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

作者: 王志忠

【摘要】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文章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对策: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创新语文作业的形式,设计趣味性作业;明确作业的设计目的,设计层次性作业;激发探究欲望,设计开放性作业。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作业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高年级;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5—0122—03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学习压力,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作业,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于作业中,做到少而精的优化作业,是每一位教师亟需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尽力做好作业优化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与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多

作业负担是课业负担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作业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效能高低。部分教师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更高的教学成绩,不惜采取“题海战术”,这样的教育方法与当前提倡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让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无稽之谈[1]。过重的作业负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睡眠时间。如,许多语文作业题目难度较大,题量过多,答案也较单一,缺乏开放性,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所以,做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深陷其中,很难实现作业的价值,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作业量过多,无法保证作业的质量。对于教师而言,如此多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详细批改,也就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2]。

(二)作业形式单调

“语文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份手抄报,也可以是讲一个小故事,更可以是角色扮演叙述故事。”[3]但是,以前的语文作业常常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只需学生们笔头完成。在学校,最为常见的就是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非常少,需要动手操作的那就更少了。这类需要学生反复巩固的记忆性作业较多,会挫伤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消减对语文学习的激情。

(三)作业缺乏选择性和实践性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基本都是统一内容,规定时间完成,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且,语文作业常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被框定在课本之内,缺乏自身的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其个人生活经验相脱节。一刀切的作业、缺乏层次的作业、固定的作业,使学生失去了选择的权利[4]。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自然对语文的理解不尽相同。而作业的布置常常会忽略掉学生的差异,未能将作业做到具有选择性,要么布置了过于简单的作业,导致天赋较高、接受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不到锻炼;要么布置了过于困难的作业,致使那些本来底子就比较薄弱、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得不到进步与训练。这样的作业势必让每个学生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除此之外,缺乏实践性的语文作业,无法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运用到课外生活中去,继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去,使得学生在生活运用与课堂学习之间产生了断层,使得学生成为只会学习知识的机器,脱离了自身的运用与实践[5]。

二、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作业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要回归到“人”,作业也要回归到“人”。作业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在作业问题上,教师要做到眼中有作业,这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而教师常常独自包揽设计作业,忽视了作业的主体——学生,学生不能参与作业的设计,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所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教师对作业功能理解的片面性

“双减”对作业设计的要求提高了,作业也成了教师们“熟悉的陌生人”。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对于作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就是为了布置而布置。作业只是用来巩固己经学到的知识,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设计作业,用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作业功能理解是片面性的,因为作业主要是来自教材以及配套练习册,很少出现教师自编的练习题。但是,现成的作业题常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有:难度过大的题目、过于简单的题目,甚至出现错误的、超纲的题目,难以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无法做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达到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事实上,教师对作业的狭隘理解窄化了作业的辅导功能,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发展[6]。

(三)对作业重结果轻过程

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和家长常常只会关心有没有完成,而对于学生是怎样完成的、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布置的合理性等却关注很少。为了做题而做题,只要得出的结果和答案一样就草草收场,绝不深挖每一道题的教育价值。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反而让学生背一篇又一篇的范文,乱套范文。“亮点作文”很少出现,这些都反映了教学的“重结果轻过程”。事实上,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综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如果被单一化、模式化,就必然失去它无限的生命力。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措施

(一)更新语文作业的形式,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投入学习的源动力。传统语文作业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趣味性。“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富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引起学生兴趣,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真正达到有效作业的目的。

(二)明确教学目的,设计层次性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家庭作业不应枯燥乏味,而应包含趣味性和丰富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如果小学语文作业仅仅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巩固和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那么就会忽略了小学生的真正兴趣和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之路就会受阻,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失去后,教师就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同时学生也丧失了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对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发现做作业的乐趣,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分层作业摒弃的是尺度和模式的统一,而不是知识的统一。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基于一定的设计目标,指向统一的具体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同样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资源,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此外,教师在评价内容上可以从作业质量、作业内容、作业态度分层评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效率。

(三)激发探究欲望,设计开放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当代学生终身发展的认知需要特点出发,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促进学习思维方式变革创新的根本突破口。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开放性作业和探究性学习,都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品格和探究能力。开放性作业可以从“作业内容开放”“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作业的答案开放”这三方面进行设计。

1.作业内容开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对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作业设计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2.作业形式开放。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形式可谓多姿多彩,如语文作业可设计一些读一读、看一看、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等灵活的题目。读一读能够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美感,看一看能够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写一写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画一画能够直观地促进理解的准确性,演一演符合学生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

3.作业答案开放。这种作业由于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不唯一性,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如语文作业可设计一题多问,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双减”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使作业设计真正达到“减负增效”,以期能不断科学、合理、充分地发挥作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毕延冰.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28):01-03.

[2]李琦.小学高年级语文分层作业的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02):13-16.

[3]吕艾颖.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08):02-03.

[4]卢梅芳.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22-23.

[5]“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J].新智慧,2021(28):01-03.

[6]李建方,张芳娟,郭海霞,等.优化设计,为作业赋能增效[J].河南教育,2021(12):18-19.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