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启迪未来
作者: 闫锁田王金勇是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副校长,2022年8月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入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从天津滨海之城来到陇右关山脚下,担任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三高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整章建制,让学校管理刚柔相济
王金勇是1994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等职。经过近三十年的历练,已成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名校长、天津市名校长。
到张家川三中上任后,王金勇就着手为学校管理把脉问诊,他发现学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原有制度部分环节存在松动和漏洞,教师私下随意调课,考核评价没有量化标准,削弱了执行力。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学校管理制度操刀改革。然而学校管理制度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原有管理制度运行多年已经固化,破旧立新需要做的事很多。
和学校党总支书记马文喜商榷,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建议,组织修订完善了学校《制度汇编》《德育量化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设立了党建办公室和教科研处,开展学校中层领导岗位竞聘,着力打造党员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青年教师等四支队伍。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首先建立了党员示范岗,举行44名党员集体宣誓仪式。党员教师带头承担教学管理、打扫卫生、学困生辅导等任务,日常接受非党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一学期对党员进行一次集体评议,对评议结果靠后的党员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并将评议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切实发挥了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学校在强化管理制度刚性的同时,把人文关怀的柔性也融入管理的全过程。原来要求教师全部早上6:30到校,晚上9:30晚自习后才回家。固化的考勤制度让教师在岗不在工作状态,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推行值周领导、班主任晚自习轮流值班制和早读轮班制,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减轻了。一些教师早上可送孩子,中午和晚上陪伴家人,感觉教师职业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整章建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负、增效、提质,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为将来成功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王金勇认为,学校管理要抓细小,抓经常,事无巨细,久久为功。
学校北大门紧邻566国道,来往车辆较多,校门口既无斑马线也没有缓冲带,学生上下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王金勇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在校园按年级划定自行车停放区域,每一辆自行车按编号有序摆放,还规定自行车统一从北门出入,学生步行一律走南门。困扰了8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也是王金勇下的一着棋。对新选用的学生干部进行岗前培训指导,定期开展优秀学生干部经验交流分享,坚持给班干部写“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收获一点点”之类的寄语;同时组织学生干部开展仪容仪表、文体活动、宿舍内务等常态化检查督查,成立国旗护卫队,并由学生自主确定国旗下演讲主题。校门口设立学生文明岗,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精准滴灌,让教育教学活力四射
“温度升高,体积变大……”有一次,王金勇路过教学楼走廊时听到一位学生在重复背诵化学概念,于是引起了他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思。后来他发现老师普遍懒散,教室里都装了智能交互式电子白板,但好多教师为省事不用,平时上课“满堂灌”,备课不备学生,上课师生没有互动。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王金勇提出了“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补缺”的校本教学策略,推行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12名“组团式”帮扶队员全部下沉到教学一线,一边研究课堂教学问题,一边指导其他教师调整课堂容量,强化师生互动,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帮扶队员示范课、青年教师磨课、教研组同课异构等形式,转变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教科研处,由天津市田家炳中学帮扶队员刘伟担任教科研处主任,从以前“大一统”的学科教研变成了分学科教研。开学初,安排课表时,每个学科集中半天不排课,集中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针对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后反思、问卷调查等方法解剖“麻雀”。小切口、点对点、深层次、多角度的教研做到了有的放矢,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
同时,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开拓教师的教学视野,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王金勇争取到了50万元教师培训资金,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开展云端教研,进行线上诊断指导和交流分享。同时,分批次组团前往天津市和天水市内的名校参观交流,学习先进办学理念,激发办学活力。
悉心关爱,让学生心怀诗和远方
“天津、天水两个地名都带‘天’和‘水’,两地结缘亲如一家人。”王金勇的话语中饱含了对张家川民族教育的情怀。
去年国庆前夕,学校组织一个活动要求学生穿白色球鞋参加,下午放学王金勇正在校门口执勤,有一个男学生跑到他跟前说:“校长,我是从平安乡来的,认识的同学少,能帮我借双白球鞋吗?”王金勇心头一热,估计孩子家里贫困,鼓励几句后顺手给了一百元让自己去买一双白球鞋,学生接过钱后给他深深鞠了一躬。从此以后,王金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体贴入微。
高二(5)班女生赵慧慧的家在连五乡中渠村,离县城30千米,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王金勇去年冬季到她家走访,看了家里粮食、炕头的被褥和冬季取暖的煤炭,和老爷爷围着火炉拉家常,了解孩子还需要哪些帮助。“没想到从大城市来的校长对娃的学习生活这么上心。”赵慧慧爷爷感慨不已。
乡村生活的艰辛和乡亲们的热情厚道深深打动了王金勇,他联系天津爱心人士,先后给县三中10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学年各资助1000元。除了给学生经济上的帮扶外,目前正在筹备师生赴京、津两地研学活动,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急性子、善良的心、高超的管理技巧、浓厚的教育情怀,他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校风、教风、学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有了精气神。今年报考县三中的学生猛增到1100人,录取人数是县一中的两倍多,录取分数线首次超过了县一中。”马文喜风趣地说自己和王金勇是“黄金搭档”。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