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 谢桂霞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与演练,其中惩戒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在新课改理念一直提倡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下,惩戒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领域方面或多或少会遭遇不少质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虽然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在学生管理中如何规避责任风险仍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考验。文章结合实际就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教育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惩戒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5—0058—03

惩戒是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的手段,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不再犯错误的一种惩罚方式,用于告诫学生改过自新。对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惩戒教育的内涵,认识到惩戒并不是体罚,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并以此为基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正确地艺术性地运用惩戒教育,促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服从班级管理。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惩戒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惩戒是指根据学生的违纪行为以及对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的影响程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惩罚或教育措施。惩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促使其改正不良行为,提高对纪律和规范的遵守意识。

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违纪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作业不完成、校服不整齐、语言不文明等。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当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和准则,明确对这些行为的界定,以便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惩戒措施。其次,惩戒措施应当合理、公正,既能警示学生,又能激发他们改正错误的动力。常见的惩戒措施包括口头警告、书面批评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合理性和适度性,避免过度惩罚导致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1]。

需要注意的是,惩戒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惩罚,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成分。在对学生采取惩戒措施的同时,班级管理者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解释和教导,让学生理解其违规行为的不良影响,并促使其不断改进。这样,惩戒才能真正发挥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作用。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惩戒教育认识不清。首先,对惩戒教育的目的理解不清。一些教师只关注于对学生的惩罚,而忽视了教育的成分。他们没有明确意识到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促使其改正不良行为。其次,对惩戒教育的适应性认识不足。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情况,惩戒教育的方式和程度应该有所区别,但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使用相同的惩戒方式对待所有学生,导致出现不适当的惩戒结果。最后,对惩戒教育的教育性评估不足。一些教师事先没有对惩戒教育的效果进行充分评估,他们没有系统地评估学生的行为改变和学习结果,也缺乏针对不同学生需要的个性化评估[2]。

2.实施惩戒教育的依据不明。首先,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惩戒教育应该基于明确的班级纪律和规章制度,以便教师有依据和指导来实施相应的惩戒措施。如果班级纪律和规章制度不明确或不完善,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就可能难以确定准确的依据。其次,缺乏统一的惩戒标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和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惩戒。如果没有统一的惩戒标准,教师可能会因为主观因素而产生不一致的惩戒行为,导致学生感到不公平。最后,依据不明确导致主观判断。缺乏明确的依据和规则,可能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仅凭个人主观判断,不同教师可能对同一行为做出不同的惩戒决策,从而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抱怨。

3.实施惩戒教育的方式不当。第一,惩罚过度。在实施惩戒教育时,一些教师可能过分强调严厉的惩罚手段,导致对学生造成过度惩罚,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意识到,惩戒不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过于粗暴的惩戒方式不仅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还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二,缺乏沟通和解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背景和学习需求,在惩戒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不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解释,没有给予学生机会表达意见或解释行为原因,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不理解或不接受惩戒教育,进而丧失改正错误的机会。

4.惩戒措施的执行不公。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措施的执行不公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处罚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偏袒和不公平现象。首先,一些教师可能会受到学生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在选择惩戒方式上出现偏袒的现象。这种偏袒往往使得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能够逃避惩罚,而那些家境较差的学生却承受了更多的处罚,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及社交能力。其次,对于学生的行为评价也会影响到惩戒措施的执行公正性。偏重于行为评价的惩戒措施容易导致对学生的标签化和片面评价,例如将一个认为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问题学生”来对待。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教师对其更严厉,而对其他学生则相对宽容。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各自的原因和需求,过度偏重行为评价的惩戒措施不利于教师更全面、公正地对待学生。此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对惩戒措施的执行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往往更容易偏向于执行严厉的惩戒措施。相反,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互信、理解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行为时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因此,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对于保障惩戒措施的公正执行非常重要。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惩戒教育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首先,应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培训班等方式,提供系统的班级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其次,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管理情况和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学校管理者可以定期进行班级观察和教学巡视,通过观察和评估教师的管理行为,为他们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向。最后,要提高惩戒技巧,增强惩戒的实际效果。惩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仅仅惩罚他们。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行为时,要注意积极引导,通过正面激励和肯定来增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出现。同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和挑战。只有了解学生犯错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继而确定惩罚手段。

2.构建公正合理的惩戒机制。公正合理的惩戒机制能够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处罚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避免滥用权力或偏袒某些学生的情况发生。首先,构建公正合理的惩戒机制需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应该建立具体明确的惩戒规范,明确违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以及违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和行为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惩戒标准,确保处罚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其次,公正合理的惩戒机制还需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教师需要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采取惩戒措施之前,应该先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确保学生的违规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对班级管理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教师也应该遵循相应的程序,如听取学生陈述和申诉、进行必要的调解和解释等,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为了保证公正合理的惩戒机制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辨别违纪行为、判断处罚措施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讲座,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确保惩戒机制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管理,因此,在家校合作方面,首先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教师可以将一些班级管理的政策、规定和需求反馈给家长,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一些重要的决策过程,例如设立班级规则、制订班级活动计划等,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是被重视的。其次,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家长讲座、家长培训等活动,提高家长对班级管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最后,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家校共同参与管理的机制和平台,例如成立家委会、家长志愿者团队等。家委会可以负责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同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和协商,为学校的班级管理提供专业、贴心的建议和支持。而家长志愿者团队则可以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和管理工作,例如组织班级文化节、参与学生考勤和纪律管理等,通过实际行动展示家长的参与和关爱。

参考文献

[1]郝璇,孙彦.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2(15):62-65.

[2]宁倩倩,薛娟.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困境与突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0):91-95.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