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曾东霞【摘要】中小学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为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渲染底色,因此,加强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具有深远意义。当前,中小学校党建制度、阵地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深入。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制度、加强阵地建设,将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德育活动、家校社共建等教育教学载体多方位、全过程融合,从而更好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基于此,文章探究了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党建;教育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3—0035—04
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基础。党建引领是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遵循,党建与教育教学从本质上相辅相成、互融互促。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梳理分析,对融合策略进行探究。
一、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中小学校党建为教育教学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一是保证教育教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党建工作应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舆论氛围,通过组织生活、阵地建设,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力保证学校依法办校、教师依法执教,为校园生活打下红色基调,为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二是为教育教学提供组织保证。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教职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学校发展人人有责”“学生成长人人有责”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三是为教育教学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党建引领、“双培双带”,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能够有力促进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理论修养、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二)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互融互促
一方面,党建工作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德育活动、教研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极大地丰富党建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映射学校党建成效。学校校容校貌、校园环境氛围、师生言行举止,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能力素质,无不体现着学校党建工作的质效。只有不断深入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互促,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育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中小学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不到位
制度是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和行动依据,完善的工作制度能够保证工作更加有力有效。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党组织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建工作制度不够健全;制度落实不够,“三会一课”不够规范,集中开展党员教育频次不高、深度不够、形式较单一;党组织活动模式化、创新不够,吸引力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作用,党建工作主要靠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组织员等少数党务工作者“单打独斗”等[1]。
(二)部分中小学校党建阵地建设不足
党建阵地是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场所,好的阵地才能更好地吸引党员、群众,增强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校党建阵地建设不够规范,部分学校在挖掘展示本地本校特色方面做得不够,部分学校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化程度不高。
(三)部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力量薄弱、评价激励机制欠缺
一是专职党务工作者不足,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工作者的培养不够,缺乏必要的党建工作规划和系统的党务知识培训,导致党建工作力量青黄不接、部分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精。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工作未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党务工作未能纳入绩效考核,或者量化指标不具体、不明确,不能很好地激励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四)部分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活动融合不够
一些中小学校存在重教学、轻党建的现象,部分党员教师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在关于“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及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有超过50%的被调查党员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自觉充电的意识;有不到50%的党支部每月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另外,党建工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建融于教育教学的学科差异较明显,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不够自然流畅,囿于教学内容,部分偏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师有意识融合党建元素的意识不强、方法不多。
三、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完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机制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党组织要“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2]。党组织首先应该做到“三个落实”,即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一是坚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建立健全组织生活、民主议事、党务公开、联系群众等制度。严格制度执行,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全体党员积极性,共同为党建工作出谋划策,创新开展组织生活,突出党建引领作用。二是注重落实党务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按照“双带头人”标准,优化配置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拔任用具备较高思想素质、工作经验丰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务工作者,才能充分发挥“领头雁”效应。同时,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安排,用于支持党组织阵地建设、党建文化建设、表彰优秀、培训党务工作者等[3]。三是完善落实党务工作评价激励制度。将党务与教学工作同步纳入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师职业规划、职称晋升、薪酬待遇方面予以绩点考量,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能够和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有相同“含金量”,既暖了党务工作者的心,更能够提高全体教师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优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阵地建设
优化阵地建设,能够极大地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激发群众教师的向往之心。党组织要注重将人财物等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和党建基础薄弱的中小学校倾斜,健全城乡中小学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识、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有活动、有保障的“八有”标准,建立规范的学校党建工作和活动阵地[4]。学校党组织要树立“主阵地+”的党建大阵地观,构建以党员活动室为基础,“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网络学习资源为辅助,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加油站,融入党建元素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日常的大阵地。
(三)加强中小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载体融合
1.以“双培双带”促进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双培双带”是学校党建工作有力的创新载体,把党员教师培养成学科带头人,把学科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发展成党员,让党员教师带领群众教师共同提升发展,党组织带领学科带头人不断进步成长[5]。
一方面,通过党建抓好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组织应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甄别社会上、网络上一些带有不良倾向的言论,适时组织开展讨论、辩论,廓清信息迷雾,时刻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党员教师带头学习实践教育新理念,争做学科带头人,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党组织应紧密联系师生,结合学校实际,利用节日、纪念日,因地制宜开展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凝心铸魂。
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提升。很多党员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在教师中威信较高。组织他们带头开展教研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如,党员教师牵头成立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校本课程研发,常规化开展名师示范观摩课、新教师练兵课、同课异构课、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师德师风演讲,开展“青蓝工程”等结对帮扶活动,不仅能够以其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学校教师,而且能够有力促进年轻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快速成长。
2.以党建促进课程活动提质增效。首先,党建为开好思政课提供资源。思政课是事关全民族未来的大事,上好思政课的第一要义是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加强课程、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通过培训提高思政教师专职化专业化素养,遴选建成一批新时代思政“精品课”资源库,构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缩小地域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为上好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党建促进教研活动更上一层楼。学科教研活动中,应该引导党员教师发挥思想导向作用,协力开发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组织生活,适时吸引非党员教师参加,扩大党组织生活覆盖面,形成带动部分、影响一片的良性循环。比如,组织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看革命主题影视剧《建党大业》《血战高台》等。使教师们在沉浸于革命思想教育的同时,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储备,为恰当的“薄发”而不断“厚积”。
再次,党建促进学科融合互助。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是所有课程、师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党组织统领下,尝试成立教师学术联盟、课程联盟、项目联盟,进行跨学科课程整合,开展年级组教研实践,倡导各任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德智体美劳”竞相争艳、各美其美,教学活动互鉴互赏、融会贯通,不仅能够联通教师之间理念、信息、技术、资源交流互鉴,还能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提供综合性思路,让学科育人更加鲜活有力。
3.以党建拓宽走深德育实践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有效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时代要求,面临现实检验。其关键是要丰富拓展德育活动。学校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可以带动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党务工作与团、队育人活动统筹安排,更有利于开展富有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取得春风化雨般可喜的育人效果。如,“国旗下讲话”引入时事“神州十六号乘组顺利回家”等,以英雄事迹感染学生;班会课可以“辩一辩——他做得对吗”,以网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件、小冲突引发师生思考、辨别,等等。
4.以党建推动家校共建教育合力。家庭给予人生底色第一抹最浓重的笔触,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家长配合才能实现。发挥学校党组织力量,吸收党员家长组成家校共建党支部,反馈倾听家长呼声,商讨策划学校党建、团建、队建活动,家长及家长所在单位、行业可以为学校教育活动所用,为学校打开一片新视域。可以创建家校共建联盟,如家校共商议事会、父母讲堂、亲子书院,开设家长学校,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解之题、帮助纾解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焦虑等。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或分享所擅长的专业知识,或介绍不同的职业经历,或带孩子完成一次手工等。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家访活动,线上线下无边界共享阅读和研学活动等。家校协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关心关注,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5.以党建链接社会教育资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使之能做个爱祖国、有良知、讲诚信、遵法纪、负责任的良善公民,并愿意为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工作,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情感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不能关门办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中小学校与社区党支部互联共建,开展实践型课程。如,志愿服务,突发事件应急服务,去社区医院、敬老院参观、服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争做小小讲解员等。为学生创造触摸社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锻炼才干、服务他人的机会。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互促,是一项长期使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字文忠.党建引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路径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9(05):130-132.
[2]王嘉毅.立足基点战略地位系统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3(17):06-11.
[3][4]张瑞香,郭新光.建立务实管用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制度[J].人民教育,2018(12):43-45.
[5]闫立宪,沈海云.中小学党建与业务融合促进发展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02):65-68.
(本文系2023年甘肃省大中小学党建“双优”工程专项研究课题“基层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3DJSY-18ZDB)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