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机制下中小学德育提质增效策略
作者: 张国武【摘要】从学校德育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的角度看,农村中小学德育管理目标、过程组织、机制构建、效果生成等方面存在功利化、教条化、片面化等问题。为消除制约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提质增效的因素,有效推进学校德育方法创新、整体质效提升,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农村中小学应从德育文化培育、德育校本创新、德育融合实践、德育素质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优化农村中小学德育全过程、长效化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综合管理机制,为推进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提升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综合管理;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28—04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为主题,聚焦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和方法创新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做法。结合相关实践研究,从目前中小学德育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的视角来看,中小学德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不高的问题仍存在。所以,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分析德育实施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效解决德育整体质效提升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制约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提升的因素,围绕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的策略进行探析。
一、制约农村中小学德育提质增效的因素
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的提升,离不开德育综合管理机制的构建,而构建中小学德育综合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消除制约学校德育整体质效提升的因素,提升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从德育综合管理目标定位来看,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功利化倾向。德育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基点,目的在于培养高道德品质、高素养的人才,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德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一些农村中小学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不注重在育人过程中多角度融合渗透德育,片面追求德育的即时功效,忽视德育长期、隐性的育人价值,从而影响了学校德育整体质效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摒弃功利化,农村中小学德育才能真正发挥育人价值。
2.从德育综合管理过程组织来看,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教条化倾向。教无定法,德育亦然。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德育管理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过分拘泥于老模式,一味注重德育理论传授而忽视了德育实践,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3.从德育综合管理机制构建来看,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片面化倾向。要凸显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必须构建有效的德育综合管理机制,促使德育价值生成和转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构建学校德育综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一些农村中小学片面开展德育,将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育人要素分离,没有充分挖掘学校德育的多方面内涵,忽略了德育的全面性、长远性。
4.从德育综合管理效果来看,农村中小学德育缺乏创新性,存在评价低效化倾向。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际之间的德育实践方式和实施过程存在同一化倾向,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德育需求,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现有的中小学德育包含核心价值、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我们需要在准确把握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目标和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德育需求,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在实践探索中凸显德育特色,探寻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德育之路。
分析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德育效果可知,仍存在德育评价低效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农村中小学未建立综合性的德育评价体系,忽视了有效运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德育提质增效的策略
1.融合渗透,真正发挥德育价值。学校德育核心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德育要素与学校教育教学要素的相互融合,并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
一方面,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念的融合。教育理念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而教学实践是学校德育实施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教育理念的践行过程也是德育生成的过程。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当我们将赏识教育的理念成功运用于激励学生时,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价值构成中,都包含着德育要素[1],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挖掘德育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综合不同学科的价值要素和学科知识魅力,助力学生进行价值评判、个性塑造和习惯养成。还可以用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建德育生成的情感环境,以此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滋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组织以“追寻古诗词中的道德光芒”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将德育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道德文化,从而得到人生启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创新实践,推进农村中小学德育特色发展。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德育养成,把德育元素融入体验活动之中,才能深化、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习惯[2]。因此,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应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为支撑,有效衔接从启发到感悟、情感共鸣、道德认同的生成过程。
首先,以实践体验平台为载体,突出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德育理论基础后,学生德育知识的内化尤为重要,而知识的内化关键在于实践。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搭建良好的德育实践体验平台,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升道德素养。比如一些学校利用重阳节这一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尊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独居老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感受尊老爱老优良传统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价值。然后,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尊老爱老的行为表现,通过自我审视和对比,提升尊老爱老的意识,并能自觉付诸行动。
其次,多渠道挖掘德育研学活动途径,开发立足实际的德育实践资源。比如,一些学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育人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家乡特有戏曲剧种体验研学活动,选取符合中小学德育核心理念的剧目,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参与角色扮演,进入故事情境,收获心灵感悟,接受道德浸润。这样一来,既开发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再次,合理利用既有资源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德育价值。通过特色校本课程、家校共育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常态化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的整体质效。比如,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农村地域环境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组织追寻身边的红色足迹、聆听身边的英雄故事等主题活动,渗透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挖掘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潜能,帮助学生涵养心性、修身立德,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德育素养。
3.依托文化培育,推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常态化发展。德育具有强大的教育张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培育德育文化,从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的视角,积极构建大德育文化观,在不断创新机制的过程中增强德育文化的育人效果[3]。
首先,从学校长远发展、内涵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德育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科学制定学校德育文化培育机制,引导全体师生理解德育文化的概念,理解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从而为培育学校德育文化奠定认知基础。
其次,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入手,立足育人根本,准确定位,科学提炼出学校特色德育核心理念。德育核心理念是对学校的德育方向、德育目标的再认识、再升华,作用在于聚焦学校德育管理,形成学校德育文化共识,促进学校德育文化建设。
最后,以德育文化建设为主体,营造校园育人环境。优质的中小学德育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环境创设和内容呈现,而是呈现出多面性、立体化的文化集合,尤其农村中小学营造德育文化环境,应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德育文化建设的时代性,突出数字化、信息化特征。比如,探索数字化时代文化育人的全新德育渠道,激发农村中小学德育活力,更加贴近新时代学生的心理认知,更加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创新性,通过精心设计,挖掘农村学校特有的德育资源,让德育文化更丰富。
4.创新校本课程,挖掘农村中小学德育生长点。农村中小学不断创新德育校本课程,能有效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质效。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开展常态化德育,仅限于结合既定、共有的德育资源,而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缺乏德育校本课程创新意识,导致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与实践脱节。对此,学校应整合特色德育资源,创新优化德育校本课程,使农村中小学德育更具吸引力,打造德育品牌。比如,学校可以结合具有乡土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引导师生走进乡村,搜集身边的孝亲、明礼、守信故事,丰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由此可见,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应坚持深化道德认识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统一的原则[4],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具有的地域环境特色,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元素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情境,有效夯实学生的道德认知基础,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5.依托多维评价,优化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方案。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校德育发展的保障,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需要根据学校德育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农村中小学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德育评价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提升道德认知水平[5]。
首先,将德育素质融入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德育素质是个体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素养,以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纪素质为核心,涵盖了树立价值观念、完善人格构建、提升自我意识、培育社会公德等内容。将德育素质的概念融入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引导评价者认识评价对象的多元性,从而保障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创新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理念。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德育本质,关注德育过程,着眼德育发展,实现从固化评价向弹性评价的转变,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从侧重结果性评价向侧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从而使各项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化,更符合德育发展的规律。
最后,不断优化农村中小学德育评价内容。从德育的本质要求出发,完善以德育长远规划、德育文化建设、德育经费保障等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中小学德育组织管理评价指标,完善以德育规范、德育实践、德育科研、德育建档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中小学德育过程与方法评价指标,完善以校风校貌、师生品德、社会评价、优化创新为基本构成要素的效果与绩效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积极构建“家校社”德育评价体系,通过有效运用农村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评价功能,形成农村中小学德育管理综合评价的合力,促进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的提升。其中,学校评价维度主要侧重于对学校德育实施全过程的基础性评价,凸显农村中小学德育核心理念;家庭评价维度主要侧重于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对德育过程进行动态评价,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评价维度主要侧重于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整体质效进行监测评价,主要衡量学校德育的社会效应和价值,是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质效的支撑性评价。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德育实践出发,以德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从注重德育融合渗透、强化德育实践内化、培育学校德育文化、创新德育校本课程、构建多维度德育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细化德育管理举措、优化德育管理机制,全方位补齐学校德育发展的短板,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的整体质效。
参考文献
[1]姚伟国.学科德育是提升教学价值的必由之路[J].上海教育,2011(08):65-66.
[2]李慧英.创新体验式活动,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2021(03):150-151.
[3]宗爱东.论全球化时代德育文化创新的主要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7):107-111.
[4]汪祯亮.核心素养下校本德育的张力及其路径选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4):120-121.
[5]欧阳琪.全媒体时代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探索[J].华夏教师,2020(20):06-07.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