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留学生教育研究发展与特征
作者: 战双鹃 李盛兵
摘 要: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掌握留学生教育研究前沿发展动态对于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留学教育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梳理2007年至2017年SSCI收录的6份国际知名高等教育学期刊相关文献,从留学生教育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等五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留学生教育研究发展呈现研究取向多元化、研究理论与框架跨学科化、研究主体合作化、研究方法混合化发展趋势;国际留学生教育研究逐渐从流动过程研究向流动结果转向,留学生教育质量研究持续向微观领域深入;亚洲留学生,尤其是STEM留学生受到广泛关注;国际留学生教育研究主体仍主要来自留学教育发达国家和机构,国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的关注不足,国内学者对留学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在留学生教育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亟需更多的“中国案例”与“中国声音”。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与特征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由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以及人员国际化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人员国际化又包含学生国际化与教师国际化。留学生既是学生国际化进程的主要载体,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直接、最持久的表现形式。留学生教育是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和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30年的关键区域规划(OECD,2008)”中预测,至2030年,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群体将更加多元,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将拥有更多的国际学生、年龄较大的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以及其他类型的学生。[1]学生国际化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OECD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万学生在其祖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67%,跨国流动程度明显加快,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2]如表1所示,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已由2000年的210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508万人,增幅高达59%。
欧美发达国家较之中国更早开始大规模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在留学生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可为我国留学生教育研究提供参考。[3]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开放,源源不断向世界各国输送学子。UNESC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海外留学的大学生总数近91万,约占世界高等教育留学生总数的18%。同期来华留学大学生总数约为21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留学生总数的4%,较2007年增长了近71%。[4]作为世界国际学生出口第一大国,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扭转国际学生逆差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明晰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聚焦国际学生教育前沿议题,并以此为基础扎根中国实际,瞄准中国问题开展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探析国际领域留学生教育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以期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及留学生的研究从未中断,以加拿大的简·奈特(Jane Knight)、美国的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荷兰的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等为代表的世界领军人物相继出版发表了诸如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2004);Tradition and Transition:the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2012)等代表性著作。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学者们聚焦留学生教育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基于文献检索及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收集文献,综合考虑目标期刊与本研究的相关性及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素,选择聚焦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6本国际知名高等教育学专业期刊进行研究,即《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国际教育研究期刊》(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高等教育教学》(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大学生发展期刊》(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6种期刊在《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期刊评价中分别位于全部235种教育类期刊排名的62(Q2)、92(Q2)、65(Q2)、106(Q2)、157(Q3)、182(Q4),被业内称为顶级期刊和高水平期刊。
研究选取“国际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overseas student)和“学生国际化”(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s,student internationalization),以及语义中同义范畴的“留学生”(foreign students)和“留学”(study abroad)作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文献合并检索,检索出2007年至2017年期间上述6份国际期刊已刊登的英文文献,共194篇,其中《高等教育》39篇、《国际教育研究期刊》84篇、《高等教育研究》23篇、《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7篇、《高等教育教学》16篇和《大学生发展期刊》5篇。在对上述194篇论文逐一进行主题相关度的排查(本文聚焦的国际学生指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故本文中“国际学生”与“留学生”同义),最终确定169篇论文为分析对象,其中《国际教育研究期刊》66篇、《高等教育》36篇、《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6篇、《高等教育研究》21篇、《高等教育教学》16篇和《大学生发展期刊》4篇。在此基础上,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研究主体和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主题
分析发现,2007年以来,国际留学生教育领域研究热点频现。传统议题如国际学生流动、流动激励政策及实践、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国别案例等持续受到学界关注。与此同时,全球公民教育、国际学生体验研究、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互动研究、国际学生配偶的文化适应研究、国际学生入学途径等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
上述169篇论文主要涉及9个类别的研究主题,数量最多的是国际学生流动研究,涉及流动理论、概况、动因及趋势等方面,共计31篇,占比18%;其次是国际学生的适应研究,包括国际学生的文化适应、语言适应、跨文化能力发展、身份认同发展、种族差异研究等;第三是国际学生的体验研究,包括社团体验、课程体验、学术项目体验、实习体验等研究;其余研究内容还包括以学生安全为旨的国际学生管理研究、国际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研究、国际学生培养选拔机制研究、国际学生入学政策研究、国际化课程研究、国际学生人种志研究。以下将围绕研究主题分别展开讨论。
1.国际学生流动研究
国际学者侧重对留学生教育进行实践研究,着力聚焦学生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国际学生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学生国际化的动态过程。流动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世界和具体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态势,流动的结果关乎一国、多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学生流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国际化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近十年的留学生教育研究中始终保持着热度,研究呈现出从国际社会、政府视角进行的宏观研究,向学校、教学、科研等中观层面,和留学生个体的微观层面转变的趋势。国际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生流动中的新进展、新影响、新办法等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具体特点如下。
(1)流动因素研究占据主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的学生流动逐渐彰显新趋势。传统留学生接收大户的北美吸引留学生增势放缓,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的趋势显现,学生流动趋势呈现多极化发展,而这些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教育战略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卡鲁索(Raul Caruso)和德维特(Hans de Wit)聚焦1998年至2009年,研究这一期间欧洲33个国家的学生流动决定因素。[5]魏浩依据1999年至2008年间48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国际学生流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有助于国际学生跨境流动。[6]克里茨(Kritz,Mary M.)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学生流动的国别差异及差异的相关性,提出了国家经济结构因素在塑造国家出境流动比率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指出留学生流动性与派遣国第三方供应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国家的留学生较少。[7]
(2)学生流向研究发生位移
由非英语国家向英语国家流动是以往学生流动研究的主要议题,随着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学生流动趋势多极化发展,近十年,国际学者对新兴教育中心及中小留学目的地的研究日益增多。约兰塔等(Urbanovi,Jolanta;Wilkins,Stephen;Huisman,Jeroen)聚集东欧国家立陶宛,分析该国高等教育系统利益相关者对其国际化战略的观点,对该国力求大幅提高国际学生规模的具体策略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考察。[8]艾哈迈德(Ahmad)和侯赛因(Hussain)将推拉因子理论作为国际学生选择阿联酋作为留学目的地的理论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考察了这些因素对留学生选择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学生参与决策的复杂因素,使阿联酋教育机构能够确定吸引国际学生的营销策略。[9]珍妮等(Lee Jenny;Sehoole Chika)对南非境内的7所大学的国际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国际学生选择南非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和地缘政治理论。[10]亚萨尔(Kondakci,Yasar)对331名在土耳其公立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土耳其留学教育的动因与特点。[11]上述关于国际学生流向的研究与发现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其他新兴的高等教育市场。
(3)流动项目研究日趋丰富
聚焦具体国际学生流动项目的案例研究是学生流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国际教育强国资助的交流项目一直以来是被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如,甘布尔等(Natalie Gamble;Carol Patrick;Deborah Peach)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澳大利亚吸引国际学生的策略,着重研究格里菲斯大学旗舰工业合作伙伴计划(IAP)和昆士兰科技大学(QUT)项目,考察了澳大利亚通过“工学结合”吸引国际学生参与的课程嵌入全过程,探讨了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寻求与各组织合作,以培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在不确定时期为全球组织增值的毕业生的意义。[12]此外,世界闻名的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在促进国际学生流动、提振欧洲疲软的经济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洲学生和教育旅游市场稳步增长提供了机遇。该交流计划因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显著收益在近些年备受学者关注。卡洛斯等(Rodríguez González,Carlos;Bustillo Mesanza,Ricardo;Mariel,Petr)针对伊拉斯谟交流计划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促使学生流动的主要因素。[13]米哈等(Lesjak,Miha;Juvan,Emil;Ineson,Elizabeth;Yap,Matthew;Axelsson,Eva)也聚焦伊拉斯谟交流计划,对来自欧洲26个国家的360位参与该计划的学生进行目的地选择动机调查。研究发现学生选择该计划的原因是由学生的个人及专业成长的欲望所驱动,学生对学习目的地的选择受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形象、生活方式和商业化程度以及旅游因素影响。[14]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中国家资助的国家交流项目也渐趋受到国际学生的关注。如劳拉等(Perna,Laura;Orosz,Kata;Jumakulov,Zakir;Kishkentayeva,Marina;Ashirbekov,Adil)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参与“哈萨克斯坦博拉沙克学者计划”(Kazakhstan’s Bolashak Scholars Program)学生的特点,找出促进和限制参与该计划的具体情境,研究指出在政府资助的流动计划中需要考虑国家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如何影响学生参与。[15]此类调查结果为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即如何制定一个国际学生流动计划,以提升在特定的国家范围内个人和社会的参与度与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