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路径探析
作者: 王慧 董博清【摘要】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素养的教学实践形式。本研究从德育的课程性质、实践属性、现实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德育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困境,并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跨学科共同体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德育;主题教学;跨学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0—0019—07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不是孤立的,需要寻求多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下面,笔者从德育的课程性质、德育课程实践属性、德育课程实施需求等方面阐述德育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当前的实施困境。理论探讨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探究主题式跨学科德育教学的实施路径,寻求德育实施的新样态。
一、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以主题统整学科内容,跨学科革新德育实践模式。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包含的两个关键词。
(一)主题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主题教学(thematic instruc? tion)的理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可追溯至当时的教学改革运动。1955年,美国的哈纳首次比较系统地界定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主题教学基于儿童社会需求,围绕某一具有社会意义且横断各学科的主题理解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体验[1]。哈纳强调选定主题的社会意义和跨学科性质,其实质是打破学科界限,基于社会现实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验。20世纪80年代,主题教学的内涵继续深化,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学者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横断各领域的主题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2]。纪德奎和乔虹指出,主题教学是就分科教学表现出的现实不足而提出来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核心主题,整合多门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学科,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视角的深度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培养综合素质[3]。熊芳玉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指出主题教学的两个关键点,即特定主题和课程资源整合,强调“特定主题”的广泛性,包含社会热点话题、学科核心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囿于某一学科领域[4]。不同学者的界定是相互关联的,同样体现主题的跨界融合,强调主题教学本身具有跨学科性。
从历史发展演进来看,主题教学实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他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立足社会现实需求,落脚到课程整合,具有跨学科性。主题教学兼顾跨学科性和社会性,是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指出德育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是主题式的跨学科活动形态,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的学科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指向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跨学科教学
欲知事物的本质需先从概念开始,探讨跨学科教学首先要知道跨学科的由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一词最先由美国的伍德沃斯教授提出,到50年代,这一用语在社会科学界被普遍使用,80年代传入我国。刘仲林认为“跨学科”的含义至少有三层理解:一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或方法的一种教育活动;二是指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三是一门独立学科,以研究跨学科为基本内容,即“跨学科学”[5]。可见跨学科内涵丰富。
从教学视角来看跨学科的含义,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基础,选择一个中心课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指向的共同课题进行教学内容加工和设计的活动过程[6]。根据这一概念阐释,从本质上看,跨学科教学与主题教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都是对分科教学内容结构和方式的一种革新。跨学科教学是课程结构与教学策略的合体;分科教学是跨学科教学的基础;跨学科教学内涵分科教学[7]。在借鉴不同学者观点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目前的跨学科实践,这样界定“跨学科教学”这一概念:跨学科教学意在打破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挖掘不同学科的关联要素构成一系列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选择相符合的德育主题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主题的形式串联不同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
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要协同育人,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主题教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开放性,德育同样符合跨学科性和主题统筹性。跨学科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方法论,将跨学科思维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开展和实践,构建新型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有学者指出,跨学科德育是依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所涉及的德育主题为中心,对照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段发展目标,通过“学科与学科协同,学科与实践活动整合”的方式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模式[8]。学者们强调德育主题和学科协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综合了主题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内涵,各学科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围绕德育相关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按计划对学生教授德育内容,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实践[9]。
如果将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放在一起,那么二者指向相同,侧重点不同。德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为中心,聚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体现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体现德育的跨学科性和活动的主题性。鉴于此,本文的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以思想道德教育为起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素养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德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决定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需求
1.德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德育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跨学科实践。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法治、政治和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换句话说,德育不止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蕴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鲁洁认为德育是系统活动的过程[10]。德育的实施过程体现系统综合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来协调,活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的课程性质可以看出,德育本身是一门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自然会呈现出整合性和交叉性[11]。学科领域和德育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有的学科领域都有助于德育的实施和发展,德育课程中的每一个目标要求都不能依赖某一学科来实现,这必然要求教师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整合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以综合化途径满足德育的课程目标。
2.德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德育过程具有统筹性,需要跨学科主题活动落实实践育人目标。实践是教师向学生施以教育的基础,实践性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特点。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点。那德育谁来教?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德育,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动进行德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实践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所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任意为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决定了德育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以主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实践。
(二)单一学科模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德育需要跨学科实践
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凸显,使得学校德育必须要探索新的实践形式。学科教学是教学形式的主流,德育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列入必修课程之中,《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为大家所熟知。学科教学突出学科知识,每门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屏障,使得知识无法互相联系,固化了学科教学,从当前素养导向的理念来看,难以实现全面育人。虽然教师熟悉德育内容,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确实是一个难题。单一的学科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是单纯讲出来的,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也要指向社会实践,学科教学将德育与生活割裂开来,教师疲于讲授德育知识,然教学效果甚微。由此,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教学或是专门的德育课程不能达到当下德育的目标要求,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打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让德育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弥补单一学科德育的局限性。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满足德育实施的现实需要
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以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一个主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主题,既能弱化学科界限,又不至于完全模糊学科属性,避免泛活动化,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成效。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共性素养上独具优势[12]。德育课程旨在解决学生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问题,通过改变原有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他的有效性在于学生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和情感的认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通过各种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加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所以德育不止于课堂,更强调在生活中体悟和践行。德育在“五育”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同于其他各育,德育要达成的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单一学科德育和专门的德育课程都有局限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注重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生活情境的创设、活动方式的多样、教学实践,能最大程度保障德育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13]。但在教学实践中,对其研究远远不够,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现有文献研究的分析和总结,结合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历,归纳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认识不足、关系不清、实施不顺等问题,导致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认识困境:德育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和主题意识不足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动。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一项综合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要落实和推进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掌舵人,教师对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决定跨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然而,一些教师对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未能全面准确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认识不足使得在一些行为上有所偏颇。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常规模式和思维方式,重视学科教学。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何谈教育学生呢?教师应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当下的学生,反思教育现状,寻求新时代教育新模式。另一方面,作为学科教师,受自身所教学科限制,比较关注学科知识教授,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对其他学科知识置若罔闻,不愿有所突破。很多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倍功半,往往不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响应,很多时候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支撑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以出现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很少涉及跨学科的现象,这是当前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开展的一大困境。
(二)关系困境:德育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够
德育与其他学科缺少联系,不能相互贯通,使得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陷入困境。多年来,传统的学科教学使不同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而德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内容上涵盖甚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健康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特征[14]。德育不是单靠一门学科就能实现,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二者各有侧重,要实现协同育人,不能顾此失彼。由此,德育要与其他学科保持紧密联系,否则离开学科的德育课程好比“无根之木”,无法立足。就目前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完成自身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德育,落实课程思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厘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巧思教学环节。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德育内容,导致与其他学科内容脱节。另外,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混淆了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导致重德育大于重学科的现象。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该有的地位不能撼动,不能为了德育而舍本逐末,这不是跨学科德育实施的本意,这一矛盾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又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