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申万雷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双减”政策的实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优化了教育生态,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动力。本文分析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挖掘教材、技能培养、合作交流、多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双减”;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83—03

“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殊途同归,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是促进与被促进、保证与被保证的关系,是持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双减”政策是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一项国家教育战略,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的指引,充分利用“双减”政策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带来的赋能,优化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活动路径,丰富活动内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2]。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诸多研究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相应地位,明确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思想启发者与道德促进者,并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深入。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承载的任务较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正是形成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关键时期。据调查研究,尽管“双减”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已转变教学理念,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教学手段逐步呈现多样化。但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提高,科学技术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使得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创新[3]。教学模式长期固化,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技能。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数学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作用与价值,这些都体现在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中[4]。在教学时,教师应全面认真地研读教材,挖掘蕴含的数学素养元素,包括文字、插图、例题、习题等,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思考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元素具象化,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通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而解决生活中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这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重点是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应用意识等。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5]。“双减”政策的实施,规定了学生的作业时长,给学生留出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创造了条件。在数学学习中,涉及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一些实践操作、亲子游戏、数学小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编排的例题练习,而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抓住学生们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搜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编排成动画游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技巧,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元素,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的能力,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中完成。小学阶段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初始阶段,数学基本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包含基本公式、法则、性质、定律、定理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并要在实践中深入应用,领会其中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基本的运算、测量、画图等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把所学知识反复地应用于实践,才能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在“双减”背景下,为强化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势在必行。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不同学段需要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这些平面图形的概念、画法、表示,教师就根据图形的特征和学生的年龄段组织一些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捏一捏的实践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根据活动主题,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滋生爱国主义情感。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还丰富了课堂活动,真正达到了“双减”提出的提质增效的目的。

4.注重过程,强调合作。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受教育考试制度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重结果轻过程,依然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学生套用模式,思维固化。这种模式不但没有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把“数学运算”等同于核心素养来培养,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消极懈怠的心理。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而进行。为此,数学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课程需要融合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或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项目式小课题研究,拓宽学生的活动范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空内探寻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学会知识并掌握、应用知识。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施多元评价体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准确、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结果,还能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可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只关注课堂上的学习结果,重点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表现。教师通过观察,累计一些学生常见的课堂表现及期望学生达到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制成“课堂评价量表”,实行动态化的评价制度,将其作为阶段评价的依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及时的评价和鼓励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判断性评价有机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评价。例如,在开展“我是小小建筑设计师”的课外主题活动时,除评价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图形画法的掌握和应用外,还应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参与活动的态度等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完成“课堂评价量表”。同时,教师帮助学生组织一个小型的“作品展”,在校园文化走廊中展出作品,组织不同年级的师生进行评价、学习,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作品发布在钉钉群、微信群中,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加强家校合作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支持教师的工作。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后续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保障,教师应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坚持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邵征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开放性慎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10):47-51.

[2]郑华恒.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108.

[3]吉智深.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学科隐形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实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08):49-53.

[4]李保臻,马登堂,陈国益.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及实现策略[J].教育探索,2022(02):15-19.

[5]金钰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24):119-124.

编辑:徐春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