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题型特点和答题技巧
作者: 缪新炜【摘要】“任务型阅读”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见题型,占据的分值比例非常高,要求学生在总览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解决各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目前,学生对“任务型阅读”的考点和答题策略,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答题的质量不是特别理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题型特点,并结合中考真题论述了相关的答题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游刃有余地应对“任务型阅读”的考查。
【关键词】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题型特点;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125—04
新课改背景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任务型阅读”逐渐纳入中考的考查范围,很多学生认为这一新题型很难,归根结底是没有明确考点和答题方法。“任务型阅读”的命题具备一定的共同特点,只要把握命题规律,进行针对性地解答,就能从容地解决各项阅读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对“任务型阅读”的题型展开全面分析,清晰地了解题型特点,结合中考真题,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和审题,找准关键点,进行答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提高“任务型阅读”的教学指导水平。
一、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题型特点
1.命题灵活,题型多样。近年来中学语文的“任务型阅读”,与传统的阅读理解题相比,在命题方式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命题灵活,题型新颖,具有多样性。首先,从命题来说,出题者可能会在文本材料的题目、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主旨思想等角度,任选一个切入点进行命题,比如针对选文的题目,会设置“为什么以此为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请尝试阐发题目的作用”等问题,命题形式不拘一格,涉及面十分广泛,要求学生对文题和正文有个全面的认识。其次,从题型来说,“任务型阅读”的题型,大体可以分为概括题、归纳文章中心思想题、文章结构题、理解语句段落题、评价鉴赏题等类型,比如其中的概括题,常要求学生在梳理全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人物言行,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进行概括和回答,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体现“任务型阅读”题型的多样性[1]。
2.语言丰富,注重品析。“任务型阅读”文本的取材范围非常广,包括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对应的语言风格,加之文本主旨思想、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阅读材料的语言十分丰富,在题型特点上,也比较注重语言品析,出题者经常围绕文本的词、句、段,从语言含义、作用等角度设置问题。比如,在基于记叙文的“任务型阅读”中,题目可能会摘出某句话或某段设问:这句/段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熟悉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描写和语言表达方式,包括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等,并根据文本的整体含义,详细地解释描写的作用,答题内容要紧扣文本的中心思想。再如,在基于说明文的“任务型阅读”中,该文体的语言风格是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常考题型有:文本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某句的说明方法和作用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语言组织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以及下定义、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作用,足以看出“任务型阅读”题型对语言考查的重视程度。
3.先易后难,梯度设问。从近年来中考真题中的“任务型阅读”来看,一篇阅读材料的后面,通常会设置3-6个问题,每个问题在难度上遵循的大多是先易后难的出题原则,基本符合“631法则”,简而言之,就是一道题有六成,是对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有三成略带分析难度,但是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考才能得分;有一成难度较高,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所以“任务型阅读”题型具有梯度设问的特点。比如在2020年黑龙江中考真题《走出青春迷茫》中,题目标出一个画横线的句子——“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问题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道题就有三个难度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出修辞手法(比喻),一眼就能看出;第二层次是答出比喻的表达效果,学生普遍了解比喻生动形象的表达作用;第三层次是分析班主任话语的作用,挖掘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在难度的设置上,体现出“任务型阅读”命题难度的梯度性。
4.适度扩展,综合性强。分析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命题规律,不难发现各类题型还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部分题目内容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一方面考查学生基础性的阅读理解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此类题型的题干,通常会扩展到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及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等,答案是不唯一的。此类题强调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感悟,以及对内在看法的综合表达。比如,有的题型会摘出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考点是评价人物,或者是阐述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必须结合文中的人物描写,提炼反映人物品质、性格、思想的信息,再联系自己的体会去解读人物,表达上力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考验学生的阅读分析和人物评说能力。再如,还有一些题型,设问是基于文本中的某个情境,让学生谈谈感受、体验和做法,答案须指出情境所蕴含的思想,结合文内的具体事例,阐明感受和理由,考验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突出“任务型阅读”题型的综合性。
二、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答题技巧
1.先读题后读文,把握答题顺序。想要学生有效地解答“任务型阅读”题,掌握正确的答题顺序是关键,以往学生大多是先读文本、再看题目,待分析完题目,很多文本内容都遗忘了,仍然要重新阅读,不仅在无形之中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精准地捕获文章信息。因此,在向学生渗透“任务型阅读”的答题技巧时,教师应该重点纠正学生错误的答题顺序,指导学生先读题、后读文,带着问题速读材料,了解文本的主要线索、行文思路和中心主旨,根据题目的问答,有意识地关注一些重要的词、句、段,从而使阅读目标更加明确,提高整体的答题效率。例如,在中考真题《父爱岂止八十里》的“任务型阅读”中,文章共有18个自然段,前三个问题是:①概括写出父亲推车回家后,累得筋疲力尽的表现。②读选文第7自然段,说说“我”当时的心情,并分析原因。③选文第13自然段,对父亲的外貌进行描写有什么用意?在指导答题顺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遍题,明确每个问题所涉及的段落,学生交流后反馈:从题目来看,应该重点关注文本的第7自然段、第13自然段,以及对父亲推车回家后的描写[2]。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依据题目的要求,仔细斟酌几个最关键的段落。学生阅读后作出正确解答:①扶着自行车,身体摇晃,好像要倒了;坐在地上一动不想动;烫脚时身子靠着炕厢睡着了。②“我”很惊讶,因为父亲半夜忽然回来了,而且样子很狼狈,同时“我”又很惊喜,因为父亲为“我”带回了自行车。③写父亲外貌的用意,是为了表现父亲的苍老,以及为“我”推车回家吃尽了苦头,抒发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心疼。这样掌握了先读题后读文的答题技巧,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阅读文本,迅速地开展问题的分析。
2.明确问题所指,抓住题眼答题。在解答语文“任务型阅读”题时,理解文意只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深入地剖析题干,部分学生在没有明确命题意图的情况下,就匆匆下笔,很容易偏离题意,进而造成答题错误和失分[3]。因此,在传授“任务型阅读”的答题技巧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问题的指向,注意在题干中找出“题眼”,也就是问题的关键点,多想想题目要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简单题至少读1-2遍,比较深奥的问题,需反复读3-4遍,直到挖掘出题眼,再结合文本确定答题思路。例如,在中考真题《田野上的白发》的“任务型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分析标题中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这道题的题眼就是“白发”,问题既涉及标题的作用,又和正文有关,所以在准备答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白发”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谈,同时还要联系文本的主要情节和情感主旨,答题格式一般是先分述、再总结。学生针对题眼作答:“白发”是文本材料的叙事线索,也是母亲的形象特征,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苦和勤劳,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心疼、怀念和爱,“白发”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总起全文、表明写作对象、深化主题。这样学生就顺利地掌握分析命题意图、挖掘题眼的答题技巧。
3.绕开问题陷阱,避免答题失误。在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众多题型中,出题者经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学生在审题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步入答题的误区,比如在一些选择题中,题设经常围绕文本的某个角度,让学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选项,如果学生马虎了,那么答案势必会谬以千里;有的题目会标出某个词语、句子,问能否删去或改变,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的,如果学生答“能”,即使后面阐述的理由很有道理,也不会得分;还有的题目要求学生列举原文中的例子,进行观点论述,同时注明例子的数量,假如学生没有看清具体的数量,也会出现答题失误的情况。因此,在渗透“任务型阅读”的答题技巧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抓题眼,还要提醒学生绕开问题的“陷阱”,着重辨析一些含有“正确、不正确”“是、否”以及数量词的题目,对题意作出准确地判断,避免因审题马虎引起不必要的失分。通过有效地技巧渗透,学生就能自主规避“任务型阅读”的问题陷阱,分析文本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强化[4]。
4.回读重点语句,解析表达作用。前文谈及,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题型特点,非常注重语言赏析,出题方式通常是围绕点明题旨、总结全文、起承转合,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语段,让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段落,学生只读一遍,很难透彻地理解,也无法将题干和文本对应起来。因此,在传授“任务型阅读”的答题技巧时,教师应该针对语言作用类的题型,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回读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当然,学生不仅要读题目中出现的句段,而且前后文也要连带着一起读,从语句的位置、描写对象、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审慎地解析其表达作用,从而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和答题能力。例如,在中考真题《寒梅》的“任务型阅读”中,第二题标出了一个划线句——“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5]题干是: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选句出现在文本的第6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第5、6、7段都复读一遍,进行字斟句酌地赏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先明确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的表情达意作用,学生赏析后作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落的美丽姿态,呈现出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作者对寒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学生就养成回读原文的习惯,提升对主观题的解答能力。
5.合理关联引申,解答开放题型。在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常见题型中,最后一道题普遍具有开放性,题干的内容与文本有关,但是又超越于文本,如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写一段话,给文本写点评,或是表述自己获得的感悟和启示,等等,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地考查。针对“任务型阅读”的开放题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地关联引申,根据题意,把文本与生活、写作、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从文本到生活的思路,用文章的精神去指导生活,进行创造性地拓展,答题内容要贴近实际,观点正确、健康、富含正能量。例如,在中考真题《人生的另一种财富》的“任务型阅读”中,最后一题的题干是:仔细阅读文本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里写什么内容?(只写内容要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引申到实际生活,创作出合乎情理的信件内容,学生联想后作答:①告诉父母到家的时间;②诚恳地向父母道歉;③告知父母推迟回家的日期,去做兼职;④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的情况,表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态度……这样学生就顺利地掌握了“任务型阅读”开放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学语文“任务型阅读”的题型特点,包括命题灵活、题型多样,语言丰富、注重品析,先易后难、梯度设问,适度拓展、综合性强。教师在传授答题技巧时,应该指导学生先读题后读文,使其掌握规范的答题顺序,认真审题,抓住题眼,避开问题的陷阱,回读问题涉及的重点语句,解析文本语言的表达作用,同时启发学生合理地关联和引申,自主应对开放式题型,从而提高“任务型阅读”的技巧指导水平,促进学生高效答题。
参考文献
[1]姚清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任务型阅读[J].学苑教育,2020(18):37+39.
[2]孙万里.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43.
[3]张晓军.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学周刊,2019(03):111-112.
[4]王颂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任务型阅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03):51.
[5]陶怀琴.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促进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8):102.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