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马向东【摘要】浸润是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有效方式,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采用浸润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析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先阐述了浸润式教学运用的意义,然后提出了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全程渗透”的教学宗旨以及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环境,最后围绕营造浸润空间、拓展浸润资源以及创设丰富的浸润形式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浸润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审美素养;美术鉴赏;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3—0067—04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模块,其肩负着美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炼出五大美术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各有指向与侧重,其中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倾向于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的培养。“审美”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艺术过程与活动中“浸润”出来的,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获得审美感受、形成“美”的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将浸润式教学运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
一、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审美是美术鉴赏课程的核心,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以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识别和解读作品中的视觉符号,感受和认识美的多样性、独特性,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美术和文化的关系。美术鉴赏课程对学生图像识别、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这几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沿用了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在给学生讲解美术鉴赏的相关理论知识,比如介绍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视觉符号,并给出标准的鉴赏范式等,学生处于被动鉴赏的状态。这种灌输式、讲解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极为不利。
而浸润式教学最早起源于加拿大学者柯林·贝尔(Colin·Baker)提出的“浸润式”双语教育法,当前浸润式教育已被广泛应用到多学科的教学中。将浸润式教学运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强调通过“浸润”而不是“教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并带领学生自由探索、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浸润源自由内而外的蓬勃生长,表现出由表及里的无痕渗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指向鲜明的浸润路径,营造良好的浸润空间,让学生在浸润的环境中徜徉,从而增强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将浸润式教学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落实美术鉴赏课程的目标。
二、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浸润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浸染、熏陶,与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长时间受到熏陶和感染,以实现情操陶冶,强化情感体验。因此,将浸润式教学运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当前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1]。
(二)坚持“全程渗透”的教学宗旨
浸润的解释为浸染熏陶、逐渐渗透,引申为积久而发生作用,强调的是长期过程。将浸润式教学运用到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浸润熏陶、逐渐渗透等手段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成美育的教学目标。审美教育和知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其是一种感性教育,具有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是长期的过程[2]。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形成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坚持“全程渗透”的教学宗旨,将审美活动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并在长期的熏陶下形成审美素养。
(三)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环境
浸润式教学非常注重浸润环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真实、贴切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环境的浸润下获得整体的、沉浸式的认知体验,由浅入深地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并感知知识的内涵,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依托各种手段和工具为学生打造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呈现多样化的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以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认识和欣赏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三、浸润式教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鉴赏情境,营造浸润空间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美术鉴赏的情境,给学生营造浸润空间,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欣赏、感知和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和解析,最终形成审美品格和素养。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也提倡要开展情境化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鉴赏欲望。在实际的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要结合现实需求为学生创设鉴赏情境,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感悟艺术魅力。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艺术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让学生自愿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异域的憧憬”这一课教学中,课本呈现的是东西方人对自己没有涉足过地域的风土人情展开想象与憧憬创作出来的作品。为了调动学生的鉴赏欲望,教师应注重鉴赏情境的创设,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欣赏、感悟。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呈现电影《阿凡达》的预告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这部电影为什么受欢迎。在情境交流中引导学生得出“科幻片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的结论,并由此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异域的憧憬”。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中原人对异域民族的想象”“欧洲人对异域人的想象”呈现相应的美术作品,带领学生鉴赏这些作品。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少见的异兽图片,如《山海经》里面的一些图片,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让学生真切体会人们对异域的想象。
(二)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浸润资源
要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教师应整合美术鉴赏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作品,同时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浸润在多样化的资源中。美术鉴赏课程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课程,在鉴赏实践中积累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素养发展[3]。教材的篇幅有限,呈现的美术作品也有限,这就要求教师整合多方资源,除了教材中呈现的美术作品之外,还可以通过权威网站获取更为丰富的美术鉴赏作品,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此外,学生要深入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者表达的情感,还应该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紧扣作品的背景知识开展美术鉴赏活动。
例如,在“托物寄情”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教师需带领学生探究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个人经历,其心世界是如何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高中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的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整合多方资源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浸润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并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知识,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出发,带领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内涵。比如,在鉴赏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这一作品时,为了协助学生解读和鉴赏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凡·高的人生经历,展示凡·高在相关的信件中对这幅画的描述内容,让学生感受凡·高创作这一作品想要表达的心情,体会画家全然绝望的心情;接着呈现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并详细介绍徐渭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将其和凡·高的作品进行对比,带领学生从艺术家相似的人生经历出发,对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加以分析,积累审美经验。
(三)开展多样化鉴赏活动,创设丰富的浸润形式
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是美术鉴赏课程最核心的环节,教师应改变以往以教师鉴赏取代学生鉴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4]。可开展丰富多样的鉴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对比和联系等,创设丰富多元的浸润形式,在实践中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判断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也指出让学生掌握二至三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做出评价。这也提示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鉴赏活动,让学生经历鉴赏的整个过程,从而掌握鉴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单个作品的分析鉴赏。单个作品的分析鉴赏是比较基础的美术鉴赏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单,将美术鉴赏的一般流程和基本程序融入学习任务单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程序和方法。费德曼的艺术作品鉴赏“四步法”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同时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后形成的经验思维。教师可以在“四步法”的基础上融合初步感受和经验思维,在学生描述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表达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并在完成作品的鉴赏后总结经验,形成相应的思维,在完整的鉴赏评价过程中发展审美素养。例如在“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图片《喜上眉梢》,并按照美术鉴赏的一般程序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先阐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按照费德曼的“四步法”鉴赏作品。可先描述作品的内容,然后分析作品的构图形式、表现题材等,解释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最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评价。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鉴赏作品,体悟作品的精神内涵,能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2.多个作品的对比联系。当学生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和程序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多个作品进行对比、联系,引导学生合理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联系对美术作品形成更深入的见解,同时积累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了解更多样的作品表现题材、构图形式等,开阔艺术视野[4]。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多个作品进行对比、联系时,可以呈现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对比不同作品的表现形式,感受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的不同,对作品之间的审美差异进行解读。比如教师可以呈现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学生对比分析两幅作品,探究现代艺术和古典绘画在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方面的不同;也可以呈现清代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和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让学生在对比联系中总结二者在表达山水意境方面的差异。鉴赏是了解艺术家心理感受和人生态度的有效路径,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画家的作品解读其心理感受和人生态度,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解读画家的审美差异,让学生真正把握美术作品的本质。
综上所述,学生要在滋润浸染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教师需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引入浸润式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浸润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浸润资源,创设丰富的浸润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4(05):16-18.
[2]潘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微[J].学苑教育,2024(03):82-84.
[3]秦旻.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3(12):36-38.
[4]张倩.基于渗透审美教育的高中美术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艺术,2023(11):73-74.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