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作者: 赵丽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逐渐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文章以聋校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问题。通过分析目前聋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具体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为例,提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聋校语文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1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语文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首先,语文课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语言运用等方式,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等,聋生可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其次,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现象、人生观等,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聋生可以了解和思考各种思想观点、社会问题等,培养其分析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再者,语文学科重视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写作、演讲等活动,培养聋生准确、清晰、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培养有助于聋生在面对社会、传递思想与思政观点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聋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聋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聋哑学生教育中。如何让聋生通过语文教学学会语言表达和阅读技巧,同时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一直是特殊教育老师们面临的难题。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视阈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聋校语文教学中,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一、聋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困难。由于聋生无法听到声音,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发音、缺乏语调和语音语调的感知能力。这给聋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需要教师采用适合聋哑人的教学方法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克服语言表达障碍。

二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困难。聋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可能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取语言信息。教师需要通过图像、手势、文字等多种方式来辅助其阅读理解,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和上下文背景,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受限。由于聋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他们的写作能力可能受到限制。教师需要通过培养聋生的手语表达能力、提供写作范例和指导,鼓励聋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是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聋生由于沟通障碍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触有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图像、手势、视频等,向聋生介绍和解释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是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聋校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聋生则被动接受,未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当今教育的要求。

六是教师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聋校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与聋生互动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聋生的思维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是教材匮乏。目前市面上缺乏适合聋生的语文教材,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需要根据聋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有的教材或普校教材适当调整和创新,以满足聋生的学习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聋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聋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普适性,适合聋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经典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国古代众多经典著作,这些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精髓,具有长久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2.人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其中包括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孝道、尊师重道、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等传统价值观念。

3.哲思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哲学思考,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探索宇宙的本质、人类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的意义,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艺术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美学上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中国画、书法、诗词、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追求的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注重意境、造型表现和情感表达,对于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1.拓宽知识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聋校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支持。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孝道等,与课程思政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似之处。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可以让聋生了解并学习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2.培养文化身份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传统美德和艺术形式,聋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这有助于培养聋生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家庭、尊师、友谊、诚信等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入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能有效促进语文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聋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聋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意识。

4.培养审美情趣。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追求,可以帮助聋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因此,对聋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感,还能够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有助于拓宽聋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融入主流社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与融入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发布202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通知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相关学科使用《2023年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没有新编教材的学科和年级仍使用原版本教材,或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普通学校教材中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2]。

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从中专部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选择使用了普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下)和九年级(上、下),来作为中专一年级与二年级语文学科的教材。这里以八年级教材为例,对课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作以下梳理。

(一)现有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1.古代文学经典。教材涵盖了古代文学经典的选文,如八年级上册中的古诗《野望》(王绩)、《使至塞上》(王维)、《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宋词《渔家傲》(李清照);八年级下册中的诗经《关雎》《蒹葭》,古诗《石壕吏》(杜甫)。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引导聋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培养其审美情趣。

2.中国古代文化。教材中也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茅以升)、《苏州园林》(叶圣陶),这两篇课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梦回繁华》(毛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再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涉及节气和农谚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聋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3.传统文化经典。部分教材也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聋生可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4.先哲思想。教材中会引用和介绍中国先哲的思想,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才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虽有佳肴》论述了儒家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并得出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些课文涉及一些传统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可以培养聋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5.传统民俗文化。教材中也会涉及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鲁迅)中对赵庄社戏民俗活动景象的描写;《回延安》(贺敬之)里描绘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陕北高原自然景象和文化景观,以及陕北革命老区人民的群体形象;《安塞腰鼓》(刘成章)所展示的西北高原地理风貌及西北高原人民热情豪放的精神面貌;《灯笼》(吴伯箫)通过灯笼展现了鲜活真切的乡村风俗。通过学习这些与民俗有关的课文,聋生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聋校语文教学的途径

1.视频和图片辅助。由于聋生无法通过听力接收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视频和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来呈现课程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在《社戏》中,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角色时,可以配上中文字幕的传统戏曲表演视频或图片来展示。

2.手语和体态语言表达。利用手语和表情、体态、眼神等非有声语言因素来教授和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针对聋生的特点,老师可以运用手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帮助聋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体态语言作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比如,在《关雎》一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表情、手势、动作,来模拟文中提到的君子风度和淑女风范,或者利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礼仪等概念。

3.生活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聋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茶道体验、书法体验等,通过亲自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他们领悟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审美观念;参观传统文化场所,如博物馆、古建筑等,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让聋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独特魅力;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可以让聋生亲自制作传统食品、参与传统舞蹈或手工艺制作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参与传统文化表演,如传统舞蹈、戏曲表演等;通过学习和演绎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让聋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邀请专家或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通过听取专家的讲解和参与讨论,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4.跨学科整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历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可以帮助聋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一是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让聋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通过了解历史背景,聋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二是老师可以组织聋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如绘画、手工艺制作等。通过美术创作,聋生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形式来表达和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三是老师可以引导聋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影响。聋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多媒体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例如,使用电子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视频,让聋生获得更直观、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

6.个别辅导和小组活动。考虑到聋生特殊的学习方式和需求,老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根据聋生的能力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聋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7.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利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聋生参与到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中去,体验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个仿古的场景,安排聋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感受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结束后,引导聋生思考他们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体验和感受。最后,鼓励他们写一篇关于自己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中体验的文章或日记。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活动,聋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体验《愚公移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课程思政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道德素养,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聋校语文教学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聋生不仅能够增加课外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材厅函[2023]2号)[R]. 2023(04):28.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