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者: 许刚强【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能增强美术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校不够重视美术教学,一些学生缺乏审美自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审美等。为此,文章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师需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充实审美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想法,增强审美自信;讲解美术作品的审美元素,传授审美鉴赏方法;积极组织美术创作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等具体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感知;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23—0048—03
审美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中审美元素的主观反映,是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习得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能够引发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和初步认知,进而形成对美的理解、评价和创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探索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实施途径,是值得教师探讨的话题。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审美感知是学生参与艺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素养,也是帮助学生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必备能力[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表现手法,敏锐捕捉其中的审美元素,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主动探索和研究美术的奥秘。
2.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自然景物、社会历史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能使学生深刻感受生活的美好,拓宽审美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也能使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世界,感受和思考周围事物,激发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想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理念。”[2]美术作品往往具有明确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美术作品所传递的积极价值观和正能量,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存在的问题
1.一些学校不够重视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重要阵地。小学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工作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美术教学存在认识偏见,即将时间和精力主要集中于文化课学习,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了美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重文化课轻艺术教育的现状虽有所改善,但这一现状积重难返,还需学校和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美术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
2.部分学生缺乏审美自觉。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审美自觉,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往往较为片面。具体来说,一些学生认为书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十分美观有趣,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当他们进入美术课堂学习美学理论时,则表现出厌烦甚至排斥的情绪。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是一种自发行为,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视角感受,一旦进入深层的审美学习,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审美自觉,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3.一些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审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揠苗助长。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急于求成,对学生的审美水平期望过高,倾向于学生审美的专业化教学,致使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流于形式。
三、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路径
1.挖掘民间资源,丰富审美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美术教师需要积极研究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木雕等,挖掘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挑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美术作品,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提供资源支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这些作品展示给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感受民间艺术之美。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如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例如,在讲授“多彩的窗户”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式窗格的图片或模型,引导他们观察窗格的独特造型、繁复纹饰和色彩搭配,并讲解其中蕴含的美学元素,让学生感知中式窗格精致外观所体现的文化底蕴,了解民间艺术所承载的审美追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中式窗格或绘制窗格图案。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能更真切地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深化对民间艺术美学价值的认知。
2.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增强审美自信。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绘画技艺的场所,更是学生施展才华,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乐园。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设置开放性议题,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析美术作品,认识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例如,在教授“各式各样的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观察不同的鞋子,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双鞋并说明理由。也可设置特定主题,如“我梦想中的鞋子”,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双自己最喜欢的鞋子。还可组织一场“鞋子展览会”,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不仅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还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讲解作品的审美元素,传授审美方法。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讲解美术作品的审美元素,传授审美鉴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准确定位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讲解学生尚未发现的审美细节,有的放矢地传授学生尚未掌握的审美方法。例如,在讲授“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兵马俑照片,要求学生从审美角度进行评析。教师引导学生从兵马俑产生的历史背景、个性特征、表情姿态等角度深入欣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多张兵马俑照片,学生仔细观察每个陶俑的表情、姿势以及发型等细节,可以发现这些兵俑“千人千面”,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4.组织美术创作活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信息的输入,后者则是情感的输出。”[3]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教师需精心策划适合小学生群体的美术创作活动,可以自然风光、人物肖像、动物植物等为主题,引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创作,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教师在学生创作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创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向学生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构图原则。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由于“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在成长期间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4]因而教师要客观认识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差异化发展,避免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作品。应及时发现学生创作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进而提升审美境界。例如,在讲授““五谷”作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次五谷画创作活动。首先,教师需向学生详细讲解五谷画的历史传统和审美特征,让他们深切感知五谷画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和艺术气息,体会画作所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准确把握五谷画创作的情感基调。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由发挥,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的五谷画作品。最后,教师需策划一场五谷画展览活动,邀请学校师生和家长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投票,对票数靠前的学生给予奖励,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通过持续性的美术创作练习,可以由单纯的欣赏美逐渐走向创造美,提升审美高度。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应始终直面现实问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始终保持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5.
[2]常馨予.项目化学习模式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界,2022(08):53-55.
[3]石秀.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8):110-112.
[4]陈琳.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山水画教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06):112-114.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