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单元主题教学
作者: 李胤宁 杜变变【摘要】文章以“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为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认真解读单元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围绕核心概念,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和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性体验,构建知识体系,逐步凝练生物学科思想,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发生。
【关键词】高中生物;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70—04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知识的割裂与碎片化让学科核心素养难以切实落地。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现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之一,为新课改下单元主题教学的课程实施指明了方向。“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下的学科单元主题教学活动涉及教、学、评三个层面,聚合大概念和大情境,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践行学思结合。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阐释
“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与评价相互整合,以评价促进学习,把评价用作教学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1]。结合生物学教学实际,“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以培育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活动及评价的一体化,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相吻合,达到“学教一体化、教评一体化、评学一体化”的正向循环的动态平衡状态。逆向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将评价任务嵌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评价驱动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聚焦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使活动始终指向目标达成,实现学生有深度的“学”和教师充分的“教”。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价值分析
1.推动教师统筹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高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科、教材、主题、单元的视角统筹安排教学结构与教学思路,必要时可打破教材编排的顺序构建重组单元,推动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进行整合,系统性构建知识体系,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碎片化的局限,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整体观念,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提升。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评”一体化下的高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是基于学情分析而进行的,教师以学生具备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置、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作业的布置都是基于学生能完成的学习目标而确定的,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分享学习成果、接受他人评价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迁移与内化,让学生获得积极、正向的学习体验。
3.渗透生物学科育人价值。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围绕核心素养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关注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收集学习证据并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让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教学育智和育人的双重功能。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本文结合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under? standing by design (UBD)”理论,使用逆向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师基于教材和学生需求统筹分析,从终而始,逆推学生学习路径,从预期结果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的生命历程”重组单元为例,展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1.前期要素分析。根据主题单元教学的步骤,前期要素分析主要包括课程分析以及学习者需求分析。
第一,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对单元内容和结构进行深度分析,明确该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与要求;依据教材可从单元整体出发,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各课时之间的联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开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需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然后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和蕴含的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从而统筹安排教学。
基于上述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以“生命的发生——发展——消亡”为知识主线展开,因此本章可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必修2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推进有梯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引领”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概念体系,如图1所示。
第二,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学,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情,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了解现在的学习状态,预期学生学习后获得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师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为教学的逻辑起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
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师以学生的原有经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作为知识起点,借助学生构建的染色体模型模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解释细胞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原因,在实践活动中将本单元的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序发展。
2.续写共享单元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融通的前提是教、学、评三者的目标方向一致,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设计学生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照。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制订单元教学目标,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学生活动和评价方案,并根据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3.设计多维性单元评价标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主题单元教学的逆向设计需要明确评价的标准和任务,以便准确地收集和解释证据,通过收集活动中学生的目标达成证据,及时反馈与改进教学进度与方向。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和科学的评价标准。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展示出他们的技能。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模型展示、口头表达等,更全面地了解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科学的评价标准则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如教师可以考虑使用等级制、积分制等评价标准,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4.设计多元化单元教学任务组链。贯彻落实单元学习任务,师生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而评价则需嵌入活动过程中,作为支撑教学或学习持续改进的条件[2]。教师可以设计任务组链,即一组有关联结构、逻辑层次的任务群组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开展伴随式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并提供适当的引导。任务组链设计主要围绕“基本问题”“核心任务”和“阶段任务”进行。基本问题是引导学习的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围绕基本问题设计,是一组有层次和逻辑关系的任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基本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阶段任务将核心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有具体的任务和目标的阶段。教师通过分析,基于真实的情境规划和设计“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任务组链,如表1所示。
5.证据的收集与反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情境,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收集证据,如口头提问、课堂观察、随堂测验、单元测试以及表现性任务与项目等,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在收集学习证据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是选择性反应还是建构性反应作出评价,选择性反应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可以评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解释;而建构性反应则需要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考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6.单元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把“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主题的单元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连续体,教师围绕主题确定具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和设计主题活动,学生围绕单元主题完成学习任务,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开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重点需要教师进行前期要素分析,深入解析单元教学内容,以学习目标为统领,评价任务贯穿生物学教学过程始终,实现生物学习过程的闭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在活动和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以评价任务引导学习过程,深化学后反思,让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融于生物学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彰显“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与生物学科育人思想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李传贵,冯铁山.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编写学历案的价值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4(04):26-30.
[2]熊梅,邓勇,袁娟.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学习评价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3(07):54-57.
[3]王聿奎.高中物理观念的含义、教学价值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8(12):44.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