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时代语文体知课堂的建构
作者: 李霞 戴若男【摘要】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知识和人的能力有了新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借助新技术,打造“体知”型的语文课堂,是迎接时代挑战,走出传统“认知”或“思知”型课堂教学困境的方向。文章结合实际总结了智能时代语文体知课堂建构的三条路径,即打破时空限度:身体的激活;建构自己的知识图谱:思维的对话;开放内省感悟:精神的生成,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体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1—0047—04
我们正处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有学者指出,“各国教育机构应该规划好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路径,提升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确保教学环境的可靠性,增加教育支持服务的广泛性[1]”。借助新技术,如何化抽象之“知”为学生生命之“知”,成为智能时代教育教学亟待探讨的课题。对此,传统的“体知”理论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
“体知”是杜维明先生长年涵泳于儒家生命智慧所得,于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体知乃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2]。体知的教育意蕴体现在:一是以“体”“感”之,这是体知的认识意义;二是以“体”“践”之,这是体知的实践意义;三是在知与行中构建人格,这是体知的成人意义[3]。以“体”“感”之是为知,以“体”“践”之是为行,以“体”“成”之是为果。借助人工智能能够非常便捷地促进体知教学视域的实现,“个体的知情意”能透过时空场域“融入实践与行动中”,在“能其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成其德”,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成为融入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德性之知,以达到具有个体生命意义的德性成人的教育目的[4]。体知课堂的建构是应对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挑战,也是走出传统教育困境的方向。在此,我们试图探讨数智背景下语文体知课堂的打造。
一、打破时空限度:身体的激活
传统的教学可以说是建立在“知识教科书化”理念基础上的,知识是一系列去情境化去身体化的概念体系。对此,学者们多有批判,知识的学习仅仅在“Word”中学习,无法连接学生的“World”,学生的身心无法全方位地打开,无法整体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正是由于从“word”到“World”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不能与学生生命个体的经验产生内在、深刻的联系,导致抽象符号无法走进个体的生活史与生命历程,因此,知识无法促进个体生命的提升。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技术已为人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了条件[5]。时空限制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时空限制;二是知识与其自身产生历史时空的限制。这些限制,我们都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真实生活真场景和活现还原历史场景来突破。
例如,教授《最后一次讲演》时所受到的时空局限有二:第一,闻一多先生演讲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演讲中所提及的“桃色事件”“一二·一”“护国战争”等历史事件,与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有距离感;第二,闻一多先生当时在演讲中的那种悲愤痛恨与慷慨激昂交织的情感虽可以透过文字进行感知,但是却仍未有亲临“现场”的体验,未能如追悼会上的听众一样切身感受闻先生对渗透在追悼会现场的敌特分子嬉笑闲聊的愤慨、对敌人采用暗杀手段的痛恨以及对年轻战士的鼓舞和激励。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课文,自发走进课文,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白色恐怖”年代,参加被敌特分子暗杀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追悼会,倾听在追悼会上闻先生怀着满腔悲愤而发表的这最后一次演讲。学生切身进入到虚拟历史场景之中,其身体是完全朝向该虚拟情境开放的,神经认知层面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心理认知层面的感觉、注意等在沉浸式虚拟历史场景所造出的氛围感中得到激活。比如,学生在两种课堂中对下面这段文字的体会是各不相同的: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在传统现实课堂中,教师或许能借助相关的影视资料、齐读文段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这段文字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进行感知,但是学生仍会对其产生距离感。从身体层面来说,缺少环绕式全方位的切身体会,学生的身体感官则对文段中闻先生的厉声呵斥和听众们的热烈鼓掌并未完全开放。而借助前沿技术所打造出的沉浸式虚拟历史场景则可以在学生身临其“境”之时,深度激活学生的身体感知,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位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本身。当通过上面的虚拟情境的沉浸,学生的各种感觉全部打开,感性生命得到激发,在生命兴发的状态下,再通过朗读、演读等多种方式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学生就会与文字产生身体与心灵上的共振,从而达到文字作品与身体情绪真实融合的境界,在化身入境之中为思维的启发打下具有语言生命活力的身体基础。
二、建构自己的知识图谱:思维的对话
观摩多所高中语文课堂,发现思维导图(即脑图)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多用于对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文知识的梳理上。比如,有堂高三调研课《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学生的思维导图是在空白纸上画出以“小说人物形象鉴赏”为主题,并从“题型梳理”“必备知识”“学习困惑”三个维度展开。这是一张图画精美、字迹工整、内容翔实的思维导图,但缺陷明显:内容结构单一化、无法持续更新、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检索、个性特征不突出。
为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资源组织框架,张波教授提出了一种百科型在线教育资源组织框架(Onlin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ing Frame? work Based on Encyclopedias,OER-OFE),这一框架由海量教育资源数据库、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关联、用户词条搜索分析和用户接口四个模块构成[6]。但这一框架虽然可形成一定的学科逻辑系统,但缺乏学生自身建构的参与。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7]。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远不是用一张静态思维导图就能得到体现,也并非完全是以学科逻辑或纯粹知识逻辑为主体进行构建的。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其思维活力,助力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知识的独特的动态图谱,可以在OER-OFE框架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知识图谱的自主建构模块。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应是具有知识交互性的过程,是主动将新知识与自身具有的原始知识图谱进行多向交织的立体化的过程。在学生预习学习内容时,可以利用OER-OFE框架搭建起基础性的知识图谱。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逐渐加深,而正是在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基础性知识图谱之上逐步构建具有个体特色的、连接各类已学相关内容的多维进阶性知识图谱。在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大数据统计所反映出来的学习短板、疑问与回答、课堂交流、自身对课文的感触点、学习过程中的联想等多个维度来进一步更新已有的知识图谱。
每位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所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那么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操作OER-OFE框架中的自主建构模块,选择性地将自己和他人提出的问题更新到自己的知识图谱中,并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交流平台进行讨论。这种自主构建知识图谱的学习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理念,也能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可见,这种动态化知识图谱的建构,通过向内的自我反思与向外的对话交流,能不断延伸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个体而言,搭建真正属于自身知识的数据库的过程,是促进自身思维纵横发展的过程,故语文体知课堂融合这种动态图谱的建构,是将之前身心激活之下的那些感性素质不断提升为独具个性的理智化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三、开放内省感悟:精神的生成
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职责,更承担着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敞亮和生命境界提升的责任。在内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语文体知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在虚拟仿真历史场景中打开身体,还能在自主建构的知识图谱中启发思维,而其终极关怀则是“实有诸己”,即把外在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身心,成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
学生自主将闻见之知内化为德性之知是一个真正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重要过程,而在这一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身、脑、心三者缺一不可。在人工智能等的辅助之下,语文体知课堂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身、脑、心三者之用,激活身体对形象的感性发展,启发思维对内容的理性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德性生成,以期达到不独身体成人,更是内心之德性成人的效用。例如,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时,学生在沉浸式虚拟历史场景中打开身体,并通过感知语言、感知典象、感知意境获得思维的启发,而后分别以壮志难酬的词人、盲目举兵抗金的韩侂胄、忘却佛狸祠曾为北魏行宫的南宋百姓以及学生自身本体等多重身份去品读诗歌,在情景诵读中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精神认知,或与辛弃疾促膝长谈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于京口北固亭之上眺望历史长河以抒发自己的感悟,或将词作诵于韩侂胄以劝诫其勿草率用兵而步元嘉后尘等等。学生在与各身份的交互之中,厚积文化底蕴,感知文学魅力,提升鉴赏经验,塑造具有审美意识和文化底色的精神世界;而云端的大数据记录着学生的点滴成长,帮助学生捕捉住在思考中的独特感受、个性实践和创作灵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档案;教师则利用学生的学习档案和监测数据,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感悟见解进一步完善成文,以期促成学生在达到想读想写、可读可写、能读能写的状态之余,还能在语言输出表达之中自主生成富有生机活力和个性特色的精神生命。
在这种智能技术与个体生命相交融的体知课堂中,技术不再是仅仅充当实现知识工具性的简单工具,而是立足于个体之内在精神与审美人格的发展,辅助实施具有个体生命张力的语文教育[8]。换言之,从打开学生身体感知开始,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逐渐实现富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德性生成,语文教育的初心在于助力学生自主追求人之为人的生命本质。当人工智能无限向人类智能靠近的智能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语文体知课堂构建具有延展性的感知空间,引导学生在智能感知空间中摆脱外在身心束缚,开放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内省感悟,以对语言文字的体悟和对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的体验促成自我精神德性的生成。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由身体激活、思维启发和德性生成三维度所构建的语文体知课堂是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阻隔,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图谱,交互身份角色以多角度促进学生德性成人的语文课堂,是“焕发着生命活力”的技术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语文课堂[9]。在借助人工智能构建的体知场域中,学生融入已消除时空隔阂的语言情境中,在思维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在精神的塑造,于实践体验之中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人工智能促教育2030议程实现[N].中国教育,2019-05-18.
[2]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J].上海教育,2023(08):12-25.
[3]杜维明.杜维明文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348.
[4]李霞.体知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20(06):57-63.
[5]张欣,陈新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转向、价值样态及难点[J].电化教育研究,2021(05):20-25+69.
[6]张波等.试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资源大数据组织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4):41-46.
[7]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80.
[8]刘铁芳.重申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5(04):15-20.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03-08.
(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传统体知思想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XSP21YBZ07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