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 李媛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有助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小学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育人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形态,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新的征程上,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我们发展的根脉,中小学在育人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积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大历史观,用丰厚的文化积淀感染青少年,以生动的中国故事感召青少年,以独特的文化培育青少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坚持知行合一,传承中华文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百余年来,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传统文化育人,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成为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新文化形式。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文化主题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生动的实践和深刻的亲身体验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在实践中增进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从而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坚持系统观念,整合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内涵丰富,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的特点。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小学要针对当前青少年群体思维活跃的特点,挖掘中华文化育人元素,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各教育主体合力。文化传承中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联动,学校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丰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家庭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向孩子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社会是课堂教育之外的另一重要阵地,要积极营造文化传承的氛围,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学校和家庭联动,通过文化资源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要坚持创新发展,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在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育人价值,要把握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基于时代诉求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创新形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与新时代青少年的审美相结合,学校可以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通过音乐欣赏、舞蹈表演、课堂讲授、数字云游等,在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中挖掘文化资源,守正不守旧,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构建起文化传承共同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之中,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