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育人“教联体”共筑教育新格局
作者: 田影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方案》的出台,旨在通过家校社的协同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学校不再是“孤军奋战”,家庭不再是“置身事外”,社会不再是“袖手旁观”,而是各方积极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使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塑造品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联体”建设关键在于协同育人,构建全社会各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新格局。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各部门建立完善“教联体”应科学统筹、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上释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规模效应。
政府统筹,应健全“教联体”机制。政府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塑,统筹政策配套、资源配置、机制创新、资金保障,着力推进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研究、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引领家校社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主导,应打造“教联体”品牌。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要坚持标准与特色相统一,立足地域特色和区域实践,根据每个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系统完善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打造符合地方实际的教育品牌。
家庭尽责,应参加“教联体”实践。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应当以身作则,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亲子实践活动、家长教育讲座等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参与,应凝聚“教联体”共识。社会教育要从教育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在各地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创新社会育人载体,整合社区文明实践中心、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等实践中心,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