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抢跑”思维方能破除幼小衔接焦虑

摒弃“抢跑”思维方能破除幼小衔接焦虑

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适应性的提高。真正的衔接,应该是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建立起一座稳固的桥梁,让孩子们能够平稳过渡,而不是在知识的海洋中盲目冲刺。幼儿园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化教学、团队合作项目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学则需在开学初,通过低强度、趣味性的活动,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逐步引入学科知识。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所有孩子都能跟上节奏,享受学习的过程。家长应认识到幼小衔接并不是智力的准备而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准备,应从小就开始培养,而不是等到要上小学了才开始培养。因此,唯有摒弃短视的“抢跑”思维,回归教育的初心,关注孩子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从焦虑到科学引导的转变。幼儿园、家庭与学校应携手并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爱、鼓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迈向人生的每一个新阶段。

(作者:陆莎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要敲“重锤”

近期,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绝不允许种种视频乱象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出现。比如,摆拍校园欺凌视频,将校园欺凌行为娱乐化,诱导胁迫未成年人变相参与直播等问题,都不能在平台上大行其道。社交平台应守土尽责,该尽的主体责任不能虚置。紧盯电商平台,严禁向未成年人售卖软色情手办文具、动漫周边等商品。严禁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做性暗示动作,借未成年人形象无底线营销。紧盯应用商店,严禁利用相似标志和名称信息,仿冒未成年人喜爱的App,传播违法不良信息。盯紧儿童智能设备,严禁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出实招更要见实效。打击取缔一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这是全社会的共同呼唤。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的新特点新表现,对各类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从严处置违规平台、账号及相关MCN机构。治理越精准,效果越明显,网络环境越清朗,孩子未来就越有保障。

(作者:秦川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西部教育发展呼唤更高质量教师教育

近期,第二届新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伊犁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们聚焦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教师数智素养培育、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等教师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讨。一方面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优秀师范生到西部去。要用好“优师计划”“银龄教师计划”等举措,持续不断为西部教育注入力量。另一方面,要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为抓手,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薄弱师范院校的支援力度。要深化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合作,加强西部地区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办学水平。此外,还要落实鼓励引导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参与教师教育、提高参与教师教育院校的办学层次、扩大研究生层次师范生培养规模等举措,提高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让西部地区高校成为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主体。

(作者:杨三喜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