达到卑污的目的。例如,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课程中得到优秀,会故意和老师套近乎,加了老师的微信后会时不时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企图以这种方式博得老师的好感。在得到了优秀以后,会把老师的微信删掉。这就是典型的算计行为。
精于算计之人,必然是一个被工具理性主导的人,价值理性早就被其抛诸脑后了。这样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经常耍小聪明,善于玩弄各种所谓的手段,更为可笑的是,他们居然还自得其乐,自以为可以翻云覆雨,将他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样的人注定没有温度、没有灵魂,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这种人的结局往往以悲剧收场。用培根的话来说,他们“自以为已用其聪明缚住了命运的翅翼,但他们终归也会变成无常命运的祭品”[9]。
二、大学生群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象的生成机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行为自私,且善于伪装、精于算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由此,探寻出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具体的对策势在必行。接下来,笔者将依据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解读。
(一)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论”概述
“人的生存方式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弗洛姆晚年时期的思想,目的是为了深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的异化,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一理论中,弗洛姆依据人本身内在的两种倾向性,将生存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这两种生存方式是相异的两种性格结构,代表着对自我和外在环境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性。哪种生存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则这个人的认知与行为就由其决定。
弗洛姆指出,所谓“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我”同外在环境的关系乃是一种占有或所有的关系,即“我”要使悉数的外部,乃至自己在内,都成为“我”的占有物。[10]紧接着,弗洛姆阐述了“重占有”生存方式形成的条件和赖以存在的根基——对利润的疯狂追逐。这样,他便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弗洛姆进一步分析了“重占有”生存方式的实质——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一个人的自我感是通过其占有物实现的,即占有物是“我”,“我”就是占有物,两者是同一的。这意味着,一个人自我感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占有物的多寡。因此,“重占有”生存方式主导的人会被驱使着拥有更多占有物。弗洛姆还阐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重占有”生存方式出现的两点新变化:其一,占有范围的无限度扩展。除了满足基本生存功能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物,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抑或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乃至于思想、情感、习惯等,都成为占有的对象。其二,消费成为重要的占有方式。伴随着社会性格的转型,人们的占有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不仅仅通过保存来实现对物的占有,还通过消费来实现对物的占有,即占有方式拓展了。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何谓“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弗洛姆认为,作为一种与“重占有”生存方式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中,作为主体的人不占有任何物,也没有占有的欲望,心中满是祥和、喜悦,拥有创造性,并希望与世界融合在一起。[11]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生存方式的深刻内涵,弗洛姆阐述了“重存在”生存方式的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创造性。弗洛姆特地强调,创造性是就行为的性质而言的,并非指行为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一定要有新事物的出现。因此,弗洛姆对“创造性”给出的定义是,人能够自由运用自身的能力,即人的行为是人的本质的呈现。其二,洞察力。“重存在”生存方式主导的人具有透过事物现象来把握事物实相的洞察力。弗洛姆特别指出,这种洞察力并非指借助科学手段的观察,而是基于自身创造性的洞见。其三,奉献性。由于具有较强的洞察力,“重存在”生存方式主导的人能够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为了摆脱与自然分离所带来的孤独感而重新与世界融为一体,他会积极发展人生而就有的“存在”倾向,即展现自身的能力、表现积极主动、与他人联系、逃出自私的窠臼。[12]由此,他在现实生活中会呈现出奉献、分享和牺牲的意愿。
(二)自我感是人确证其存在的依据
从弗洛姆对人的两种生存方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感的来源乃是区分两种生存方式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感来自于外部,那么他就是“重占有”生存方式主导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感来自于内部,那么他就是“重存在”生存方式主导的人。一个人存活于世上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并借此找到自我感,从而确证其存在。遗憾的是,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没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至死都没能搞明白自己是谁,谁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终其一生以错误的方式确证了自身的存在。人的自我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来源于内部的自我感称之为内部自我感,来源于外部的自我感称之为外部自我感。内部自我感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感,是真实的、坚实的、永恒的,是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一个具有内部自我感的人,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3]这样的人,也就是弗洛姆笔下的“重存在”生存方式主导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用占有物来确证自身的存在,因此,除了功能性占有,他也无需再去占有什么。他就是他,是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不是占有物,更无须通过占有物来彰显自己的存在。他的行为是创造性的,因为他的行为是他能力的自由运用和展现,非外力所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