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内涵及策略

作者: 王佩

【摘要】幼小双向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都要有相互衔接的过程和措施体系。幼小双向衔接要坚持儿童发展的原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特点,培养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基于此,文章从幼儿园教育衔接小学教育的主要策略,即全面衔接策略、重点衔接策略和融合衔接策略;小学衔接幼儿园的主要策略,即身心适应衔接策略、生活适应衔接策略和学习适应衔接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小双向衔接;入学准备;入学适应;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4—0049—06

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再到管理制度,均要体现幼儿教育的“学前性”特点[1]。《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长期以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学前教育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者梳理了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后指出:“幼小衔接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幼小衔接内涵与本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和国外经验介绍等多个方面,但是其深度不够,对幼小衔接背后的关键问题研究不足。”[2]

还有研究者针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中文数据库(1982—2021年)的1022篇期刊和硕博论文文献,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入学适应、学前教育、衔接课程、衔接教学、入学准备、家园合作、家庭教育等几个方面[3]。从当前研究来看,幼小衔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幼儿园衔接小学教育的问题方面,而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说明双向衔接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而仅仅把它看成是幼小单向衔接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双向衔接的原则,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因此,幼小双向衔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充分理解幼小双向衔接的内涵、原理与策略等问题,不仅对于学前教育理论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科学内涵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幼小双向衔接是指幼儿园要与小学教育衔接,小学教育要考虑新入学学生的特点,与幼儿园相衔接,双方都要有自觉衔接的意识。因此,幼小双向衔接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入学准备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小学阶段教育

3-6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不仅解决了父母上班、幼儿无人照管的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育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也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点在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不仅要帮助幼儿做好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而且要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尤其是大班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均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在科学有效衔接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将入园教育、在园教育、入学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在做好幼儿园日常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

(二)小学教育要通过入学适应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幼儿园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因为教育阶段与儿童年龄特点的变化,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生了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情况会影响儿童在小学学习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小学阶段,要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强调通过游戏、活动扮演的方式让小学生参与、体验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相衔接,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因而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有意识地衔接幼儿园教育,让小学生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在科学有效的衔接中,既要看到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性,又要看到二者的一致性,将儿童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小学教育从内容与方式上都要熟悉和衔接幼儿园,主动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探索小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体系。

(三)幼儿园与小学要做好双向衔接

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幼儿园与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共同的任务与教育内容,相互协同与合作就是让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工作。幼儿园教师要深入小学了解幼儿在小学阶段的适应情况,把握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回幼儿园开展研究与讨论,作为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师要深入幼儿园了解其特点、内容与方式,可将这些经验与方法带入小学,作为入学适应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形成幼小双向衔接的无缝对接。

二、各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梳理

(一)卢梭儿童教育思想对幼小衔接的奠基作用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现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应有良好的环境,要顺应儿童的特点,以自然的方式开展教育。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尔》一书中,构想了一个纯粹的教育对象——爱弥尔,卢梭对爱弥尔的教育过程进行了浪漫主义的构想及文学式的描述,从出生到两岁的婴幼儿、十二岁的儿童期、十五岁的少年期、二十岁的青年期,可以说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结婚生子的全过程,不仅在每一个阶段根据儿童的生理反应与心理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还特别提到了根据人的天性培养自然人的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有效衔接的问题[4]。

(二)福禄培尔儿童乐园与裴斯泰洛齐游戏教学对幼小衔接的实践

卢梭的儿童观,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影响都很大。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受卢梭影响,同样以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将“新儿童观”传播到初等教育并开展了实践探索。他的学生福禄培尔更是为初等教育之前的幼儿创办了幼儿园,进而将“新儿童观”引入到学前教育,而且两位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不谋而合,形成了幼小衔接的游戏教学法。福禄培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在于组织儿童进行各种适当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游戏活动来发展他们各方面的力量,为初等学校和未来生活作好准备。”[5]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近代初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他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运用到初等教育,创造性地提出初等教育的直观性原则和落实这一原则的种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被称之为直观教具教学法。裴斯泰洛齐初等教育的思想在他创办的新庄学校得到实践,取得了成功,成为欧洲许多学校的样板。作为裴斯泰洛齐的学生,福禄培尔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主张的拥护者和追随者,他不仅在裴斯泰洛齐创办的学校工作过,深入实践过裴斯泰洛齐的理论,而且他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他对学前儿童与初等学校儿童的深入了解与教育实践经验,有效地衔接了幼儿园教育与初等教育,形成了系统的游戏教学思想。

(三)杜威“做中学”思想对儿童整体教育原理的揭示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批判传统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和斯宾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的中心应该是儿童,进而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儿童与经验、儿童与兴趣、儿童与成长等一系列教育思想。杜威不仅在《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我们如何思维》等著作中大量论述了儿童“做中学”的方法,而且还在芝加哥大学办了实验学校,亲自任校长,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导引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杜威认为:“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6]杜威将教育的对象通称为儿童,一方面强调教育对象发展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强调不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以儿童的世界和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为目标,整体设计儿童的课程与教学。杜威在他的实验学校中通常采用游戏、劳动、活动、制作等“做中学”的方法,并让教师带领儿童自己选桌椅、盖房子、烹调做饭、缝纫制衣、手工制造等。

通过考察教育史上教育家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初等学校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难看出,幼小双向衔接的基本原理在于儿童生活的整体性要求,虽然教育体系中分出了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体系,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但儿童的生活是整体的、连贯的、发展的,不是分段的,教育既要按学段来开展,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完整的生活来整体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我国幼儿园在20世纪四十年代探索过生活教育、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完整地将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幼儿园要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以便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小学教育也要遵循儿童的特点,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仍然要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形成幼小科学有效的衔接。

三、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主要策略

(一)幼儿园教育衔接小学教育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衔接小学教育,并不是要专门开设相应的课程,而是将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即从入园开始到入学结束,让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学校,完成顺利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三种主要的幼小衔接策略。

1.全面衔接策略。幼儿园教师要有明确的入学准备意识,并不是到了大班才开展入学准备,也不是仅仅在学习上为小学做准备,而是要开展全面入学准备教育。教师要通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将入学准备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和每日生活之中,让幼儿从身心两方面适应从家庭到幼儿园、再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教育过程。比如,从小班开始,幼儿园教师可以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重点还在保育方面,在保育中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既是身体方面的,又是心理方面的,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处处关注幼儿的健康与快乐,能让幼儿在幼儿园快乐度过每一天。

到了中班,教师要通过五大领域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让幼儿懂得幼儿园生活与学习的基本规则,通过在园生活、课堂教学、课余活动等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基本能够适应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场所转换与生活。到了大班,以教育为主,保育为辅,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接受幼儿园系统教育的同时,为升入小学做全方位的准备。必要时,与附近小学合作,带领大班幼儿到小学体验与学习,形成幼小无缝衔接。在幼儿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增强体质、学习本领、学会合作,为升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2.重点衔接策略。幼儿园的入学准备从横向来讲是全面的,从纵向来讲是渐进的。针对小班、中班和大班的不同阶段,应有重点地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幼儿园小班在入学准备教育方面,需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勇敢坚强的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幼儿喜欢幼儿园,适应幼儿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与双向合作,可以通过家园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家园之间是相通的,从而在心理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

重点衔接指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中班要重点在五大领域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整合入学准备教育,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种活动与体验实施五大领域课程,尤其要通过游戏来实施五大领域课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唱歌比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生活比赛、手工比赛等,将五大领域课程融入各种活动之中,或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幼儿参与体验。幼儿园大班教育是幼小衔接中的关键环节,幼儿园要针对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重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自我监控能力、注意力和规则意识等。特别需要大班的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游戏互动,通过合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入学准备教育。有必要带领幼儿提前进入小学一年级参与体验相关活动,完成幼儿园与小学真实有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