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魏佳义
【摘要】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唯一途径,目前受就业前景、兴趣爱好、学校、父母意愿、他人意见、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考生在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志愿填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认为,填报志愿时,考生不仅要遵循喜好、擅长、价值、发展等原则,还要了解所选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与高中所学内容有何关联以及就业方向,同时还要分析思考自己能否胜任,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后,认真填报志愿。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填报;高职院校;分类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19—05
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唯一途径,考生最终考入哪一所学校,除了考试成绩这一客观因素外,考生的主观意愿也尤为重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加快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普职招生相对分开。普通高中生报考高职院校时,一部分不需要再参加高考,而是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参加分类招生。这一文件精神的落地就使得考生个人意愿在志愿填报中的影响比重大大增加。而个人意愿往往会受到就业前景、教师和父母的意见建议、报考学校的知名度及所处地域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填报的志愿偏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业所长,导致考生被录取后产生对学校失望、对专业提不起兴趣、对学习厌恶、学习成绩差、对个人职业及前途迷茫等消极心理,严重者会出现退学等现象。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高中学习阶段,学校教师及家长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将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积极影响呈现出来,促使教师及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尝试提出优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相互衔接的方法,从而提高志愿填报成功率和满意度。
一、考生志愿填报的现状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越来越大。与扩招之前相比,大多数考生不再担心无学可上。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志愿填报的难度反而不断增加。如何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通过正确的志愿填报方法选择满意的学校,困扰着每一位考生。与高考填报志愿不同的是,分类招生面向的群体范围小,主要是中职学生和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普通高中学生,招生的学校主要是高职院校,所以填报志愿的广度就比较小,可填报志愿的数量也比较少,造成这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以下问题。
1.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一般情况下,高中学习成绩相对一般,自认为在高考中难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很难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会参加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加上社会普遍存在唯学历论的现象,导致这部分考生对高职教育前景缺乏信心,对于成为高职学生甚至感到自卑,这种现象容易使考生在志愿填报时随波逐流[1]。认知上的自我贬低,可能出现自我认知失调,对于将要进行的志愿填报,乃至以后的学习和就业造成影响。有可能出现一些非理性选择,被诸如“职业院校只是学习一种生存技能,有饭吃就行”的错误言论所误导,盲目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忽视自己的能力特长,最终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不适合的学校,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职业技能学习不扎实,影响了以后的职业发展。
2.对正确就业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培养方向不同,在就业时,高职学生不能满足大多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考条件,无法进入体制内工作。传统就业观认为,体制内是“铁饭碗”,其他都是“打工”。既然都是打工,自然是什么赚钱容易、什么赚钱多就选什么专业[2]。这一错误观念,可能在专业选择时会出现参考因素单一的问题。由于公务员考试,对于考生的专业要求相对较为宽泛,所以本科线以上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加倾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相反,选择高职教育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大多会选择当前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学校和专业,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
3.忽视了兴趣爱好和学习专长。选择高职院校的考生,其中一部分是每门功课都比较差,导致总体成绩较低;另外一部分是因为偏科严重造成总体成绩相对较低,但某些课程成绩可能非常突出。如果在填报志愿时,偏科严重的考生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且该专业与自己成绩突出的课程关联度较高,而选择所谓就业好的专业,但该专业与自己成绩差的课程关联度较高,则在学习过程当中,考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增加。要想在该专业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但如果考生选择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且与自己学习成绩较好的课程相关度较高,那么考生的学习就会相对轻松很多,也更容易取得优异成绩。
二、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因素
随机对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访谈,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就业前景、兴趣爱好、学校和父母意愿、他人意见、经济条件等。随后,参考学者赵艳忠的“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问卷”[3],设计“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专业选择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甘肃省内三所高职院校的400名学生,来自医学、财经、物流、教育四个大类的相关专业,他们均通过分类招生考入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69份,有效问卷369份。表1是对影响考生填报志愿首要因素进行的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影响考生专业选择的因素依次是: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前景(37.94%),自己的兴趣爱好(29.27%),遵从父母的意愿(15.45%),老师的意见、同学或朋友的影响(6.78%),家庭经济负担能力(4.34%),学校的知名度与所处地域(2.98%),所选专业与自己高中优势课程关联程度(1.90%),自己的专长(1.36%)。现分析如下:
1.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前景。作为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首要影响因素,这与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也与家长们逐渐转变的就业观相关[4]。
2.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考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好能够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功。
3.学校知名度与所处地位。学校因素在这些年对于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代表的就是其办学实力。良好的地域位置可以带来更好的软硬件学习条件,也可能有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4.遵从父母的意愿。随着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度逐渐提高,大多数家长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也有不少家长,自认为本着为孩子好的初衷,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现象是不可取的。
5.老师、同学或朋友的影响。老师可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志愿填报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议,但不能为学生做主。还有很多学生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如果爱好相同,理想一致,能够相互促进,在没有特定阻力的情况下,共同迈向大学校园,也是可取的。
6.家庭经济的负担能力。经济条件不应该成为考生迈向大学校园的阻力,因为现在的奖助学政策已完全能够帮助考生完成学业。只要理性选择,足够努力,圆满完成学业,遵守诚信,努力工作,履行还款责任,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志愿填报的指导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内容。学生时期的职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兴趣和能力,拟定正确的受教育策略,其本质就是对学业的规划,这是职业规划的基础。对于参加分类招生考试的高中生来讲,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志愿正确填报的有效方法,同时正确的志愿填报才能实现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才能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喜好原则。填报志愿时,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带来学业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喜爱是学习的动力,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花更多的时间,保持更多的耐心,更容易取得成绩,获得成功。反之,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缺乏耐性,最终必然获取不了好成绩。
2.擅长原则。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有的考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较强,文科成绩相对较好;有些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强,理科成绩相对较好;有些考生动手能力较强,可能劳动技能相对突出。如果让这些考生从事他的弱项工作,无疑是不可取的。一部分考生,由于考虑不充分,志愿填报不理想,忽视入学后的学业问题,进入校园后甚至出现厌学和退学的现象。
3.价值原则。填报的志愿与考生未来就业系系相关,考生必须重视自己选择的机会,必须重视自己的选择。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无论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听取老师的意见,还是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都必须遵从本心。
4.发展原则。填报志愿是学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桥梁,通过填报志愿,成功进入理想的学校,是每个考生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大多数考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入学后就业前的学业问题。对于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学校、是否能够适应所学的专业,取得合格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几乎没有考虑。
通过对比发现,在影响考生专业选择的8个因素中,只有4个因素与上述四个原则有直接联系,分别是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前景(37.94%),可以对应发展原则。自己的兴趣爱好(29.27%),可以对应喜好原则。所选专业与自己高中优势课程关联程度(1.90%)、自己的专长(1.36%),可以对应擅长原则。通过数据分析,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考生对于自己的专长重视程度不够,遵循擅长原则的比例较低。当下,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对于学业的重视程度很高,自然对于填报志愿的重视程度也是一样。但重视并不代表合理,在填报志愿时,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在决策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考虑得方面很多,最有可能忽视考生个人的价值、兴趣和能力,更多倾向于外界环境,比如就业、行业的发展前景等。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衔接的策略
1.考生应分析自我胜任能力,认真了解填报专业。首先,了解所选专业以后学习的课程内容,看这些课程内容与高中所学内容有何关联。比如,考生选择就业比较热门的会计专业,该专业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但考生这两门课程成绩一般,而且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排斥心理,那么在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该避开类似职业,志愿填报时也应避开此类学校和专业。
其次,了解所选专业以后从事的具体工作。很多考生只是通过专业名称来判定该专业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对所学专业一知半解,可能就会选错专业。比如,卫生职业院校既有口腔医学专业,又有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很多考生将其混为一谈,觉得学习两种专业都可以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实际上,口腔医学专业从事的是口腔临床工作,可以考取助理医师资格;口腔工艺技术从事的是技术类工作,如义齿加工厂、口腔医院非临床的技术工作,可以考取技工证。
2.多方协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志愿填报的无缝衔接。做好高考志愿与学业规划的有效衔接,需要考生、教师、家长、学校和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首先是考生。考生首先应该根据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平时的学习状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专长有一定的认知。之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志愿进行填报。
其次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穿插讲授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对自己的学业合理规划;文化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讲授课程的发展方向、课程与哪些行业专业有联系、课程可能会对哪些大学哪些专业的学习造成影响等。
再次是家长。家长不应该仅仅考虑就业,而应该综合考虑孩子的特长、专业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在孩子志愿填报时,做好孩子的参谋,而不是越俎代庖,成为孩子的决策者。
之后是学校。学校应该突出校园文化优势,鼓励学生创建专业社团。大多数高中都有学生社团,因为学习紧张,这些社团很少开展活动。而且社团的种类主要以文化艺术为主,缺少一些行业性的社团,比如说机械类、医学类、教育类、军事类、政法类等。学校要鼓励相关教师创建这些专业的社团,并鼓励学生参与,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一个早期认知。
最后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学业规划课程,并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进入高中校园,但是不同的学校重视程度不同,而学业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中学习既紧张又忙碌,学校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很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建立终身职业学分制,让学生在高中时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选择某个职业进行实践,通过对行业的了解,指导自己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将这些经历纳入职业学分,作为以后入学的参考依据和获得职业资格的重要条件[5]。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至关重要,考生要在认清自己、专业、学校、未来的基础上,认真填报志愿[4]。
参考文献
[1]邹红秋.论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学生自我认知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46-48.
[2]朱芮,刘辉.经济常态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实困境与培养路径[J].价值工程,2016(09):262-264.
[3]赵艳忠.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网站建设[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5]石伟平、匡瑛等.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