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

作者: 李嫒嫒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已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南京市建邺区江东门小学等三所小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了学生对数学线上教学的满意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了参与、准备、吸引、偏好等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提升学生线上教学满意度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结构方程模型;调查研究;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094—08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应用到教育领域,线上教学应运而生,并成为特殊时期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国内外学者对线上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成果,如Meyer,J.P等人对阻止在线评价中欺骗行为发生的MOOK学习评价框架做出研究[1]。Terry Andersen发现权力距离、风险偏好、团队精神、未来预期等因素对线上教学有较大影响。杨家兴等人对线上教学的制度规划和理论基础做出了阐述[2]。赵怡宁从皇家大学的教学模式入手,深入探讨了经验性、真实性、小组学习、社区学习等线上教学原则[3]。目前国内外线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上,微观操作方面的研究甚少,定量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很多教师由于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不了解线上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快速传授完知识就布置书面作业,学生掌握不到教学的重难点;对于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孩子,“大水漫灌”式的线上教学拉大与优等生的距离。下面,笔者以南京市建邺区江东门小学等三所学校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分析小学生数学线上教学中参与感知、准备感知、吸引感知、偏好感知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为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效果提供依据,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笔者先访谈、调查了所带班级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满意度,借鉴教育专家的意见建议,设计了涵盖学生线上教学参与感知、准备感知、吸引感知、偏好感知、满意度感知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表,并通过反复调整、修正题项,最后确定了31个问卷题项。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0

(二)样本调查情况

笔者从南京市建邺区三所小学六个班级中抽取1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91.67%。本文分析数据均来自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三)变量赋值说明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将调查问卷的每一题项定为“同意”“基本同意”“一般”“不太同意”“不同意”这五个量级并赋值。每个量级的得分依次为“不同意”=1,“不太同意”=2,“一般”=3,“基本同意”=4,“同意”= 5。

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SPSS 23统计分析软件检验李克特量表中31个变量的信度、效度,确保模型的良好拟合。

(一)信度检验

通过克隆巴赫系数的大小判断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分析35项因子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02,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5,均大于0.8,说明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信度较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见表1。

(二)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检验效度,结果见表2。KMO检验统计量达到0.856,sig= 0.000,拒绝Bartlett’s球形检验零假设,建构效度良好。同时,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了五个主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62.7%,大于60%,解释率较好。

(三)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通过Amos23.0软件,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为:χ2=37.186,DF=32,P=0.041,χ2/ DF=1.162,RMSEA=0.047,结果见表3。p值小于0.05,说明变量间相关性明显,可进行后续分析。而绝对适配度指数χ2/DF大于1,RMSEA值小于0.08,说明结构方程与问卷调查数据契合良好。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不存在违规估计,方程模型不必进行修正。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1

(四)结构方程模型求解

本文建立的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中有31个可观测变量,其中内生变量个数为p=5,分别为满意度感知、参与感知、吸引感知、准备感知、偏好感知;31个不可观测的残差变量,分别为e1、e2、e3、e4、e5、e6……e31。在Amos23.0软件中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的标准化结构方程模型系数,如图1。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2

1.可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贡献度。由表4可知,反映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参与感知的8个可观测变量对参与感知的贡献大小依次是:父母陪上网课的贡献度系数为0.91、与教师互动的贡献度系数为0.8、上课参与集体互动的贡献度系数为0.78、与同学课堂沟通的贡献度系数为0.63、专注完成网课作业的贡献度系数为0.62、上网课专注的贡献度系数为0.597、父母监督做作业的贡献度系数为0.592、课后继续讨论的贡献度系数为0.55。实证结果说明,能改善学生参与度的是父母陪同上课、师生互动和专注完成网课的作业。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3

反映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吸引感知的5个可观测变量对吸引感知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学习效率高的贡献度系数为0.82、网课时少焦虑的贡献度系数为0.807、经常跟同学相互推荐优秀网课的贡献度系数为0.64、期待通过网课解决学习难题的贡献度系数为0.6、被丰富的网课内容吸引的贡献度系数为0.17。表明能增强线上教学吸引力的因素是学习效率、上课心态、同学合作、线上答疑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丰富的网课内容等方面。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4

反映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准备感知的7个可观测变量对准备感知的贡献大小依是:提前预习教学内容的贡献度系数为0.91、上网课前复习知识点的贡献度系数为0.87、关注网课发布动态的贡献度系数为0.74、热衷购买培训机构付费网课的贡献度系数为0.66、课后复习的贡献度系数为0.58、多做习题的贡献度系数为0.48、父母提供良好网课环境的贡献度系数为0.25。这表明影响准备感知的主要因素是提前预习、关注网课信息动态、购买付费网课、课后复习和做习题、良好的网课环境。

反映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偏好感知的3个可观测变量对偏好感知的贡献大小依次是:不喜欢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的贡献度系数为0.93、喜欢参与性强的教学设计的贡献度系数为0.88、上网课尽量选择熟悉的教师的贡献度系数为-0.06。说明新颖、参与性强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而网课教师是否是熟面孔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这可能是线上教学已脱离传统的线下教学,学生的学习对授课环境要求并不高。

反映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的8个可观测变量对满意感知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充分利用时间的贡献度系数为0.71、网课学习效果好的贡献度系数为0.66、数学课氛围好的贡献度系数为0.51、数学成绩进步的贡献度系数为0.44、网课后对知识掌握较好的贡献度系数为0.28、教师备课到位的贡献度系数为0.18、网课时间灵活的贡献度系数为0.1、网课学习中有很大上升空间的贡献度系数为-0.0035。说明满意度的提升主要考量是否充分利用时间、网课的学习效果、课堂氛围、数学成绩进步、知识掌握好、备课充分、时间安排灵活。自我评价在网课中是否有很大上升空间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体现出线上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学习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影响基本一致。

2.潜变量间关系分析。由表5可知,参与感知对满意感知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负向显著,路径系数为-0.44;而吸引、准备对满意感知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路径系数分别为0.29、1.43;偏好感知对满意感知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负向显著,路径系数为-0.37。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网课的吸引力、学生的提前准备越好,学生线上学习的满意度越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偏好对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缘于线上教学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特殊性,学生体验不到线下课堂的集体氛围,更偏向于独立学习。

(五)精准分析目标人群

经笔者了解,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23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该群体数据拟合度较好,如表5,可进行下一步分析。其余98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该群体数据拟合度也合格,如表6,可用于实际分析。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满意度研究5

1.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析。从表7中标准化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吸引、准备感知对满意度感知成正相关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9、0.318、1.51,说明该群体的参与、吸引、准备感知对满意度均有正面促进作用,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准备感知、参与感知、吸引感知,说明满意度感知受准备感知影响最大;偏好感知对满意度感知为负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036,说明该群体在选择教师、上课要求、学案设计等方面感知不明显。经分析,该群体均已掌握基本知识点,学习习惯较好,已脱离利用线上教学填补“知识盲区”、扫除盲点的阶段,主要聚焦于竞争性和高难度学习,数学成绩不受网课的影响,甚至超过其他学生。

2.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群体。从表7标准化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吸引、准备感知对满意度感知成正相关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073、0.209,说明该群体的吸引、准备感知、偏好感知对满意度都有正面促进作用,准备感知对满意感知影响较大;参与、偏好感知对满意度感知成负相关关系,路径系数分别为-0.155、-0.54,说明该群体参与、偏好感知不明显。经分析,该群体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习自控能力较弱,还需用网课填补基础知识,对学习有畏难心理,更易受到预习、教师、上课内容和学案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该群体的课堂注意力、上课互动性、丰富的课堂内容这三个可观测变量对参与感知的正面影响程度超过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群体,说明线上数学教学在这几个方面需重点改进才更易提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群体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三、结果分析

(一)针对性提升参与感知,提高学生的线上教学满意度

分析数据,父母陪同孩子上课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了家庭环境对学生线上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家庭环境主要指家长的参与度和亲子关系。为提升家长的真实参与度,教师应将学习规划和时间表及时发给家长,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线上学习中,养成与学生同步学习、同步促进、同步生活的作息习惯,真正起到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另外,要求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线上学习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及面对教师提问和讲课时的认真程度,关注学生能否自己认真听课,能否按时完成任务,以此为依据研判问题所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