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瑛【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文章旨在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2—0107—03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下面将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科肩负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任务。初中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这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价值资源。物理教学重在观察、实验、探究,促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独立思考,敢于尝试,从中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既是知识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应用者。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种培养方式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具有必要的创造力与适应能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1]。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成绩,造成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二是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实验设备不完善或者实验条件差,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创新性与趣味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欲望。部分学生信心不足、惧怕失败、不愿尝试新方法[2]。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教师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刚开始上完课,老师就可导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对电磁感应发现过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怎样从实验中寻找新知,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这种主动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兴趣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之后,老师就可设计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实验项目让他们亲自动手,切身感受电磁感应现象的魅力。例如,在单纯发电机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行搭建电路、转动磁铁等方式产生电流以深刻理解电磁感应原理。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既可以深化知识点,又可以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设计实验项目让几个小组一起合作,讨论解题思路,由学生共同策划一项运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创意发明的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小组内协同工作。
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电流和电阻”这一知识点为例,它不仅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也是学生在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时的重要基础。要想将该知识点较好掌握,教师可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一是可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如将电池、灯泡用长短不一的导线连接起来,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变化来指导学生切身感受电流、电阻的相互关系。这类实践活动既能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问题等多种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电流和电阻的性质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电线为什么越长电阻越大?”或“怎样才能降低电流大小呢?”等等,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形成创新思考方式[3]。
3.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当老师讲解“光线的折射”这一知识点后,可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实验指导学生去探索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规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可以使学生自发地感受到光线的折射过程并由此激发他们对光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引导他们对光的折射现象后面的道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光经过折射后,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呢?”或“折射角在不同介质下有什么变化规律?”启发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实践操作在探究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加深对光线折射规律的认识。例如,改变光源、介质或者入射角,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折射角变化情况,并促使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研究光线折射时,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思考,涵盖了物理、化学、地理等众多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使学生对光线折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操作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并深入探讨物理现象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如“浮力”这一知识点的实验教学就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设计系列实验来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练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比如把物体放到水中观察它能不能浮起来。通过观测,同学们就能发现,物体遇水产生了一个向上的作用力——浮力。条件成熟的老师也可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几个创新实验来探索浮力的运用。
5.创新作业形式。不同形式的创新作业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光线的折射”这一主题时,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光的折射模式和折射现象的实际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讲解和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尝试采取不同形式的作业。一是探究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作用。学生选择如玻璃、水、空气等不同的介质来做实验,通过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折射角度和速度来深入了解折射现象的内在规律。这种作业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二是实践性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小发明或者创作。这种作业形式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三是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将光线的折射原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假说,通过简单实验加以验证[5]。
总之,通过这些举措,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又能为其今后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6):110-112.
[2]李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3]张明.创新教育与初中物理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45-60.
[4]刘伟.王晓宁.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9(07):89-93.
[5]周林.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30-32.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201)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