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研究如何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吴秦遥

【摘要】研究教育政策对于指导区域教育重难点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近年来在教育政策研究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调查,分析当前区域教育政策研究、制定和执行区域教育政策过程中面临的研究团队力量不强、重经验轻调研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强调做好区域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从人才建设、理念引领、注重实证、博采众长、立足实情等方面稳妥推进,以教育政策研究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政策;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29—04

教育政策出自宏观,影响微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并明确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1]。因此,在地方实际负责、建立分级管理体制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这项教育政策为扎实开展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执行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支撑和智力支持,不仅事关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本研究作为所在单位教育政策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持续深度参与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及研究解读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相关对策建议,还多次参与省市教育部门为出台区域教育政策所组织的前期基线调研及方案起草等工作。笔者在参加理论学习、政策研读、基线调研、讨论交流及文本撰写等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了解到在当前基层教育领域尤其以县(区)为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发现当前区域教育政策研究的短板,如教育政策研究团队不够强、专业研究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相关部门在区域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对此,本论文采取调查研究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针对市、县(区)等不同层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取特定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搜集、分析数据资料;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研读,系统梳理当前基层教育系统在开展教育政策研究过程中的难题,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为地方教育相关部门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推动区域教育实现可持续、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分析讨论

本研究选取了所在市、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50位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选取其中的20位调查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经过对定量及定性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发现当前基层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研究团队不够强。由于制度设计及人员编制等原因,当前区域能够做到常态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团队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高校、省属教科研机构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等。相比之下,市级和县(区)级教育行政机构及直属教科研部门中专门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的团队力量十分有限,人员配备总体偏少,且大多数人员身兼多职,往往在开展政策研究的同时,还要承担多方面行政或其他科研工作。以此次调研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例,仅有发展规划科承担教育研究相关工作,人员仅有几人,人员职责主要为负责研究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就相关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拟订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此外,这类科室还承担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编制中小学招生计划、负责学校设置撤销更名、教育基本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工作。再以市级教科研单位为例,市级教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指导及学科教研等工作,专职开展市级层面教育政策研究的人员也较少,教研力量不强。如此,在制定本区域教育政策、执行上级部门所出台的教育政策时,市、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2.重经验轻调研。教育政策的影响范围往往涉及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多个方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教育问题并认清其范围、程度,是区域教育政策制定的关键[2]。然而,现实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更多考虑的是针对国家及省上所出台的宏观教育政策的具体转化,而基层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并没有完全进入区域教育政策制定的具体议程[3]。另外,对于广大家长、教师及社会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仅凭教育行政部门一己之力难以独自解决,这也导致了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对政策问题的认识不够及时、不够准确。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50名调查对象中,有38人认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较少开展全面的前期调研工作”,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6%。

此外,结合上文所述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往往需要考虑落地转化上级宏观决策等情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已有工作经验提出基本思路,然后征集各职能部门具体意见,经领导班子集体会议讨论决定,这种方式往往容易陷入经验化误区,其中尤其重要的基线调研工作难以得到重视,这也导致最终出台的政策在实际落实中会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使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3.机械执行,缺乏思考和创新。在此次访谈过程中,有47%的受访者提到“对重大政策文件的学习不够深入,只是简单了解”;有81%的受访者表示“在政策出台后的一段时间内参加了集体学习,后期没有持续深入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基层教育行政机构对于贯彻国家、省上相关教育政策往往比较模式化,对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背景、重大意义、任务目标、主要原则、核心政策点及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解读比较浅表化、片面,缺乏因地制宜划分政策落实的着力点和层次、时间顺序,片面强调对政策的贯彻执行。不仅如此,在政策宣传及执行的初始阶段,虽组织开展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学习的培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生搬硬套,未能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回归式研读,未能真正吃透文件主旨,掌握核心要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

结合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在基层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尽可能组织专业力量,组建政策研究团队,常态化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从人才保障、价值引领、实证研究、学习借鉴、立足实情等方面,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工作,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强大的政策研究支撑和智力支持。

1.坚持人才保障,建设专业的政策研究团队。针对目前市级尤其是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专职教育研究人才的现状,需要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权责界定等进行合理划分和调整,重点突出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属职能,适当增加开展专职政策研究工作的人员名额,配齐配强研究人员。与此同时,以市级教育行政机构为牵头力量,整合各级教科研机构、教育信息化部门及中小学校管理专家团队等力量,共同打造区域教育政策研究团队,建立由教育行政、教科研、信息化、中小学管理等领域人才构成的研究及咨询专家库,初步形成人员结构合理、运转流畅高效的区域教育政策运行系统,便于在细分教育领域具体政策时,及时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人员进行政策研究,这也是区域教育政策制定科学化、政策执行有效化的先行条件。

2.坚持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研究,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所确立的教育政策和理念为先导,统领政策研究工作全过程,这是开展政策研究的必备条件,也是政策研究人员应具备的重要政治素质。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指引,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强烈地受到政策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因此,在开展政策研究的过程中,应当组织全体研究人员针对文件出台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等方面开展深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系统开展教育政策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调研工作。

此外,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研究离不开教育决策者、政策研究团队、学校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的广泛参与。在开展政策研究及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现有的各方面资源,又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群体的实际利益,力求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避免出现因个人决策、随机决策而导致群体利益受损的结果。

3.坚持实证研究,开展扎实的基线调研。与国家教育部门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相比,区域教育政策研究更加关注政策研究的区域适配性,关注如何在微观层面将宏观的政策文件落地转化,将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落实到区域教育系统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部门。

因此,在开展区域教育政策研究时,针对每一项政策文件的研究任务,研究人员应当在学习掌握政策出台背景和重大意义后,及时深入基层,坚持开展实证研究和行动调查,深入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场所开展相应主题的基线调研,了解相关政策在实际教育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核心问题及主要矛盾,倾听各方群体的利益诉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点,掌握真实可信、丰富的一手数据资料,从而撰写出客观准确的调研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4.坚持博采众长,吸收优秀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政策研究绝不能闭门造车,只关注本区域的教育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人员还必须学会“走出去看世界”,坚持博采众长,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地区乃至国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和优秀经验,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育人模式层出不穷,在国家教育部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在众多高水平教育研究机构的理论引领下,全国多地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改革成果和项目经验。对此,开展区域教育政策研究,必须勇于打破传统的研究思路,立于更高的角度,关注国内外优秀、前沿的教科研成果,充分学习借鉴这些成果,并考虑如何结合本区域教育实际,做好对教育改革经验的合理有效转化,进而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广泛、合理、实用的建议。

5.坚持立足实情,提炼有效的对策建议。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工作,最终目的是在把握文件政策出台背景及重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文件所涉及的核心政策点,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经验做法,并将其与本区域教育实践相结合,提炼出符合本地教育实情、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最终实现以教育政策研究持续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应当认识到,区域教育的主客观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实际执行教育政策时,利益各方主体对政策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教育政策研究不应以形成研究报告或出台教育政策为终点,而应以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新起点,持续关注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重新界定新问题,开展新一轮的政策执行效果调研,并不断推动政策调整和再制定,持续优化政策执行效果,实现区域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教育的办学品质取决于区域教育政策的研究品质[5]。开展教育政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科学、合理的政策研究及实践中的基线调研,不断推动区域教育政策在制定、执行及动态调整过程中的科学化和有效化,为区域教育政策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这也关系着地方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应重视加强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创新型政策研究人才队伍,开展扎实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立足本区域实情,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议,持续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动态优化调整,最终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

[2]左小玲,康永.县级区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122.

[3]钟婉娟,杨润勇.论区域教育政策制定[J].教育科学,2003(19):01-03.

[4]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J].教育发展研究,2022(11):80.

[5]杨润勇.区域教育政策行为与地方教育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13-16.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