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游戏园本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瑞琪

【摘要】安吉游戏结合园所实际,因地制宜、因园制宜,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游戏化课程探究的代表,已开始在全国推广。将安吉游戏园本化推进是园所课程发展的方向。文章从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开展园本课程教研、建设园本化自主游戏课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全力转变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真正实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课程从适宜性指向发展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安吉游戏;自主游戏;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78—05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推进科学保教。”于是,全国各地开始轰轰烈烈地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各园所积极探索,从理念变革到课程模式调整,开展了一场关于“游戏的革命”[1]。在摸索尝试中,教师努力做到逐步更新游戏理念,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行为转变,做到最大程度的放手和最小程度的介入[2]。在学习借鉴安吉游戏经验的同时,笔者所在幼儿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园本化自主游戏探究之路。下面,笔者着重谈谈安吉游戏园本化的实践过程。

一、转变,明确教育理念和方向

安吉游戏推广之前,大部分园所都在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形式以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为主。大部分园所的主题活动内容都来自于现成的教材,主题是规划好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流程是设计好的,幼儿没有自主性,完全按规定要求进行所有活动。区域游戏虽然看起来类型较多,但实施中很多园所都逐渐发现了区域活动的局限,即教师辛苦创设的区域环境、投放的材料,孩子在短暂的新鲜感消失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活动变成了任务,游戏成为了桎梏。如何真正体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成为了园所聚焦思考的问题。

当初步了解了安吉游戏后,不少教师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幼儿园看似丰富的活动孩子不喜欢?因为活动是教师设计的,游戏是教师安排的,孩子们一直在“被活动”“被游戏”,孩子在各种被安排中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感受、体验真游戏的快乐。

安吉游戏的出现无疑打破了幼儿园多年教师备课、上课的传统形式,对于从前习惯于集体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数十年开展的教学活动突然被孩子完全自主的游戏代替,教师们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更不知自己该怎么做,而且巨大的安全压力让教师们手足无措,陷入深深的焦虑。因此,活动模式的改变先要从观念的改变入手,观念的改变要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入手。

(一)学习——转变的开始

很多时候,不少园所和教师都觉得学前教育近年来发展太快了,说感觉自己一直在跟跑,从领域课程到主题活动,

从区域活动到自主游戏,似乎刚学习实践的有些眉目了,就又会出现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觉得有些应接不暇。针对教师们的困惑,园所首先要组织教师开展安吉游戏的系统学习、培训、研讨,帮助教师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初识安吉游戏”到“安吉游戏的组织实施”,再到“安吉游戏开展中的困惑和问题”等,逐步让教师认识、了解安吉游戏,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困惑。园所要由外而内开展积极的自我革命,利用集体学、小组学、自学、线上学等多种形式,研读有关安吉游戏的专家访谈、文章、案例等,同步结合《纲要》和《指南》,帮助教师理解安吉游戏的教育理念、模式,感悟游戏精神及实质内涵。逐步让教师们在学习、实践、困惑、反思中明晰理念方向,建立起“真游戏”的课程观。

(二)环境——转变的保障

1.调整时间。要保障游戏时间,让孩子每天都有充足且连续的自主游戏时段,教师应调整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取缔原来碎片化、精细化的时间安排,将作息时间大块化,保证每天一个半小时以上的连续自主游戏时间,给孩子们更加充足的自主空间,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发展;建立游戏场地与材料轮换制度,让多元的游戏场地和材料不断带给孩子新鲜的刺激及探索兴趣,支持孩子深度学习探究。

2.改造环境。环境是激发孩子游戏学习的重要条件,安吉游戏的实施首先要给予孩子开放、丰富、有趣的空间环境,让不同的环境给孩子丰富的空间体验。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安吉游戏实施中,为了给孩子的游戏创造最佳条件,园所重新规划与调整了室内外环境。

室外游戏结合场地特点,重新规划设有泥巴区、沙石区、种植区、小山坡、植物长廊等自然有趣的游戏场,并将前院平地设为积木构建区,完成部分水泥长廊改造,同时扩充游戏场地,打破区域界限,因地制宜地优化游戏环境,班级按照时段周期更换场地,确保孩子多方面探索,多维度发展。

室内游戏环境不再按原来划分的区域分区进行,而是打破区域界线,分功能开放,让孩子自主玩耍,自主利用材料开展角色、建构、表演等各类游戏活动。材料也不再按目标、按层级投放,而以材料特征分为工具类、材料类、装扮类、图书类、积木类等,材料柜之间互不遮挡,张贴清晰醒目的收纳标识,便于孩子取放游戏材料和陈列游戏作品,真正做到“分类陈放,开放使用”[3]。

3.丰富材料。安吉游戏的特色之一就是各类低结构可自由组合的户外游戏材料,包括方箱、木梯、滚筒、垫子等,这些材料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孩子,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都会第一时间愉快地游戏起来,将材料自由组合,并探索多样的玩法和挑战。因此,要推进安吉游戏,材料的投放必不可少。园所先要购置安吉游戏的特色材料,同时为了丰富孩子的游戏体验,激发孩子更多的游戏意愿,还要立足园所地域特点,加强多样化低结构材料的收集与投放,如农村园所的农作物及废旧农具,城市园所可收集各类废旧包装及废旧物品。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安吉游戏实施中,购置了包括梯子、木箱、木板、滚筒、垫子、推车等材料,同时也依据孩子兴趣及发展需要,增加了万能工匠、碳化积木、砖块、车轮等多种游戏材料,还收集了废旧锅碗瓢盆、陶罐瓦缸、树枝、树叶、石块、泥巴、绳子、松果、牛奶罐、包装盒等多种生活化、低结构材料,用于丰富室内外材料的数量及种类,最大限度地使游戏材料多样性,充分保障孩子的游戏需求。

(三)家园——转变的共进

课程模式颠覆性的转变,必须让家长成为安吉游戏实践探索的支持者,认识到游戏对孩子成长发展的价值,认同安吉游戏的理念与实践。园所在推进安吉游戏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制订“安吉游戏家长培训计划”,对家长加强安吉游戏理念的宣传。如,定期开展线上互动活动,为家长推送专家文章,分享孩子游戏视频图片、交流研讨、答疑解惑,共话安吉游戏模式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帮助家长分析、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增进园所、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家长逐渐了解并认可安吉游戏理念,与园所及教师一起形成教育同盟。

二、反思,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一)在实践与反思中探索

自主游戏探索之路必须经过学习、探索、认知、实践、反思、调整、推进这样一个过程,从懵懂到逐渐清晰,从无序到逐步明确。以学习为抓手,以实践验证学习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学习研讨解决问题。教师从起初的迷茫、困惑,到逐渐厘清思路,明确方向;从初期不会放手、不知所措、担心紧张,到逐步放手、再到完全放手;放手后的游戏回归了真游戏精神,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不断给教师惊喜,会更加坚定教师对游戏的认知。教师也会在经历频繁介入——控制介入——无介入——适时介入这几个阶段后,逐渐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同时又进入游戏中,深入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梳理并总结孩子的学习经验,并适时引导、拓展孩子的游戏经验,促进孩子游戏水平的提升,教师也在每日的实践与反思中深入对自主游戏的理解与探索。

(二)以研促教,答疑解惑

从安吉游戏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开展园本教研,是厘清思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有力抓手。首先,园所要依据实际制订园本教研计划,并通过园级大教研、级组小教研、月末复盘式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力推动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所在幼儿园围绕安吉游戏,开展了内容针对教师“观察抓不住重点、对孩子发展界定不清、不会解读孩子游戏行为”等困惑和问题的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包括依据《指南》,围绕“能在游戏中看到孩子的学习”“从不同游戏中发现孩子同一领域的学习”“从一个游戏中看到孩子多个领域的学习”“从一个完整的游戏中看到孩子的深度学习”等教研主题,通过集体教研、互助教研、小组教研、级组观摩等形式,并借助大量游戏视频,通过提问、追问,组织教师集中分享、交流,引导教师在讨论、质疑中达成共识,解读隐藏在儿童游戏行为背后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让教师发现游戏的价值,读懂游戏中孩子的学习情况。

三、完善,成就园本化课程雏形

安吉游戏的实施为园所课程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幼儿园活动真正回归孩子、回归游戏,同时也指明了自主游戏园本化实施的路径、方向。自主游戏的实施不是摒弃园所之前所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而是将自主游戏的理念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区域游戏、生活活动,都要为孩子营造自由、开放的环境、氛围,践行“孩子为本”的理念,让孩子自主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教师给予孩子适时的支持和引导,让课程从自主游戏中切入,并最终指向孩子的发展。

笔者所在幼儿园从实施安吉游戏以来,积极探索学习,并在安吉游戏的运用中逐渐明晰了园本课程改革方向,确定了立足园所实际、促进教师成长、朝向儿童发展的“生活化游戏化”园本课程模式。

从2021年11月份,幼儿园正式开始安吉游戏探索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们在学习中很快适应,能基本做到“放手游戏”、观察儿童。带来的疑惑是,安吉游戏如何做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每日面对同样的材料,孩子是否会厌烦,游戏水平提升遇到瓶颈怎么办?

幼儿园从2022年3月开始探索“课程+游戏”的模式,试图用生活化主题课程补充自主游戏的不足之处,教师对于生活化主题课程全面接受并充分肯定,但在课程实施推进中还是很难将真游戏的理念贯穿其中,大部分班级都是以教师预设整体活动为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活动的改变更多的是主体和内容的改变,形式上又回归了传统预设活动的模式,而且大部分班级都更注重主题活动的开展,自主游戏成为了一种辅助和补充。而观察孩子游戏行为,支持孩子游戏水平提升不再成为重点。

因此,于2022年4月,幼儿园重新审视课程建设目标,构建以自主游戏为主的园本化课程,将安吉游戏精神落实到一日活动中,课程秉持“自主自由、本真生活”的理念,以孩子自主游戏为主,深入开展促进孩子深度学习、全面发展的活动,构建园所生活化游戏化园本课程。目前的课程模式主要通过一日生活中的惯例活动来实施,以室内外自主游戏为主要形式,同时包括天气、动植物、日期的观察与记录,以及游戏故事记录表征、生成活动、小组化项目式学习活动、音乐律动、睡前故事等。除此之外,还有每周的惯例活动,如早期阅读、音乐活动。各种惯例活动承载了全部的课程内容,孩子在不断的循环重复中习得了经验和各种能力,在惯例活动的确定性和常规性中,孩子不会因为不知道每天的活动内容而等待被安排,行为计划性和自主管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4]。

随着课程推进,安吉游戏园本化课程经历了反思性分享活动——游戏观察记录——回溯性日教案——回溯性游戏记录表这四个阶段,现在园所更加关注孩子前期与已有经验的融合,强化孩子在游戏后的回溯与课程构建的契机,提升教师观察分析后课程的生成能力。

四、成长,实现师幼双向促进

安吉游戏的运用真正释放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真游戏中获得真成长,也让教师看到了孩子的无限创造力,重塑了教师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与行为在反思中的成长进步。

(一)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1.理念转变,更新儿童游戏观。在实践探索中,安吉游戏的价值逐步得到验证与认可,园长和教师的质疑、困惑、顾虑在不断的行动、研究和发现中逐步被解除,教师们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儿童游戏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