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羚城教育新篇章
作者: 朱潭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意义重大。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对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强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合作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全州教育工作要点,纵深推进集团化办学,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凸显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魂育人,守好思想阵地
合作市教育系统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市教育系统首要任务,落实“三学三讲两融四宣四释”(领导干部专题学、党员干部示范学、线上线下全员学;代表名师深入讲、领导干部带头讲、面向师生生动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开展校内宣传、创新宣传方式、开展网络宣传、组织对外宣传;召开研讨会阐释、撰写理论文章阐释、热点问题阐释、解读内涵阐释),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从而助力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市委教育工委和局党组统揽全市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持之以恒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大教育领域重大隐患风险排查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突出抓好教育系统组织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基础,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
统筹推进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时代内涵,推进“四结合”(阵地建设与载体建设相结合、常规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工作法深入落实,构建中小幼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利用德育体验室和校外德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紧密融合。推进德育星级校创建工作,开展“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和“青春使命”“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甘肃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力度,稳步推进高中学生全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统编教材工作。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完善修订校园安全各项应急预案,落实预案编制——预案评审——预案培训——预案演练这四个环节,熟悉预案流程,切实做到预案管用、能用、好用。落实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开展校园风险等级第三方评估,提升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安全管理工作整体能力和水平。坚持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努力消除校园及周边安全风险隐患,组织开展州级平安标杆校、市级平安校园、市级安全教育基地、市级消防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全面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促使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合作市教育系统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积极发挥思政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合作市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方案》,督促校(园)长高质量完成校长十个“必须”及其44条工作任务。针对校长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校长队伍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业务能力、治校水平整体提升。健全校长高层次、系统性、针对性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实施教育系统转变作风专项行动,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曝光力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要求,表彰树立一批“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继续实施校长、教师梯队培养,在第一年打好基础、确定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分层分类全方位、个性化的跟踪培养,实现第二年深度提升、内涵发展的目标,培育一批名师、名校长队伍领军人才,为最终实现成果输出、辐射引领的终极目标提供支撑。组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好《中共合作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实施意见》《合作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市长奖励资金”实施办法》,按时足额拨付乡村教师补助和班主任津贴,提高教师教龄津贴,落实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骨干教师倾斜。同时,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杜绝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进校园,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安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教育督导检查
合作市教育系统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努力扩大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提质扩容。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完成市级标准化幼儿园评估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第十二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统筹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改善提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持续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范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立足当前办学基础,进一步加强与甘肃民院、天津大港三中、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交流合作,加强高中学科研修基地建设,全面助推艺体教育质量提升。切实做好秋季招生工作,对全市小学、幼儿园继续采取网络报名的形式进行招生,严格按照“相对划片、就近入学、顺序录取、调配入学”的原则和小升初继续实行“小学送、中学接”整班移交政策,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同时,以“两案一课”(一师一案、一生一案、高效课堂)整体实施助推“双减”政策落实、见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全面依法依规监管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一步规范实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公益+提升”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课后服务形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构建政府投入、服务收费及社会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从严审批、强化运营监管、规范培训行为,实行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动态管理,有序引导有资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自愿加入学校课后服务队伍。
强化教育督导工作,着力完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扎实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聚焦“双减”、年度工作要点等开展专项督导,运用好“闭环式”日常督导法,督促指导责任区内学校、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在切实减轻师生过重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特色内涵。加强督学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常态化开展责任区挂牌督学驻校督导。优化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教育督导机制,全力助推年度工作落实,助力教育质量的提升。
■纵深推进集团化办学,强化“G.B.S”研训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创新推进教育科研工作,丰富“G.B.S”(集团+基地+工作室)研修体系内涵,助推“G.B.S”研训体系一体化建设,开展跨集团教研、跨学段教研、跨基地教研、跨学校教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
加大教研员驻校教研,开展“双减”、幼小衔接、教学常规工作等专项教研,组织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观摩研讨等活动,通过“听、评、议、学、比”,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构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型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加快建设并全力用好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打造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尤其加大校(园)长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高校(园)长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修订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绩效评价标准。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改革学生评价,结合“一生一案”,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避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教育等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同时,深化教师队伍综合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加强教职工编制管理,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矛盾。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深入推进集团内教师互派、轮岗制度,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及高考综合改革,加强考风考纪管理,提升标准化考点建设,全面推进考试招生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确保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公开。鼓励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实用性人才。
构建中小幼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充分利用各类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完善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机制,整合法治宣传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依法监督的法治教育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快形成法治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激活各职能中心,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完善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用好“家长学校”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特长培养、研学旅行等方面与社会力量合作,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性研学旅行基地等建设,将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改进提升体育美育工作,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深入实施KDL课程和“一把手”社团,健全青少年儿童近视综合防控体系,着力创建一批“美育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和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把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开展选树“羚城学生巧匠”等活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2023年合作市教育工作要点和11279(紧盯1个目标、坚守1个底线、用好2个抓手、召开7个会议、落实9大任务)工作思路及“重塑、突破、协同、优质”工作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以问题导向、狠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教育系统转变作风专项行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始终保持认真履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自觉把思想集中到干事业上、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加强学习成效转化,切实增强工作本领,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确保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效推动工作落实。在此基础上,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凝聚各方力量,强化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前行,为加快推进羚城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