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
作者: 聂守庆【摘要】作业设计是小学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若能提供优质的作业方案,不仅能实现作业的基本功能,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大有裨益。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在控量提质的基础上需不断求变创新,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作业形式,充分发挥作业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辅助教师查漏补缺与完善教学方案等方面的价值。文章将从小学课堂教学的视角切入,探究如何开展小学作业设计工作,实现“双减”政策下“控量减负,创新增效”效果的充分发挥,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双减”;小学;作业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125—04
伴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业质量也备受教师重视,日常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优秀的实践性作业不仅能驱动知识跳出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以实践作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会有逻辑的思考,使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作业中学会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创新设计的价值
(一)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作业设计往往贯穿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多个环节。为了将“双减”政策贯彻落实到位,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旨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优化中小学作业设计。对此,小学教师需认真分析“双减”政策的内涵,分析当下作业设计存在的不足,并从作业的形式、量、质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求变创新。从作业时间要求来看,1~2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3~6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然而,“双减”政策并非单纯地控制作业时间量,教师更应以学生为本,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等方面入手,丰富作业形式与注重提质增效,继而全面贯彻与落实双减政策[1]。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未实施“双减”政策前,很多教师会采用“一刀切”式的作业设计理念,导致作业设计满足不了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了全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层次、学习兴趣等设计分层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作业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喜热闹、好奇心重。在未出台“双减”政策前,部分小学教师未全面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需求等因素考虑进去,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比如,部分作业趋向重复性、作业时间长,不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实施“双减”政策后,教师从课堂知识点、数学素养、学生学情等多方面入手,合理设计作业题型与把控作业量,使得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更好地探究世界、培养兴趣,进行自主化学习。
二、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在教学实践中,为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题型单一、内容重复,缺乏实践性、创新类题目,导致作业过程枯燥无味。有些教师青睐于布置计算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力与问题求解力,但面对过量的计算题,学生逻辑思维并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作业内容单一、重复,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会对作业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心理[2]。
(二)作业类型枯燥单一
书面型作业是较为常见的作业类型,可是部分小学教师创新力不足,导致小学作业类型缺乏多元性。如,教师过多地布置计算类书面作业,缺少实践式、探究式、分层式等作业类型,这些都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应突破传统作业设计理念的束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等多方面入手,突出作业类型的多元性,使得学生乐于完成作业,并能在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作业量大质效不佳
在“双减”政策未实施前,有些小学教师仍延续着传统的“题海战术”理念,试图通过“量变”达到“质变”。不可否认,虽然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但长此以往,学生会负累不堪,慢慢地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在作业中的负面感知体验增多后,学生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心理,慢慢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反而降低了作业质量和效果。“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政策规范,作业设计重在精与质,并将小学中高年级作业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
三、小学作业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作业需凸显出多元性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数学知识丰富多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突出作业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全面融入作业情境中。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不可将“书面式”作业“一刀切”地应用到所有的数学作业中,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来丰富作业形式,并凸显出作业内容的多元性。“双减”政策下,教师在明晰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应加大对作业形式的创新力度,强化知识与探究能力、思维等高阶能力培养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生活化作业可强化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游戏化作业可为学生创设趣味化的作业情境,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分层化作业与学生个体差异相融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探究性作业可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数学思维等。
(二)作业需凸显出层次性
传统的“一刀切”式的作业设计在作业量或者作业难度上较为统一,未将学生的实际学习层次、学习需求、个性发展等因素考虑进去,导致作业质效欠佳,无法为教学工作增色添彩。比如,当作业难度较大时,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完不成作业任务,在作业过程中体会不到欣喜,反而将作业视为“苦不堪言的负担”,提升作业质效更是无从谈起。反之,若作业设计难度较小,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更好地锻炼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应突出作业的层次性,使得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并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在作业中有所积累、有所进步。
(三)作业需精炼且富有趣味性
为达到控量增效的作业目的,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多元因素,在管控作业量的基础上,突出作业的精简性与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做作业,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度。而且,趣味化的作业可有效扭转学生的作业心态,实现“被动完成作业”到“主动完成作业”的转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继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等。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创新对策
(一)注重控量增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1.教师要提前预做。为全面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质效,教师需从思想层面认知到设计课后作业的目的,即引领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锻炼解题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等。此外,作业设计并非量越大越好,要控制好作业量,防止出现过多的重复性内容。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突出作业的重难点。在完成作业设计后,可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前进行作业预做,以此评估作业完成的时间,有效调整作业量。
2.突出家校合作。中高年级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需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家长融入学生作业过程,提醒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或者按照教师要求统计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或者作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家长可以将统计结果通过微信、钉钉等多元化沟通渠道反馈给教师,供教师进行信息汇总,以此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而更好地把控作业设计量与难易程度,全面提高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二)丰富作业类型,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1.设计生活化作业,实现知行合一。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强化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结,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促使其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为此,教师可加大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力度。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设计我的生活作息表”这一作业,促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绘画元素、数学知识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增强对时间的认知,亦能运用数学知识指导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分层式作业,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认知水平、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各有差异。为了帮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需按照学生学习分层为其布置分层式作业,合理把控作业难度。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知识时,在学习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知识点后,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基础,为学生设计基础性作业与拔高型作业。基础性作业内容是由学生牢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重在记忆概念化知识,全班学生均需完成此类作业。拔高型作业内容是由学生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计算出其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的周长。如,测量出书桌、餐桌等桌面的周长。教师可将拔高型作业设置为选择题,鼓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化探究,以此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设计探究式作业,锻炼学生数学素养。在设计探究式作业时,教师需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间的联结,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控量增效作业的理念下,教师可从生活中取材为学生设计探究式作业,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数学问题求解技巧。教师需明晰设计探究式作业的目的,并合理设置驱动性任务,驱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顺利完成实践性作业。教师可提前将解题模板、探究步骤等告知学生,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针对性。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得以互相沟通与交流,继而共同完成探究式作业。
4.设计小组式作业,培养合作能力。小组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并达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的作业效果。在设计小组合作式作业时,教师可适当为学生布置分层性任务,促使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实践中,继而与其他同学互相协作。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多元化的解题方法。在合作式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者与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若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偏差,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推动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三)关注作业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认知,寻找出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盲点,为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亦可进行教学反思,结合学生作业中的不足合理调整教学方案,筑牢学生的数学基础。在未实施“双减”政策前,教师在作业评价中存在着过多判断正误、过于注重量化、对作业结果进行简单化的等级评价等问题,未充分发挥出作业评价的教育价值。而“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充分优化作业设计,教师需进一步关注作业评价。
1.从评价主体来看,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作业评价积极性,促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掌握作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反向找寻课堂学习中的短板。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对作业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做对一道题可以得一颗“星”,最后看学生能得几颗星。
2.从评价方式来看,要注重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相融合。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过程中,实现了从反向角度梳理与考察所学知识的目的。若能正确评价作业结果,意味着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教师评价是对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的补充与完善,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教师评价并非简单的“打个对钩”“画个差号”,也可以是认可性的语言、鼓励性的话语,或者竖起大拇指等肢体性语言。在评价用语上要坚持“鼓励性”“激励性”原则,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数学知识,进而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掌握新知,教师需有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从作业设计理念、设计形式、作业评价等多方面入手,突出作业设计创新性,全面发挥出作业教育价值,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珍.“双减”背景下小学作业优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18):185-187.
[2]陈玉堂.“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读写算,2022(27):01-03.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