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

作者: 闫腊艳

【摘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单元教学是促成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关键一环,而想要落实单元教学,必须注重单元整体备课。为增强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质量,促进深度学习,文章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过程中,第一要解析课标,深挖教材,提炼单元主题;第二要贯彻课标,把准学情,设定单元目标;第三要聚焦问题,组织活动,引领深度学习;第四要注重评价,加强反思,诊断教学效果;第五要让作业赋能,巩固学习,深度学以致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单元教学;整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76—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面简称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适用终身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深度学习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关键路径。

深度学习是个体能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到新情境的过程,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就是指能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参与,积极投入地理教学情境,自主探索获取,从而获得个人发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充分掌握,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可行性帮助,促使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单元整体教学是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实现形式,是课标提倡的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迁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学习单位或者课程单位。高中地理单元式教学以情境为主要载体,围绕大概念展开,建构能促进单元学习前后贯通和层级递进的结构组织,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流畅性和渐进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就是在此背景下,以课标为依据,以深度学习为导向,贯彻单元整体教学。高中地理教师为促成单元整体教学,就要发挥脚手架的作用,要深研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

一、解析(新)课标,深挖(新)教材,提炼单元主题

提炼单元主题是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的首要任务。主题,原指文艺作品或者社会活动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现泛指某项事物的主要内容。地理单元主题是指教材设定的单元题目或者教师重组后自拟的模块题目,新课标更新了教学内容,更加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的教学。而就高中地理教材来说,其主题大多体现在单元中,也有小部分需要教师自己整合改进。教师应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期间,高度重视和提炼单元主题[1]。教师可以先解析课标,吃透教材,找准主题要素,梳理该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从而精准提炼主题,让单元整体备课有据可依。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提炼单元主题后,整理单元逻辑思维导图,提前推送给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主动对单元整体学习做一定准备,师生配合,为单元整体教学营造良好生态[2]。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材内容由“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这三部分构成,教师可以初步提炼“地球科学基础”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对应课标“课程内容”模块“必修课程地理1”内容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可进一步确认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整理出思维导图,如图1。

图1中,“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主题教学思维导图以大气为中心点,从局部和整体的大气环流出发,及至大气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辐射气流形成、大气与人类活动以及应对气流形成的负面影响的策略。逻辑分明,对深化单元整体备课、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群等向学生推送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下载图片,预先梳理单元整体学习逻辑,使“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同步。

二、贯彻(新)课标,把准学情,设定单元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上,课标对“教到什么程度”和“学到什么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照课标要求,目前大多数教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使目标完全顺应学生特点,二是不能设计相对合理的高中地理单元目标。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0

关注学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3]。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要达到这种不悱不发的效果,教师需要观察和评价学生,预先把握学情,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立适合学情、能调动学生研究欲望的具体问题,并确定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合理设定单元整体教学或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中,一个合理的单元整体教学或学习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有的放矢地推进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制订单元整体学习计划。因此,教师应在备课期间使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清晰。教师在设定单元目标时,要做好三点:首先,目标紧扣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其次,目标要顺应学情,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最后,目标要突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关心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师基于单元整体备课设定以上目标,准确指导单元整体教学,奠定深度学习基础[4]。

如,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教师可对应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等要求,提前以学案形式为学生设置任务,课上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初步把握学情,设定以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特征,判断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影响,形成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2)依据示意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同时理解风的形成,知道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三、聚焦问题,组织活动,引领深度学习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科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备课以学科大概念为载体,聚焦核心问题组织活动,以实现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持续引领。具体过程如下。

(一)目标引领,挖掘核心问题

深度学习以合理的学习目标为抓手,纵观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其内容通常覆盖整个单元,突出“大概念”。故而,教师可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为引领,挖掘“大概念”与核心问题。

以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为例,依据其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教师可在备课阶段预先挖掘核心问题:(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哪些联系?(2)大气受热过程和相关地理现象说明了什么?(3)如何解释大气热力环流?

核心问题具有凝练性,在单元整体学习背景下,高度概括了学生每小节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同时对学习方法作出了一些提示。比如,核心问题(2)提示学生结合相关的地理现象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依据核心问题督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可有效启动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

(二)围绕核心问题,分解问题链

由于核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部分学生不能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高效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可针对此情况,围绕核心问题分解问题链,细化问题引导。

承接上文,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师可在单元整体备课期间,参考以下思路分解问题链。

核心问题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问题链1: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几层,各层有何特点?人类生产与生活怎样影响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有哪些反作用?

核心问题2:大气受热过程和相关地理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链2:示意图体现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哪些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哪种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什么是长波辐射?什么是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如何描述大气的保温过程?

核心问题3:如何解释大气热力环流?

问题链3:什么原因引起了大气运动?基于已知地理现象,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有哪些特点?

问题链先分解核心问题,再回归核心问题,充满逻辑性与递进性,有助于学生探究和解决核心问题,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教师基于单元整体备课全面预设问题链,启发学生“有逻辑地思考”,深度学习价值不言而喻。

(三)模仿问题链逻辑,组织学习活动

问题链具有双重价值:其一,启发“有逻辑的思考”;其二,组织学生有序参与学习活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问题链逻辑与学习活动逻辑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期间设置问题链,进而根据问题链逻辑分解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有序参与。

比如,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学习活动包括三方面:第一是收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图表资料并加以分析;第二是观察生活,讨论人类生产、生活与大气组成、垂直分层相关性;第三是解读和绘制示意图,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现象,分析大气热流原理与影响等。教师可以对照问题链细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并使活动具有一定挑战性。比如,对照“问题链3”,教师可在单元整体备课期间安排以下活动:(1)自主收集图表资料;(2)自主分析图表资料,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垂直分层特点;(3)小组合作,讨论大气组成成分和垂直分层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4)小组合作,针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特征绘制学习成果思维导图。

活动由简到难,逐渐提高挑战性,鼓励学生由自主学习走向合作探究,稳步促成其深度学习。

四、注重评价,加强反思,诊断教学效果

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达成状况的诊断,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需要落实单元整体评价,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学评价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有前瞻性,预设科学的评价标准与方向,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单元整体教学反思注入动力,精准诊断整体教学效果。

根据课标“教学与评价建议”,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关注表现性评价,保持评价的标准科学性。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师可在单元整体备课阶段设计以下评价标准:(1)探究和回答问题时,是否体现了思维的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2)单元整体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发散思考,是否能在实际操作中表现良好。

评价方向方面,教师可以基于评价标准预设下列评价方向:(1)评价学生探究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与结果;(2)评价学生对地理成果的实际操作和展示过程;(3)评价学生日常谈话和观察结果;(4)评价学生日常习惯。

评价标准提示教师“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期间,对学生提出哪些高阶要求”;评价方向提示教师“落实评价标准时,以哪些内容为重点”。这样,基于有效备课展开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自然能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单元整体教学任务的推进,为学生提供客观、及时和深度的评价,保障学生单元整体学习成效。

五、作业赋能,巩固学习,深度学以致用

作业是教学的延续,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其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作业愈发重要。为使作业能为学生深度学习有效赋能,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之后自然、准确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中的实际问题,在作业设置的形式与内容方面,教师务必注重其综合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大量比较高中地理综合实践问题,挖掘典型,设计作业。同时,教师也可以对作业形式进行多层、多样预设,如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甚至可设置探究作业等。

比如,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作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中,由于()差异,风向以()为周期,随()而转换形成的风;

(2)画图表示北半球海陆间热力环流关系;

(3)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启示,调查学校所处地区的风向与风力特点,分析当地大气特征。

教师可在备课阶段设计此单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单元复习与测试期间作答。其中,问题(1)—(3)为个人作业,问题(4)则需安排为小组作业。学生可在完成单元整体学习后,按作业需求延续单元探究,向深度学习继续迈进。

高中地理深度学习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依托,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整体备课为前提。故而,教师应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以此改革高中地理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本文中,笔者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分享了一些真实经验和观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仍需深入探究。一线教师可以本文为起点,结合实际经验强化教研,总结更加丰富的高中地理单元整体备课策略,让教学持续优化和完善,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锋训.群体动力学视角下高中地理核心备课组建设的校本化研究[J].高考,2022(13):54-56.

[2]周玲.运用元认知理论提升教师研究力的策略探究——以高中地理“荒漠化的治理”集体备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3):76-78.

[3]张家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单元备课策略——以“内力作用”为例[J].地理教育,2021(02):47-49.

[4]惠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模式[J].求知导刊,2020(10):95-96.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