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牛彬宏

【摘要】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具体描写景物部分的景致较多,写景角度、写作手法复杂多变,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为此,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文章重点探讨了“整体感知,绘制结构图;研读段落,绘制写法图;整合全文,绘制综合图”等思维导图在小学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这一方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从整体感知到研读课文,分别引领学生绘制不同主题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写景散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8—0089—05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写景类课文通常描绘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包含着作者对景色的感悟和思考,而小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有限,理解能力也相对薄弱,难以深入理解文中抽象的情感。写景类课文通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视觉、听觉、嗅觉等写景角度,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小学生对这些技巧还不太熟悉,理解起来会感到困难。写景类课文大多较长,需要学生从中概括出主要信息,并梳理归纳,而小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完成课文概括和归纳相对困难。但是随着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简单创造和构思,并且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愿意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基于写景散文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是突破教学写景散文这一难点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写景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绘制结构图,导向写景散文内容主旨

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学生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把握文章大意,厘清文章脉络和层次结构,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一)归纳段意、合并同类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个段落中寻找中心句,也就是表达段落主要意思的句子,概括出段落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则要从段落中提炼出可以反映段落主要内容的关键词或短语,通过对关键词的串联和整理,概括出段落的大意。然后合并同类段,将主题相似或内容关联性强的段落合并起来。例如,描述同一景物的不同方面,情感表达的相似段落等,可以合并成一个大的段落。完成归纳段意、合并同类段,就为下文绘制结构图做好了准备[1]。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共五段。第一段: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描写潮来前的景象;第三段:描写潮来远景;第四段:描写潮来近景;第五段:描写潮头奔腾西去景象。其中三、四两段都是描写潮来之景,可以合并成一部分,概括为描写潮来的景观。而二、三和四、五分别描写涨潮前、涨潮时、涨潮后的景观,同属于对钱塘江大潮的具体描写,可以合并为一个大部分,即文章分写部分。这样全文分成两大部分,并且分写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写作的。

(二)发挥想象、绘制结构图

写景散文的结构通常采用总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指的是文章开头先总述景物的整体特点或情感基调,然后分段描述各个具体方面,最后再总结全文,强调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情感。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总分结构在最后不作总结,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这种结构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这两种常见结构如果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学生不容易理解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领学生绘制课文结构图,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后,一面体验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一面领悟文章结构。如《观潮》一课,全文分成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总写,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地位和特点(天下奇观)。第二部分则是分写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了这个关系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课文的结构图了。图的形式不能统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选择喜欢的图形来表达。如树形图、桥状图、流线图、卡通图等等。如图1所示。

以上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了课文的大意和结构,并能够清晰呈现文章分写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这样的导图形象易于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知文章奥秘的欲望。但是在整体感知部分,除了要感知文章大意和结构。还需要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通常情况下,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抒情散文在最后一段会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点明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文章情感很好把握。《观潮》一课是一篇总分结构的写景抒情散文,没有最后的总结段,开头部分也没有直接呈现文章情感,所以以上两个思维导图不能呈现出文章的主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第一部分中的“奇”字,让学生结合语境给“奇”字组词。学生很容易组出“奇异”“奇特”“奇美”“神奇”“雄奇”等词语,这样就能感知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已经完成的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奇”做出标记,凸显出来。

二、研读段落,绘制写法图,导向写景散文写作技巧

具体描写景物部分是写景散文的核心,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这是因为景物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绘,更需要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2]。同时,景物描写还需要注意层次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描绘景物,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景物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景物描写部分,需要研读课文中详细描写景物的段落。

思维导图在小学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0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在研读描写景物段落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找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在阅读时,要抓住景物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景物的意蕴,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如《观潮》第三段,作者抓住潮从远处来临时“隆隆的响声”,突出潮来时气势之大。又抓住远观江潮的形状如“白线”,突出江潮潮水之盛。抓住江潮特点就抓住了这一段写景的主要内容。

(二)厘清写景的顺序

合理的写景顺序能够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景物之美。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可以运用多种写景顺序,例如《观潮》一文,全文分写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三、四两段又是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作的。而第二段,描写涨潮前的景象时,作者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站在海塘大堤上,先对钱塘江江面“由近及远”观察,再观察远处的江边。在研读写景散文段落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厘清写景顺序,使得景致多而有序,语句杂而有章。

(三)赏析修辞方法

在写景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把自然或人文景观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研读段落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识别并初步学会赏析修辞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课文《观潮》第四段中,作者描写浪潮汹涌时,用了“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来势汹汹的特点,表现了江潮的雄奇之美,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绘制写法图

研读课文阶段完成了前面三个学习任务,就已经为绘制写法图做好了铺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着手绘制段落写法图。相对于结构图,要综合前边三个要素到一个图画中,因此这个图画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步骤完成思维导图。

1.绘制主干。动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考虑好思维导图整体的形状和周围的空间分配。思维导图是发散性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之后添加分支,避免学生在添加分支和细节时思维导图杂乱。然后在一张纸的中央,使用粗一些的笔或者马克笔写下或画出段落的主题或主要内容,这是思维导图的中心点。这个图形或词应该足够醒目,能够吸引注意力,它将成为思维导图的起点。完成这一步还要提醒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图形、符号、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内容,使思维导图更有趣和易于理解。

2.添加分支。从中心图出发,画出几个主要的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层次或一个主要的写作技巧。例如,《观潮》一文绘制“潮来图”时,可以抓住语段内容中“声音”“形状”“颜色”作为三个分支,也可以用“内容”“写法”“语言”作为主要分支。这就需要学生各尽所长。教师不要作统一要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绘制写法图。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给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更给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的机会。在每个主要分支下,再画出一些更细的次分支,这些分支代表该主分支下的具体内容。例如,上述“潮来图”在“形状”这一分支下,可以添加“白线”“水墙”“战马”等次要分支。

3.完善和调整。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发现,应随时添加、删除或重新组织分支,以确保思维导图准确反映课文的写作技巧。

如图2、图3是《观潮》三、四两段的写法图。

三、整合全文,绘制综合图,导向写景散文阅读方法

在完成前两步后,学生可以整合全文的结构图与写法图,并开始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综合思维导图应该包括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容、主旨、结构以及写作方法等各个方面。

(一)绘制综合图,掌握写景散文阅读方法

思维导图在小学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1

综合思维导图绘制方法与段落写法图大体相同,但是教师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层级关系。在构建全文思维导图时,要引导学生构建层级关系来体现信息的层次结构。可以通过缩进、编号或字的大小、颜色等来区分不同层次的节点,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层级关系。还可以使用标题或关键词来标记不同层次的节点。标题或关键词应该简短、准确,能够概括该节点的核心内容,构建出层次。也可以使用符号和图形,使层次感更加突出。例如,可以使用箭头、流程图或示意图来表示层级关系或逻辑关系。

2.追求审美效果。一个美观的思维导图不仅使人愉悦,更能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在整个思维导图中格式、颜色、图标等要保持一致,以提高信息的连贯性和可读性。要使用简洁的线条和形状来构建思维导图,避免图形过于复杂或混乱,这样可以使思维导图更加清晰易懂。要合理地布局和排列,使思维导图看起来更加对称和平衡,这有助于提高思维导图的审美效果,并使信息更易于理解和吸收。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风格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使其更具特色和辨识度。

通过绘制综合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思维导图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整合和绘制综合图更适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作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还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

(二)展示综合图,强化写景散文阅读方法

学生辛苦创作出的思维导图,教师的点评和展示尤为重要。这不仅认可了学生的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教师点评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完整性。为确保思维导图涵盖了主题和子主题,以及相关联的信息,要做到内容完整,关键信息提取准确,体现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内容和细节;逻辑结构合理,层次和分支清晰,反映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检查思维导图中是否存在理解错误或遗漏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出并提供纠正和改进的建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这样的思维导图呈现的信息就是写景抒情散文的主干,再通过教师的展示、点评、纠正,学生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什么、怎么学就了如指掌了。

思维导图在小学写景散文教学中的运用2

2.写法特点。思维导图应涵盖文章中使用的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词的选择、句式的变化等语言特点。梳理出这些写作手法,学生就能掌握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并能够结合思维导图体会它们的作用。如《观潮》一课,第四段句子“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使用了夸张修辞突出潮水声音之大,检查学生导图中此处是否有标注“夸张”。

3.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在思维导图中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思维导图中可以包含学生的个人观点和见解,这有助于展示学生对文章主题或情节的个性化反应,以及他们对文章个性化处理的能力。通过图形和文字的结合,将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以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方式展现出来,清晰地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达成授之以渔的目标。

总之,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写景散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路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写景散文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帮助教师突破写景散文教学难点,实现“教一篇知一类”的目标。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松.关于小学语文写景作文教学的专题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2(12):03-05.

[2]范群婷.小学语文写景抒情类文章的教学策略——以《花的勇气》一课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1(07):105.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