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任洁【摘要】STEAM分析了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文章概述了STEAM教育理念的认识,分析了项目式教学的优势,结合3-6岁幼儿发展规律,认为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需要把握幼儿发展特点、发挥教师作用和创新教学设计这三个关键环节。在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学科融合、生活实际、多元化教学、幼儿兴趣、深化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着力开展区域项目式教学。
【关键词】幼儿教育;STEAM教育理念;区域活动;项目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9—0062—03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终身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1]。STEAM教育理念与项目式学习活动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提升幼儿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项目式教学将区域活动嵌入整体的教学环节中,能为幼儿创造更具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概念简析
STEAM教育理念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培育幼儿的观察、思考、分析、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STEAM跨学科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项目式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可以形成更加开放、多元、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2]。
项目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讲授法,是引导幼儿在真实情景中围绕核心问题所展开的一种具备开放性的实践探究活动,通过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方式,使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综合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幼儿自身的学习能力,达到知识体系构建的目的[3]。STEAM教育理念下的项目教学策略就是要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在真实情景中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总结,以推进幼儿综合发展能力,与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区域活动总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将区域活动和项目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将跨学科的STEAM教育理念更加充分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创新区域活动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式教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关键点
1.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6岁是幼儿发展的前运算阶段,是认识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弹性,但还是需要以具体的事务作为支撑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所以,该阶段的儿童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一般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通过亲身操作、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结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总体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不能只以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以激发幼儿探索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对于感受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主,促进幼儿在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方面掌握综合知识、提升技能和表达情感等。同时,需要注意大中小班各个年级的幼儿特点。如在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各年级幼儿行为方式的差别:小班幼儿多为独自游戏;中班幼儿有个别游戏也有合作;大班幼儿基本会自发地分为合作小组,商量并共同解决问题。
2.把握教师的关键作用,整体性推进教学计划。在项目式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并进行评价反思等几个关键环节。幼儿虽然是学习主体,但根据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是无法独立完成学习的,教师要起到统筹、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即引导幼儿自主推进项目式学习,并做好观察评价,且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予以反馈引导,确保学习过程有序推进。教师是推进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区域活动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角色,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需要整体性地推进教学计划。
3.融合STEAM教育理念,创新性进行教学设计。区域活动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部分,而是融入整个教学计划的一个环节。推进项目式教学策略融入区域活动,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不同的主题,并将课程设计融合成一个整体,从问题提出、经验交流、材料准备、实际建构的过程中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可大可小,可以是针对日常生活观察到的问题。随后,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入。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深化对原有经验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梳理学期、学年教育教学计划,设置大的主题,将区域活动项目式学习贯穿始终。
三、项目式教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
1.整合学科知识,科学安排区域活动设计。项目式学习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但其过程中解决核心问题的路径是较为模糊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探索性。教师可以将STEAM理念融入课程设计,系统地对学习主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各学科的知识点有机融合,纳入整体课程设计中。如以设计“家乡的桥梁”作为项目主题,就可以涉及工程、数学、材料、人文、自然等多个领域内的知识。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课程教学、材料准备、情境创设有机融合,为区域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前期引导幼儿思考“建设桥梁需要什么材料?”“哪里需要搭建桥梁?”“桥梁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发性学习思考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将碎片化的不同领域知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不同学科领域关于桥梁的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开展项目式活动。项目式活动的开展需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第一,在问题的提出方面,教师要贴合幼儿生活实际,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引发幼儿提出问题。第二,教师作为幼儿学习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一些现实情景创设,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交流讨论、观察和启发联想,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事物的认知。第三,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根据问题和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合作和经验共享。必要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引导、协助完成部分活动,使幼儿在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经验。
3.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幼儿灵活地吸收知识,帮助理解复杂的内容。如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用到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在区域活动后的展示、科学知识介绍等环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幼儿各项能力的锻炼,幼儿在参与项目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了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过程参与创设,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全程参与不仅限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挥主动性,更是要将幼儿的主体作用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让幼儿参与项目式主题学习的规划。在前期的问题提出中,可以由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形成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可以由教师抛出问题,幼儿通过联想和已有经验提出需要准备的东西,帮助幼儿对活动进行初步的认知;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对于某些事物产生新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其思考、动手、寻求解决方法;在区域活动后的展示总结中,幼儿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教师可引导幼儿谈谈除了自己的展示品还喜欢其他哪些展示品,引导其阐述原因等,帮助幼儿提升表达能力。可以看出,幼儿作为项目式学习的主体,可以在各个环节发挥自主性。
5.教师观察反馈,形成区域活动评价体系。在整个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需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表现出的个性、情绪的反馈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还需要根据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或思考。当然,要将项目式教学的成果整理成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幼儿评价方面,教师可以结合STEAM教学理念,形成知识、技能、心智倾向等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在知识层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观察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不同学科的三级指标构建,细化到具体的表征。在教师评价方面,可以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评价等方面建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做好课程反思,总结经验,优化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融入区域活动,形成“观察—反馈—评价—改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让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入区域活动,帮助形成行之有效的区域活动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更加生动地巩固幼儿已有经验并帮助幼儿习得新的经验,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发挥自主探索性,沉浸式融入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2]黎颖.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C].北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
[3]杜雨箫.STEAM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4(23):145-149.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TEAM理念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532)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