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及策略

作者: 王茹花 张宝林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在以数字化、融合化、互动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在以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美育教学中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而作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单向文化”不良教学生态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进一步促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35—04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给该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对时下我国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为高校各个学科实施美育工作点明了方向和重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以此为引导,提高站位、理清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美育教育的实施。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实施途径有音乐、美术、美学、文学等学科的教学及相应的课外活动;在其他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工作中,也可指导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赵风(1995)指出,美育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其作用在于“广博其知识,完美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1]。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学英语教学中“单向文化”倾向现象比较突出。赵薇(2003)指出:“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培养入乡随俗努力达到目的语的行为规范的单向文化者,也不应单纯以文化知识的积累或文化适切行为的模仿,而应是综合文化知识和文化行为的教学”[2]。郭军(2003)在《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一文中记录了陆薇教师的文化观:“旧的结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及以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和交流为唯一学习与教学目标的一边倒的这种‘单向文化’倾向,很容易导致学生“习惯长期模仿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知识的积淀’,对英语国家的认同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西方的‘语言工具’”[3]这样一种不对等也不公平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模式,严重忽视了我们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了我们的学子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和不平衡。

2.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比较突出。“失语症(Aphasia)源自医学术语,是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中国文化失语’主要是用来描述那些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很好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或传统文化内容的能力低下,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4]“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非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有效传播。朱家科(2009)指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从最初只关注目的语文化转变到重视母语文化,既是一种内容上的回归,也是对学习者的回归,更是一种对人的回归[5]。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现实意义

1.大力推进美育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习近平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大会开幕会上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传承路径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方法的指引。他还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重要论断。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1年李长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张西平(2016)指出:“文化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把文化传播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体两面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解与实践中。”[6]

2.美育也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从侧重知识目标为主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转变的需要。大学英语具有帮助学生架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桥梁作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和帮助学生养成“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新的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新时代的引领作用,更需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助力实现文化和民族复兴,把“为学、为事和为人”有机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将过去过度侧重知识目标为主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积极提升师生担当民族文化复兴大任担子的意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要彻底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单向文化”倾向,真正达到“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目标,不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

(一)开发量大质高、思想性强的汉英双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电子资源库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严重现象和“单向文化”不良倾向的教学生态,众多的语言教学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一直在致力于做出各种尝试和改变。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编排量大面广、教学时数少,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赶进度、完任务,只有少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零零散散地借助教材主题非系统性地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针对这种不良教学生态有针对性地开设第二课堂或者开发校本教材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针对性地开设并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和传播的汉英双语课程建设,并建立和完善集形象性、趣味性、实用性、丰富性、合理性、多样性和思想性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汉英双语电子资源库来改变这种不良教学生态和失衡交际倾向不失为目前较为普泛化、互动化和自主化的形式。它有利于逐渐形成“双向文化”良性教学生态和理性交际模式,实现教学理念和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有效转变。

(二)克服教材内容过于西化与陈旧及侧重语言形式模仿轻情感培养等缺点

近十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改革和创新已经开始重视美育教育了,但是重点放在了硬件的变化上,比如教材尺寸规格大小、纸张的选用和色彩的搭配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单调,版面的设计色彩斑斓,排版精美,借助的媒介有音频、视频等手段,形式很丰富,但是教材内容编排西化趋势依然很明显。而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美育研究依然停留在目的语的语言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教态美、语言美、环境美等浅表层次的探索,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养成的深层次研究以及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和传播策略的研究并不多。

笔者建议从“以美育人”的角度出发,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为契机,以逐渐帮助学生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来提升学生整体文化自信为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以及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教材,教师应当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文化艺术体验活动相结合,采取“因地制宜、因时而新、因势而利、因事而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辅助性功能,以显性融合和隐性融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多途径地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领悟艺术美、提升思想美、提高语言美和技术美。

根据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美育教学团队对所在学校使用的几种教材内容编排和主题设置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依据以往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的教材主题和内容编排进行优化和补充,尤其是高质量汉英双语电子学习资源材料的储备和扩充:四季中国之观物取象与敬天礼地;艺术中国之传承传播与创意创新;丝绸中国之蚕桑编织与千年绝技;笔墨中国之诗情画意与家国情怀;舌尖中国之饕餮盛宴与养生艺术;匠心中国之浑然天成与巧夺天工;人文中国之智慧哲学与伦理道德;生态中国之经验分享与未来展望;复兴中国之决策行动与价值引领;发展中国之速度质量与理论构建。

以这十大“美育”专题为引领,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为初衷、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改良教学方法,让其感受英语语言的形式美(语音、词汇、语法),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来汲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美(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教育、体育、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和礼仪礼节)来提升“四个自信”。同时将“语言知识学习、情感态度激发、应用技能培养、美学目标实现”这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美育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多途径地引领学生在感受自然美、领悟艺术美、感受思想美、提高语言美和提高技术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逐渐克服在上文中提到的该课程的各种弊端。

(三)借助新媒体平台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

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方式和媒介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微信公号和抖音,在线即时分享大学英语美育教学实践优秀课例,号召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实施“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美育教育行动中来,努力实现“有人做”“有人讲”“有人看”“看得懂”“传得出”,不断提高其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传播力来逐渐改变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平等现象。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全体教师要齐心协力树立担当意识,聚力聚智,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地二次开发完善教材内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不断构建形象性、趣味性、实用性、丰富性、合理性和多样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汉英双语资源库,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角度出发运用“因地制宜、因时而新、因势而利、因事而变、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优化教学策略,不断拓展大学英语美育教育实施策略,努力提升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创新呈现方式来提高师生对美育的理解力、表达力和传播力,守正创新地主动多渠道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星火相传地在帮助师生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同时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引领风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赵风.中国音乐何处去[J] .人民音乐,1995(03):105.

[2]赵薇.Kramsch的多元互动观与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02).

[3]郭军.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2):145-150.

[4]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张西平.在平等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6-02-18(03).

[6]赵丁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06):70-76.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度新文科建设项目“提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2022年度新文科建设项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和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专项“大学英语美育教学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与传播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