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曹小莉【摘要】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从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坚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传统中的创新性、理论上的实践性、探究中的趣味性及坚持全球观的原则,通过立足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从现实生活出发等多种途径,对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111—04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历史学科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结合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本文就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研究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家国情怀对于一个合格公民来说,是必备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又处在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受网上错误思潮和言论的影响,从而使思想偏离正轨。因此,以史实为依托,引领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是历史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使命。
(二)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简单点说,其实是引导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明晰正确的人文追求方向,拥有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于此,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
在历史教育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从学生个人角度讲,是培养其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首先做个有用的人;从社会层面看,是强化学生担当意识,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从国家民族范畴来说,就是要以“为人民谋福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的原则
(一)坚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际就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使用的一切教学方法和选取的史料,应以实效性为首要原则。
1.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中考改革大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偏向应试教育的方向。而家国情怀,对学生来说首先是情感体验。机械地灌输知识和习题训练,无法到达学生内心,也不能触及学生灵魂,更不易形成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自主探究、史料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达到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目的。
2.史料选择的实效性。课堂时间十分宝贵,选择恰当有效的史料非常重要。当前,可供教学的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样。文字材料启发思维,图片、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史料的选取,最好与教材的内容相吻合并能有所延伸,且注明出处。视频的选择主要应以纪录片为主。教学中,有许多历史内容都可用纪录片来增强课堂的实效性,如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体育强国、航天梦的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诸多成就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现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用课本基础知识打动学生,用有声有色的资料感染学生,以课堂的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只要用心选材,并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家国情怀教育的课堂实效性就不难实现。
(二)坚持传统中的创新性
1.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在教学模式上如果有所创新,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盛唐气象》,关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刚健豪迈、昂扬进取”的盛唐社会风貌,教材可供学生加深理解的资料非常有限,用什么内容和方式将大唐的精神风貌准确表达出来呢?教师注意到,2020年初,有一个火遍全网的视频《唐宫夜宴》:一群活泼俏皮的唐歌舞俑装扮的少女,以欢快的舞蹈,将唐风、唐韵结合场景的切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果以《唐宫夜宴》视频作为开篇,再结合有关唐朝的其他纪录片如《大明宫》《大唐帝陵》《瓷路》等视频片段、图片资料,给学生上一堂专门的欣赏展示课,从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艺术、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盛唐风貌,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2.教学内容的创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全方位的,不用完全拘泥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把历史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如中国古代的外交史、科技史,中国近代史,还有这两年的“党史进课堂”。打破历史学习的时序性,将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组成板块学习,更易加深学生的印象。
比如,“党史进课堂”,结合相关重大庆典活动,突出“四史”内容,品读党史经典,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学习共产党人开天辟地、艰苦奋斗、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三)坚持理论指引下的实践性
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大多是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影响、意义等理论性文字,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与现实生活也相距较远。只是让学生记住这些枯燥的文字,对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作用不大。但如果让学生放下课本,走近身边的历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乡土资源的实践性。乡土资源是家国情怀教育最直观有效的教育资源,也是历史教育的活教材。组织学生通过参观、研学的方式,了解先民的生活遗迹,感知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进步的力量,祖先智慧的光芒,革命先辈身先士卒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内化成家国情怀。
2.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外出参观、研学,是学生离开校园课堂的身心实践活动。校内外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学生主要的实践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开展起来更便捷,学生也更容易投入其中。例如,建党百年系列主题活动、“祖国在我心中”系列主题活动,国庆的校内主题庆祝活动等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团结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坚持探究中的趣味性
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探究活动好玩、充满乐趣,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手工制作体验,历史剧表演等。通过参与实践,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切身感悟中国优秀文化,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情感被调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才容易提升。
(五)坚持全球观的原则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有交往就开始有了联系和相互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教授中国史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把中国史放在世界中去认识理解,从世界的发展来看中国。从丝绸之路开通,中外文明自此开始交流的互相影响,古代中国始终昂首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二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新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坚力量等,这些知识都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大时代大背景下的全球视野、世界格局,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使其迸发民族自豪感,这对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立足课堂
1.深挖素材,建构逻辑严密、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课堂是历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对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有利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发展的素材。把控好每个单元的重难点、重大史实,最大限度地体现史料选择的实效性,制定优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知识体系。
2.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教学中首先把“持汉节不失”、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张骞这一伟大人物介绍给学生。其次提出设问,为什么苏联西域史学家评价张骞“凿空西域”是“绝不亚于美洲大陆发现的壮举”,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播放《张骞通西域》《汉武大帝》《丝绸之路》等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丝绸之路连接亚欧,传播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最后,引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倡议,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联系比较,历史与时代发展密切结合,这样的课堂内容直观且有效。
(二)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历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初中生,其自身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交给他们活动任务,让他们自主探究或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自我教育。
1.自主探究活动。以红色教育、爱国主义为主题,表现形式不限,可以是手工制作,手抄报,绘画,也可以是历史写作(调查报告)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参观等方式完成。
如,在建党百年主题系列活动中,一个学生的作品——《献给祖国的祝福》的立体手工书令人震撼。可翻动的立体图画配上重大事件的文字介绍,书页内容包含了“开国大典”“两弹一星”“女排夺冠”“港澳回归”、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构思精妙,师生争相传看。
以红色主题历史写作竞赛为例,学生寻访历史见证人,书写身边人、身边事,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巨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所写人物的崇敬之情,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写作竞赛,学生不仅学会了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历史思维得到了拓展,从中也获得了成长。
2.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开展各种沉浸式主题体验活动,学生可预先收集资料、材料,确定主题,课堂制作或者展示,如彩陶、陶俑、京剧脸谱手工制作,活字印刷、手工造纸术,古代时装秀、历史情景剧展演等。活动过程中作品参与评比,活动总结时谈经验,写感悟,给学生们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其体验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培养文化自信。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各地的博物馆、科技文化馆、烈士陵园、历史遗迹是历史教学中很好的乡土资源。既然是乡土资源,首要的就应该遵循就近原则及由近及远的原则。先从本区参观开始,具备条件的可以涉足本市本省甚至外省的场馆和历史遗迹。
以兰州市为例,各个学校每年都有清明烈士陵园祭扫活动,这是非常好的家国情怀教育的契机。活动开展前,学生需要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查找资料,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活动结束之后,写出总结感悟。2021年清明节的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我校师生正好碰上2020年6月中印冲突中牺牲的“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的纪念活动。在现场学生们深受触动,深切感受到“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国家利益而牺牲”的英雄人物并不只在课本上,他们就在身边。学生接受了一场有强烈冲击感、非常令人难忘的爱国主义“现场教学”。此外,省博物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都是很有效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这些地方参观研学,学生们在此与先辈对话,缅怀革命先烈。参观研学等实践活动,对拓展学生视野,发散思维是其他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探索实践,容易有情感共鸣,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育的效果必定会远远大于课堂。
(四)从现实生活出发
初中教材里中国历史的内容已经编写到了2020年,对于当下这一代的中学生来说,历史真的就在身边。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并调动学生的热情,启发他们带着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身边的历史,非常有必要。
以改革开放成就的内容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采访自己的父辈祖辈,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成就的有关视频,组织学生开展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庭变化的报告会,学生通过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全方位的比较,会更加深其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家国情怀是对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探究方法,拓宽思路,紧扣时代主题,整合资源,构建完整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有担当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利锋.初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EB/OL].[2021-11-14].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14/9438513.sht? ml.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