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甘肃“非遗”传承陇原文化

作者: 魏岱孔 任发燕 王美娜

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走进博物馆,体验非遗文化,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们用手中的“非遗打卡记录表”记录所见所闻,每一张记录表都像一张“寻宝图”,记录着孩子们的足迹和惊喜发现。这是兰州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展“非遗体验馆”活动的现场一幕。该园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幼儿和家长在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与非遗相识,帮助幼儿获得探索的乐趣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促使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发展。

据了解,兰州新区实验幼儿园“非遗体验馆”活动以幼儿发展为立足点,突出本地非遗特色和育人导向,引导教师、幼儿和家长了解非遗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直接感知是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得到发展的首要形式,也是幼儿认知活动的起源,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见闻、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还将非遗故事引入活动室,精心准备了绘本和纪录片,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背景和特点,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了解关于皮影戏、兰州太平鼓等非遗项目的故事。”该园中一班单老师说。环境布置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室里挂满了五彩斑斓的皮影,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操作,甚至尝试制作皮影,还可以模仿皮影戏中的人物动作,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互动体验,使孩子们能够在玩中学、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情境教育也是非遗体验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把握教育契机,给孩子们创造非遗故事演绎、非遗活动宣传的机会,孩子们将所见所感融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情境中,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非遗文化知识。

不仅如此,幼儿园还积极倡导家长带孩子走进非遗项目基地,近距离感受兰州牛肉面、兰州刻葫芦等制作技艺,倾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助力。通过亲子体验活动,孩子们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制作非遗作品。他们用彩陶制作耳饰,小心翼翼地捏着泥巴;他们用积木搭建小水车,小水车在他们的手中缓缓转动;他们用葫芦制作灯笼,每一个葫芦灯笼都独具特色;他们采用扎染制作玩偶,经过精心染色,每一件玩偶都很有特色,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如今,兰州新区第二幼儿园非遗体验活动已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幼儿园打造了“非遗体验馆”。孩子们十分期待“非遗体验馆”的开馆日,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展馆的布置中,化身为小师傅和宣传员,向其他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非遗的知识和故事。在这里,他们不仅欣赏到了文化之美,还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在“非遗体验馆”,每个展区都是一个小世界,孩子们可以穿上民族服饰,跟着老师学跳民族舞,可以动手演绎皮影戏,体验皮影戏的乐趣……这样的“非遗体验馆”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还使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今后,兰州新区第二幼儿园将继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更加灿烂的非遗之花。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