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 闫锁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021年底,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目前已经开启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征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既是着眼于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强调了从“学有所教”转向“学有优教”的公平,又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普惠政策的覆盖面、受众面和公平性。

科学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夯实发展基础。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构架,公平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机遇和挑战叠加,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务之急、时代之需。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一生成长的黄金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智发育具有关键作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夯实发展基础是基本保障,科学做好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就是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绘制美好的宏伟蓝图,制订明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好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既要体现发展的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及服务理念,又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按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思路,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当前和今后、城镇和乡村、局部和整体等方面的关系,按照新时代学校建设的标准规划设计,制定综合性教育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使规划、设计、实施真正落地实施,惠及百姓。按照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乡村教育人口的负增长将会延续一段时间,因此乡村学校的发展规划要科学预测人口变化情况,坚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适度精准安排好教育项目,使学校基础设施达标,创设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谨防盲目扩大建设规模,造成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抬升谷底,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优质均衡发展是目标,城乡一体化则是有效路径,就优质均衡的受益面而言,城镇和乡村没有主次,乡村学校受教育人口所占的份额也不小,但相对于城镇学校而言,实现优质均衡目标的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因此,要把推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抓手,把扶持乡村薄弱校发展作为突破点,在资金投入、资源分配、教师培训和待遇提升等方面向薄弱校倾斜,重点补齐薄弱学校教育短板,通过城镇优质学校帮扶、教师轮岗交流、学生互动、远程课堂等有效形式,让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关爱和关注,接受适合他们的良好教育,真正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抬升谷底,整体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乡村智慧。

倡导特色化办学,不断塑造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优质教育机会公平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追求,优质均衡既强调优质基础上的均衡,又要体现公平原则下的优质,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强求千校一面、千篇一律,而是鼓励学校特色化办学、多样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城乡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激活每一位教师的内生动力,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能,创新学校发展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涵养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全面释放优质学校的办学活力,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建立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校的高端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提升区域内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本文作者系天水市教育局干部,正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