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作者: 郑雪娟

【摘要】幼儿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对国家颁布的劳动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对劳动主题教育的认识较片面、缺乏经验,家园配合不密切、存在偏见,幼儿园物质资源缺乏和环境建设不足等。对此,幼儿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加强实践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家长则应主动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并调动社区资源创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得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必要性;家园合作;制约因素;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39—04

著名思想家列宁曾言:“假如不将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难以想象将来社会的理想:不管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教学,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从20世纪开始,劳动教育就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将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高效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打开新局面。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学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生命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幼儿教育者,认识和掌握正确的劳动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教育指导方针的需要

2020年3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发布。文件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劳动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在这一文件出台之后,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迅速成为热点,仅2021年知网中就新增文献2613篇,但关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仍然比较少,当年仅有72篇。因此,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和落实。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中多次提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向全社会强调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由此可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加强对儿童劳动教育问题的探讨与实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步骤。

家园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0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劳动是一种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提高儿童身体和精神发展的综合性运动。通过劳动锻炼,可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体质,而且有助于增强幼儿对肌肉的精细控制力。因为幼儿在劳动实践时,不但要协调自己的身心,而且要注意观察和模拟其他人的姿态和动作,在和同伴的有效交流之中完成劳动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述、思考方式、应变技巧和社交技能都能够得到锻炼。当他们参与一定的劳动之后,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劳动任务。因而只有将幼儿放在实际的劳动情境之中学习,才有可能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总之,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身心素质,又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力等。

二、家园合作实施劳动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幼儿教师方面

1.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较片面。劳动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执行成效,所以必须以正确的劳动观为导向,积极开展劳动教学,以实现其应有的功能。调查结果显示,有些教师觉得幼儿园的事不适合幼儿做,认为让幼儿进行劳动只会增加工作负担,如果有劳动,也仅仅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样的看法使劳动教育范围变窄,将其仅限于为儿童提供的服务和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习惯和兴趣培养在劳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幼儿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处在开始自由探索世界的时期,在这一情况下,如果他们不被允许参与劳动,其劳动观的形成往往就会受阻,以致于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有些教师还认为让幼儿帮忙摆放餐盘、清洁活动室也是一项劳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意愿。但事实上,这些工作对他们的影响较为琐碎和片面,难以形成系统的劳动体系,也很难给幼儿带来成就感,不利于幼儿劳动积极性的培养。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用让幼儿劳动的方式来惩罚他们的过错,这样做的后果十分严重,会导致儿童对劳动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使他们相信劳动会使人感到痛苦,从而不愿从事劳动,享受不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2.缺乏劳动教育的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在创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的劳动不像中小学那样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经验,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个热点话题,起步比较晚,理论还不够成熟。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文献不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此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也很少。在以前,劳动教育没有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单独提出,大多数教师也是零散式的教育,很少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活动,因而缺乏教学经验,对活动开展中遇到的某些突发事件不能很好地应对,不能明确回答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

3.反思实践能力欠缺。反思性实践能力可以概括为:以实践知识为理论基础,将实践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对实践中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不断积累实践知识,还应当在进行活动前、开展活动中、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但多数教师的反思仅在开展劳动教育后进行,并未深入,浮于表面;而且对于反思的内容、方法和方向也都不甚了了,缺乏应变能力。

(二)幼儿家长方面

1.缺乏配合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劳动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幼儿园,还要有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才能使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部分家长过分爱护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接触哪怕一点点的家务劳动,认为幼儿太小,还没到学习家务的时候。然而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剥夺幼儿接触劳动的机会,不利于其正确劳动理念的培育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陈鹤琴提出:“只要是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要尊重幼儿的人格。”[2]幼儿家长的阻拦行为,事实上阻碍了幼儿对生活技能的学习,更会导致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心存顾虑,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2.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家长在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上存有偏见,觉得自己的孩子年龄太小,什么都做不了,即使让他们自己尝试劳动,也只会增添麻烦,因此最终都是代替包办。另外,有些父母觉得幼儿园开展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仅仅是学习一些简单的穿衣、吃饭、整理床铺等,对于幼儿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这样导致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回到家后没有得到持续和巩固,等同于从幼儿园逐步养成的劳动意识和观念回家后一下就回归到了原点。

(三)幼儿园方面

1.缺乏足够的物质资源。只有借助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目前幼儿园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在物质条件支持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具体体现在:缺少劳动主题教育的材料;因为教材的匮乏,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能通过网络来寻找有关活动的图片、视频等,不能亲自参与;还有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但是因为幼儿园的面积太小,所以活动很难开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缺乏足够的心理环境建设。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在心理环节上缺少必要的支持。幼儿园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具体议题大多是由幼儿园领导来决定,在教研活动中,当涉及一些活动时,领导会确定具体的主题来决定具体的活动范围,因而在内容上的选择十分有限;教师开展活动的想法受领导意见的限制,举行活动时受到制约,思想上缺乏自由,领导者对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的支持度不够。

三、家园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教师方面

1.转变劳动教育观念。作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在中国古代劳动观念的熏陶下,人们普遍认为,智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他们觉得劳动实践教育比不上智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加强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增加劳动教学经验。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教师缺乏开展劳动主题教育的实践经验。对此,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意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和讨论,并将这一教学与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开展劳动主题教育的同时,还要主动钻研,认真开展好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并不断地反思、总结,丰富自己的劳动教学经验。另外,教师之间还应该深入对话与沟通,分享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经验。

3.提高实践反思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自行通过互联网系统性学习相关的活动反思性课程,深入地掌握反思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质,进行系统地剖析与整理。其次,在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持续地反思,注重日常的工作,并对日常的工作进行分析与反省。最后,可以通过写反思笔记,并对反思笔记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等,提高实践反思能力。

(二)幼儿家长方面

1.积极参与家园合作。家庭教育是一种具有启迪性的、具有终身感染力的教育。3-6岁的幼儿因为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别人的行为,因而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此,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在劳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有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三方面座谈或一日劳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让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和方法得到提升。家长也应该积极参加到家园共育当中去,和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3]。

2.纠正对劳动教育的偏见。一些家长对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存在着负面看法,要改变这种认识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幼儿园教师不断地向家长宣传有关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帮助他们逐渐转变观念。

(三)幼儿园方面

1.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幼儿园已有的物质资料,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幼儿自己去做,还要给他们预留宽裕的实践学习时间和宽广的活动空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教室内布置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场地,摆放一些适合幼儿的玩具,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劳动教育;还可以使用园中空闲的种植区域,教幼儿学习植物的种植,让幼儿在种植、浇水、除草的同时,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此外,幼儿园劳动教育还可以在社区中展开。一般来说,社区具有宽广的活动场地和各色各样的劳动服务人员。因而幼儿园可定期在社区中举办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熟悉劳动,将劳动融入他们的日常当中[4]。以社区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幼儿在和谐的劳动学习氛围中互相帮助,带领他们通过观察了解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可增进他们对劳动的认知。

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高幸福感的教师更乐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这会对活动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5]。因此,幼儿园必须为教师创造充分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一,幼儿园领导者要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体会教师的情绪,把自己放在教师的位置看待问题;同时要与教师进行及时地交流和讨论。第二,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在思想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理念上予以肯定。第三,要坚持平等的教育观,与教师常对话,创造一个自由、包容、和谐的劳动主题教育心理环境。

总之,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并非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家长、教师、幼儿园三方携手合作,长期致力于这一方向的实践与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可逐步引导幼儿对劳动产生兴趣,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尊重劳动者,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20-3-20.

[2]刘军豪.陈鹤琴家庭劳动教育思想的内涵、原则与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8):42-46.

[3]马欢欢.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劳动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16.

[4]胥兴春,姜晓.社区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协同共育[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07-113.

[5]梁宇翔.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习惯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19(24):62-64.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