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作者: 程英

【摘要】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若干地理教学单元的实例分析,并立足于现阶段教学实践,充分结合人地协调观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分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全面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将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活动中,以充分呈现人地协调观的区域性,基于人地关系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90—04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与课程体系不难看出,该阶段教学内容实际上始终以“人地关系”这一主题为核心,通过对“人地关系”的阐述和深挖来展开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来看,区域显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征,而人地关系也因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1]。因此,人地关系研究必须要立足于区域研究,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将以区域发展为切入点,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若干策略。

一、人地协调观的基本内涵

人地协调观主要是指人类科学、合理、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并作出相应的理解与判断[2]。所谓人地关系,主要是指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彼此所施加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发展等相关内容。

1.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施加的影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也会在方方面面对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的匮乏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恶劣的气候特征也对其传统经济生产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便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依赖地理环境的支持才能开展,但这些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加快,粮食需求增大,农业生产开始侵入牧区。同时,牧场牲畜超载、草场退化问题严重,迫使牧场逐渐向生态脆弱区域转移,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加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经济活动规模持续扩大,进一步影响了该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这恰恰反映了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发现遵循自然规律是利用地理自然环境、改造周围环境的前提。而西北地区人口增长,乱砍滥伐、过度垦荒导致植被进一步被破坏,加上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和露天开矿等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人类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受害者。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首先应从根源思考,采取必要措施遏制乱砍滥伐行为,建立多级防护体系;其次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对农牧用地两者的关系合理调节。总而言之,在防治荒漠化问题和环境管理方面,必须做到坚持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人地协调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

二、人地协调观的具体价值体现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地理学对于人口、环境、资源以及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和积极的意义[3]。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人地关系进行正确认识,使之关注并能够深入思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生态环境观以及发展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人地协调观的价值所在。

1.科学的人口观。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水平偏低,荒漠化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过度增长则是西北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加重的首要原因。虽然我国西北地区总人口较少,但人口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因此,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合理利用区域人口资源,同样也成为地理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科学的资源观。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资源禀赋是决定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人类社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4]。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对现阶段有限的资源加以高效利用,确保人类社会发展的可延续性,是现代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3.科学的环境观。除了自然因素的破坏以外,人类不合理、无节制的活动会导致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与生产行为导致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加重。而在科学的环境观下,人们既要考虑环境自净能力,又要鼓励合理发展,确保人类的生产发展行为不会给环境自净循环带来超负荷的压力。

4.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唯物辩证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关键所在。在人地关系矛盾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人,因此,我们要转变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既要尊重自然,又要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一个观点,这同样也反映出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理念。

三、人地协调观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全面认识人地协调观,缺乏足够的重视。结合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笔者发现在该部分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往往对人地协调观中的后两个要素——发展观和环境观给予了较多关注,而对其他两个子要素缺乏重视。同时,在潜意识中仅对人地关系作了单向分析,而对人地相互关系的思考明显不足,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有些思维僵硬,思考角度的变换不够灵活[5]。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固有内涵了解不深,认识不够透彻,也未能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涵“窄化”、观念培养泛化和虚化等问题。

2.未能结合区域特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一些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往往生搬硬套,而对区域特征等知识却未能真正明确。人地关系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又具有不对等性,其中自然环境始终是区域的基础性特征,学生只有明确了不同区域的特征,才能加深思考,分析可能发生或存在的人地关系[6]。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强调知识渗透,偏重于介绍人地关系相关知识点,或偏重于情感教育,讲解人地协调观的方式过于单一、生硬,就难以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这项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生也很难着眼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缺乏连贯性。培养人地协调观是一个长期而连贯的过程,强调由表及里,通过这一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内化,将其转化为真正的实践能力与思维。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不少学生未能全面认识人地协调观,思维相对孤立。譬如在认识某区域的发展时,一些学生通常只能判断最后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方向,却无法作出关联和推理,不能将区域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就难以真正了解一些针对性的协调发展措施,更无法体会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7]。

三、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着重介绍了区域发展及联系,提及了上海、休斯敦、鲁尔区和我国西北地区等一些典型区域,分析了其中的区域联系,这些区域通常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整体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其中蕴藏的人地关系问题及发展路径也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感知,最终才能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对问题解决策略有深刻的理解。教材针对所提及的每一个案例都展开了分析,引导学生对其发生、发展有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人地协调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为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地协调观、学会从实践中处理人地关系问题创造有利条件。笔者着眼于区域发展,提出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三点培养策略。

1.深挖教材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师应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将各个模块、各个章节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也可以对比各版本教材,或者从实际生活出发对知识进行优化与整合,总结与人地协调观相关联的隐性知识,达到教材知识的深度利用,在讲解知识点时争取做到详略得当,全面渗透,充分培养学生树立地理学科思维,才能为全面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对该章节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将知识结构框架一一列出;其次对比了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等各版本的相关知识,补充丰富了课本知识,罗列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深入查阅了教材资料背景知识;最后对生态脆弱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价值作了深入思考,这为实现人体协调观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培养奠定了基础。

2.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强调人地协调观的区域特点。以《区域发展》为例,在讲解区域发展的框架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对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有所领会。想要做到因地制宜,首先要有一个起点,即了解区域特征;其次要掌握、辨别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最后便是对区域联系的协调。而直观的地理景观可以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区域体系,并对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性有深刻理解,进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发展观。反观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直观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够全面,层次不够深刻。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视频、三维立体地图来开展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通过虚拟地理环境帮助学生对区域特征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使之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区域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谷歌地球等软件开展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流域全景图,使之对不同流域段的环境与特征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分辨各个流域的差异。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演示上游改造可能对下游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开发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的意义,进而理解人地协调的内涵,能够全视角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学生的视野因此得到极大扩展。

3.基于人地关系打造知识框架,构建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属于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把握,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将各个知识点内容具象化,提取人地关系线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地关系,深入体会人地关系的演变,建立起人地协调理念,从不同维度入手进行知识整合。同时还应设计案例教学,梳理人地关系问题链条,带领学生对区域特性展开深入分析。

仍以区域发展类问题为例,教师在课前应准备案例和材料,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预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地理区域有初步的认识,理解人地关系,最终产生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和意识。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应清晰认识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要求,牢牢掌握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具体培养策略,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之能够积极反思、深刻体验,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真正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魏佳美,邵志豪.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探索——以“地质灾害”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04):149-152.

[2]单超,丁磊磊,张一凡,等.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的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进阶设计——以必修《地理二》为例[J].地理教学,2022(04):22-25.

[3]董明明,曾早早.UBD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地理逆向教学设计——以“中国的能源安全”为例[J].地理教学,2022(01):38-41.

[4]唐塘颖.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的主题教学策略初探——以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J].地理教学,2019(21):29-31+41.

[5]朱雪梅,纪红丽,吴春燕.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养成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扬州市2018年春季高三地理调研的分析[J].中国考试,2018(07):72-78.

[6]郝勇,詹秀娣.美国主流地理教材阐释“人地协调观”的特点分析——以《地理:地质学、环境和宇宙》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04):65-68.

[7]张孟华.地理高考与生态教育的契合——谈地理高考题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J].环境教育,2017(07):40-43.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004)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