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设置理论在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包永升【摘要】青少年排球运动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提出了要在小学排球教学实践中引入目标设置理论,开展目标设置实验,引导和激发小学生参与排球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同层次的目标驱动下完成排球各项技能的训练,从而加速排球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小学排球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排球;目标设置理论;基本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8—0070—04
排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度技巧性、严密集体性的隔网对抗球类项目,对于磨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品质有着积极作用[1]。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对于排球运动表现出一定的恐惧、畏缩的心理,在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要适时引入目标设置理论,强调设置目标对激励水平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建立详细、具体、合理可行的目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排球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排球竞技能力。
一、目标设置理论概述
目标是一种激发人们行为、达到预期要求的目的或结果,体现出可预测、可计量、有形性、激励性的特点。目标设置教学法引入小学排球运动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导向和引领作用。正确有效的目标设置体现出明确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和行为引向任务的某一方面,将注意力集中于与目标相关联的事项,在目标的驱动下不断努力,最终达成预期的目标[2]。二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更高的运动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排球运动学习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收获。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设定适宜的目标,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学习中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投入更多的学习激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排球运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积极性不足
当前小学生参与排球体育运动的人数不多,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偏低,缺乏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经相关调查研究得知,学生对于排球运动的兴趣程度仅占参与调查的运动总类别的6.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小学排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推广力度较弱,不少学校并未专门开设排球课,没有形成浓郁的排球运动氛围,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不利于提高小学排球运动水平;另一方面,受限于学生对排球运动的认知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排球运动的价值。
(二)排球运动基本技术教学方法存在欠缺
在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存在畏难情绪,觉得排球运动入门难、打起来累。这些主要是排球技术自身特征、学生技能理解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弱所导致的。以排球垫球技术练习为例,在日常排球课上,不少学生存在对垫球要领把握不清的问题,存在垫球部位不准确,屈肘、摆臂等动作要领没掌握,不懂正确的用力顺序等。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少学生难以快速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无法对排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学习排球的兴趣不足,甚至出现放弃学习的现象。
(三)排球运动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随着排球体育赛事的增多,排球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然而,不少学校的排球教学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与排球课程教学目标相脱节,不利于小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之中,教师没有运用目标设置理论设置教学内容,暴露出排球运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的问题,不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排球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学生自身条件不足
由于小学生在感觉统合方面的发展不足,对于空间、时间的感知能力和肢体协调性掌握不够准确,难以快速、准确地执行垫球、攻球等操作。同时,小学生的动作技能认知存在欠缺,没有将单一的认知串联成认知结构,无法正确感知排球技术动作,难以形成准确的动作表象,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排球技术动作的完整认知结构[3]。另外,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操作能力较弱,无法积极正向地开展专项技能迁移,不利于排球运动在小学阶段的推广。
三、目标设置理论在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体现出传统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要结合排球运动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合理设置排球教学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小学排球运动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排球运动兴趣
在小学排球运动教学之中,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目标设置理论,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运动能力,合理设置清晰、明确、适宜学生特点的排球学习、练习目标,采用分层设置目标的方式,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排球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主动意愿,体会到排球运动的乐趣。学生根据排球运动技术难度的大小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在排球学习态度、行为等方面产生明显的改变,由“被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转变为“主动接受排球练习”到“积极思考如何打好排球”的阶段,从而逐渐生成学习排球运动的动机,保持持续的练习行为,才能有良好的练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垫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简单易做的游戏活动——“垫球入筐”游戏。设定垫球入筐的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向动机,在短距离的垫球入筐学习中建立起成功的感觉,带着目的开展积极主动的练习。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垫球入筐的距离,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排球运动参与兴趣,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减少排球运动学习过程的枯燥感。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运用替代强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参与训练的学生主动向榜样靠拢,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自信心。
(二)运用分层、阶梯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
教师要合理运用分层、阶梯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依循一定的教学流程,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排球运动,用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接近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层次性、阶梯化的成长和进步,较好地提升排球基本运动技能。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差异化地实施同质分组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达到预设的排球运动教学效果。
1.同质分组教学的实施。教师要做到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弱和排球技术高低作为划分小组的依据,确定不同组别成员的练习目标。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感觉“入门难”的学生,要求其初步完成排球技术动作,认真学习教师的示范动作,了解排球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和排球规则,激发学生的排球运动参与兴趣,增强排球运动的自信心。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则要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会规范的排球技术动作,如发球、双手垫球等,熟悉排球技术理论和相关规则,可以采用自主练习或合作练习的方式,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动作[4]。对于身体素质良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为其设定较高强度和密度的训练方案,能够灵活运用单项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并在竞赛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技术战术运用能力,体现出勇于挑战自我、敢于拼搏的良好品质。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技术表现和综合能力,根据考评结果动态微调各组成员,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掌握并不断提升排球基本技术水平。
2.异质交叉分组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建异质交叉小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可分别用A、B、C来表示学生的水平,每个小组中均包含A、B、C三个水平的学生,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让每一个成员参与到排球学练活动之中,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采取生生练习、组组练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达成预设的目标。
在分组教学之中,教师要持续激励C组成员,让成员们在同伴激励和教师鼓励下不断努力,产生积极、正向的学习态度,逐步领会排球技术动作要领,提高排球的技术水平,增强个人对排球运动的自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引导B组成员发挥其组织、协同的优势,以“副教练”的角色进入小组练习活动中,协助其他成员共同完成排球练习活动,进一步规范成员的排球技术动作。教师还要充分调动A组学生的“小教练”作用,充分展示排球学练过程的良性竞争氛围,加强A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丰富排球技术教学内容
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小学排球教学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学生参与排球基本技术练习,提高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
1.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动作。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排球比赛规则及训练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准备阶段可以设计一个“打野鸭子”的游戏,让学生分组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野鸭子”“猎人”等,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基本技术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动作要领,明晰垫球基本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纠正垫球时常见的错误及不恰当的纠正方法,如屈肘翘腕、垫击部位不合理等,保证击球的稳定性。
2.发球技术的练习。教师要明确发球训练的步骤,了解正面上手发球技术动作结构,包括抛球、击球、用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讲解示范教学法,加深学生对发球技术动作的直观感受,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包括徒手模仿练习、抛球练习、击固定球练习、抛击结合练习等。在练习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如抛球过高或过近、抛球与摆臂不协调、挥臂不成弧形等。在该技术教学中要依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注重抛球动作与摆臂击球动作的协调性。
3.排球文化的习得。排球运动蕴含着群体与个体、竞争与协作、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涵盖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促进排球文化的传播,借助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讲解排球运动的知识,渗透和熏陶排球文化。
(四)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基于目标设置的小学排球基本技术教学能够让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排球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排球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排球课中可以开展立定跳远、折返跑等体能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立定跳远要求学生站在起跳线后,保持双脚自然分开,且脚尖不得踩到起跳线,起跳时要原地起跳而非助跑跳远,起跳过程中不得出现垫跳、连跳等错误动作。30米折返跑要求学生双腿前后分立,听到起跑信号从起跑线后快速跑出,沿着直线跑道快速抵达折返线,以手碰触折返线处放置的软垫,快速折返跑回终点线[5]。三米三向移动要求学生在起点处快速移动至另一点,碰触该处的软垫,并快速折返至第三点,碰触第三点处的软垫,最终实现移动往返。
立定跳远、30米折返跑、三米三向移动的练习,能够明显增强学生的下肢爆发力、耐力、腰背部柔韧性和灵敏性等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速度,达到预设的排球教学效果。
另外,在排球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策略指导和适时调控,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多个基本技术同时教学或单一技术逐个教学的不同策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排球运动知识体系架构。
综上所述,排球运动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严密的集体性特征,应在小学排球技术教学中合理引入目标设置理论,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参与排球学习和练习兴趣,层次性、阶梯化地掌握排球基本动作技术要领,从而获得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学生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和反馈,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必要时采用“以赛促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排球专项动作技能。这一综合性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排球技能,提高他们在运动中的自信心和竞技水平,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炜译.游戏法在小学体育排球教学基本部分中的运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08):73-75.
[2]徐灿.昆山市小学排球教学和训练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4):134-136.
[3]葛香香.趣味性练习对小学气排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23.
[4]彭淑琴.体育游戏教学在西安市小雁塔小学三年级气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22.
[5]汪贝贝.小学排球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21.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