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育人路径探析

作者: 王荣珍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养心、创新等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文章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劳动素养内涵,在领会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审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发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教育理念偏失、课程与活动建设滞后、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软化的问题,并提出劳动育人新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4—0015—04

中小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关涉着学生正确价值观、高贵灵魂、完整人格、关键能力的养成。《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劳动观念一般可以理解为劳动素养在个体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综合体现,还包括基于这些认识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等,如对“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对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性”等时代关注与“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等;劳动能力则是个体掌握的劳动知识、技术、思维、理论结合实践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行为表现,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创新能力、自我管理与监控,如关于劳动的定义、价值、原理、法律等知识,关于劳动工具的制作与使用、劳动任务完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劳动技能,创造性劳动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等;劳动习惯与品质具体涉及劳动行为习惯、劳动意志品质与劳动道德品质等,如自主自觉劳动、辛勤劳动、追求效率、诚实劳动、锲而不舍、担当负责等;劳动精神是指个体饱含的对劳动的热爱及在劳动实践中所坚守或体现的坚定信念与积极品格[1]。例如,个体热爱劳动,能够理解并涵养“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等劳动信念,传承与实践“业广惟勤”“业精于勤”等传统美德,还包括弘扬与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时代精神。总之,劳动素养是由四个相互关联、同步向好、相辅相成的维度要素构成的“整体劳动能力”[2]。

一、指向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要求

中小学生处在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快速发展阶段,其极强的可塑性决定了实施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一方面,经历了劳作之苦的家长祖辈寄希望于下一代少吃苦,“劳动等于苦难,劳动代表贫苦”的认识使得“让子女远离劳作”成了大多数家长的共识,随之而来的包办子女事务成为理所应当,如为子女整理书包、准备衣物、代拿物品等。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校避重就轻,厚此薄彼,灌输并实践着“学习成绩为王”“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扫大街”等思想。凡此种种,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2023年兰州市城关区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测评,城关区学生劳动素养总体表现平均得分489.77,同时,高分段学生(前25%)平均分550.23,低分段学生(后25%)平均分427.67,相差122.56。其中,日常生活劳动能力得分500,且56.52%的学校得分在500分以下;服务性劳动能力得分500.04;生产劳动能力得分499.99,且47.83%的学校得分在500分以下,总体表现并不乐观。现如今,部分中小学生形成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空谈不实”“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享乐主义”“唯利是图”“得过且过”“有始无终”“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不良劳动心理与习惯是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对立面,应是劳动教育精准“打击”的对象。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1.劳动教育理念偏失。当下劳动教育理念偏失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首先,受教育工具功能的扩大化与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仍有部分学校与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学生应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主。如城关区78.2%的劳动课教师个人备课时间低于1小时;在对家长的调查数据中,完全赞同“孩子应该参加家务劳动”的占73.7%,仍有7.1%的家长认为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14.8%的家长不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且有10.1%的家长认为家务劳动是大人的事。其次,部分教育者存在对劳动素养的片面化理解。兰州市城关区教师认为劳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有89.1%,“能增加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有84.8%。而对劳动课程在“劳动习惯与品质培养”“陶冶情操”“道德责任感增强”“增强体质与锻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认识相对不够。此外,对劳动课程认识机械化,它不仅是劳动必修课,而且学科“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契机。然而由于认识不足、理解有误,致使劳动的“完整性”育人成效不佳。

2.课程与活动建设滞后。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建设主要包括劳动课程优化、课外校外活动设计与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课标的颁布使劳动课程提升了规范性,提高了开课质量,引领了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与之相对,劳动课程停留在劳动技能的简单重复,缺乏内涵与深度。如科技含量较低,兰州市城关区69.9%和57.3%的学校开设了“收纳整理类”和“烹饪营养类”劳动教学活动;而仅有27%和29.8%的学校开设了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类(如3D打印技术)、工业生成劳动类(如木工)劳动教学活动。此外,课外校外劳动育人的辅助作用却在较多时间处于走失状态,非课程资源开发十分有限。如城关区学生参加过的社会公益劳动仍旧停留在“植树活动”“打扫公共场所”“帮助老人”“社区环境维护”“义务宣传活动”等方面。家庭是生活主体生成、存在、发展的结构性现实场域[2]。根据兰州市教育局的监测数据,家庭劳动教育均集中在单一家务劳动领域,比如分碗筷、盛饭(60.8%)、倒垃圾(53.6%)等。家庭劳动教育仅仅关注了家务劳动训练,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蕴含的其他层面的劳动育人价值。

3.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软化。劳动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或实施。首先,劳动教育的客观条件准备不足,难以保障活动开展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水平。如,兰州市城关区60.9%的学校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时遇到最大的困难为“校内场所、专业教室不足”;22.4%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劳动教室和场所开展上课,仅38.2%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有13.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劳动教学活动材料配备,41.4%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学活动材料配备很丰富;不足四成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学活动工具很丰富。其次,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地方具有的地域性和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资源与文化未被有效挖掘和利用[3]。学生走出校门、感知“附近”、了解群众、深入社会、探知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为缺乏。城关区仅41.3%的学校有种植基地,22.7%的学校有校外实践合作基地。再次,教师与家长劳动教育策略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动机。兰州市教育局数据监测显示,教师经常采用团队合作教学的仅有44.6%,且有34.9%的学生在分组教学中没有具体分工。在教学评价方面,以教师为主的劳动教育评价占比达95.7%,关注“学生劳动素养测评”的评价仅占55.4%;有14%的家长偶尔或从不考虑给予适当的劳动教育方法指导,甚至有78%的家长会用零花钱等手段激励做家务。

三、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1.时代要求融入劳动教育,以课程带动质量提升。首先,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亟待被深入挖掘与发挥。如红山根小学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五农”课程体系,即农识、农活、农务、农工、农趣五个板块,力求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长远未来,作为劳动育人主阵地的学校在保证劳动教育必备场地、设施与设备的基础上,需积极引进高新科技,突出科技赋能劳动课程与活动的引领作用。例如,兰州市城关区中山小学开发的水培种植劳动课,将3D打印、潮汐、虹吸、鱼菜共生原理穿插其中,鼓励学生体验整个收获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设计、制作到种植收获,了解“虹吸原理”“鱼菜共生中的氨氮转化原理”“潮汐水培种植与传统水培种植的异同”等科学知识,体会科技赋能劳动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健心”的育人功能。如借助其他课程的学科特点,并以项目式、主题式活动推进“五育融合”育人[4],例如,某些中学开展的集文化、演艺、游乐、体验于一体的劳动创意集市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完成了资料搜集、产品设计、海报绘制、现场推销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学生们在群策群力、相互交流、尝试突破中完成了逻辑思维的训练,道德情操的砥砺,身心素质的强健,对美的认知、鉴赏与创新能力的强化。最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劳动育人的时代价值,科学认识与把握劳动教育的原理与规律,以大局观的视野摆脱教育功利化的掣肘,注重钻研劳动教育策略的精进与创新,具体而言,学校层面可组织涉及劳动教育内涵、作用机理、策略、方法、途径等在内的劳动教育系列教师专项培训;搭建与劳动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平台;劳动课教师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教研会等。如兰州市城关区组织全区中小学领导班子和劳动教育教师在线参与学习浙江省劳动课程教材解读培训活动、邀请博士生导师开展“发展劳动素养培育时代新人”专题讲座;以及构建“一赛一评”制,即每学期开展一次区级劳动课堂竞赛活动,每学期评选一次区级劳动教育先进教师。此类举措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师资梯队,形成一支质量高、专业化强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成效显著。

2.呼应生命成长,链接校内外教育资源。教育以“人”为根本立足点,关注个体生命、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在劳动中关注身体实践、感受自我存在、彰显自我价值,完成全面的内在生命意义生长[5]。就劳动教育而言,只有从劳动的生命意义上把握教育,才能淡化劳动的功利性。劳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怀应贯通到校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其一,开发劳动教育的校内课外资源,如拓展课后服务的“双减”功能。将劳动教育与体育锻炼相结合,通过“野炊”“户外垃圾清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将劳动教育和艺术活动相结合,依托劳动基地开展“花卉养护”“粮食耕种”“公益劳动”等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对生命与事物美好的感知能力等。如兰州市城关区范家湾小学因地制宜,打造“一山一水一分田,一廊一轩一葵园”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了13个活动体验实践区,成立了木工坊、陶艺、攀岩、3D打印、数字美术、科技教室等26个社团来丰富“双减”课后服务的课程,既丰富了劳动教育形式,又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开展质量与吸引力。其二,通过创设劳动文化以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如在校园劳动文化方面,可在校园橱窗里、操场墙壁上、各楼道墙壁和教室学习园地等地方,张贴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以及学生身边劳动楷模的图片和事迹介绍;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和课间播放劳动歌曲、讲解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英雄事迹;不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演讲活动等劳动宣传文化。再如,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或社区开发地域特色劳动教育资源,可拓宽到社会实践、健身娱乐以及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

3.劳动教育回归自然,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回归自然,倾向于其要植根到现实生活,回归至生活的原意初心。在劳动实践场域中,学生真实地接触劳动、感受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和喜悦。而且,个体的具身劳动实践在做家庭之“事”中展开,家庭生活事件、事情和事态都参与塑造着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态度,积淀着劳动修养[6]。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中进行教育”的天然优势与劳动育人的基础作用,为此,学校层面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积极开展家庭劳动教育;还可专门针对学生开发家政课程,培养家庭劳动意识与技能。如大砂坪小学开设的配有专业教室和专职教师的家政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衣、食、住、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们亲自进行物品的整理、收纳,亲手制作美食,将在课堂上习得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延续到家庭。家庭层面则要注重挖掘并发挥家长有关子女养育、辛勤付出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家庭原生资源的劳动教育价值;凝练并分享长辈有关劳作的观念、价值、技巧等劳动教育的鲜活经验;宣扬长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等行为示范效应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等。

总之,基于劳动素养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育人路径的优化提升,需站位于促进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层面,不仅需要中小学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要求,建立从劳动教育理念、劳动课程与活动建设、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等全过程高质量育人机制,还需要在协同家、校、社三方育人的同时重点落实各自的关键任务,让劳动教育回归自然,实现学生在劳动中创新、在实践中呼应生命成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与习惯和劳动精神,持续提升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董仲文,董天.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标的层次、劳动素养内涵与测评框架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3(06):152-159.

[2]王福民.家庭:作为生活主体存在空间之价值论旨趣[J].哲学研究,2015(04):25-30.

[3]张旸,陈珊珊.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与本真复归[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11-18.

[4]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60-64.

[5]程从柱.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20(09):30-36.

[6]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81-89.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