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
作者: 陈莉琴【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性格特征完善时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及时关注并科学引导,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文章结合实践就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一论述。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33—03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心理、认知等各个方面都在快速发展,他们对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认知正在建立,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也在逐渐形成。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困惑,使他们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加之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增加,他们需要面对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认同问题,这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普遍性,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小学生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理念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要树立全人发展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道德、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发展,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情感调节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1]。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知识的输入,更需要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同时,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只有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再次,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环境分类进行指导,引导其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2]。最后,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要关注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要教导学生正面乐观的思维方式,通过提供各类正面典范,激发学生正确的理想追求,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爱好与才能,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3]。
二、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第一,要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确保所有班级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并纳入教学计划和课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支持性的环境,使他们感到舒适、安全,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彼此的经验、观点和支持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挑战。这种互助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结,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其次,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手抄报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4]。最后,要升级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一是要升级评价机制,转变原有唯成绩评价教师的思想,杜绝无论效果与否、开班会就算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等内容融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激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二是要升级设施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现实条件困难的可通过改造旧教室、布置班级心理健康图书角、改造宣传栏等手段,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投入,营造更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5]。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手段,将知识寓于趣味化教学情境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轻松理解与掌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发散性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合作讨论、问题导学等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体验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实践过程收获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学习管理情绪为例,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管理情绪的重要性,掌握调节情绪的方式,教师首先可为学生播放动画,并组织学生讨论“动画中主人公不同的情绪造成了什么结果,请说出你的想法”,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案例及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自己是如何控制情绪的”,并通过自己的总结,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方式,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6]。最后,各学科教师要坚持协同育人理念。一方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班主任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沟通,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本学科优势,深度挖掘本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合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素材,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学生成长发育全过程。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学科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此单元为学生植入“坚持就会胜利”“自我鼓励”等良好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调整心态的方法,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3.家校联合巩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性格塑造等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有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坚持家校联合,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利用放学、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时机,就学生在校表现、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教师与家长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家庭教育交流会等家校活动,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为家长分享优秀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方法,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减少源自家长层面的阻力[7]。最后,家长要提升思想认识,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创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给予学生合理的成长空间,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使学生通过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应对压力的能力及方法,并以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家校合作月为例,在这一月份,教师可组织亲子体育活动、亲子阅读等多种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使学生通过活动中家长与教师的鼓励、引导最终形成坚韧不拔、有耐心等良好心理健康品质。
4.借助各类实践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机遇,为深化课堂知识提供了条件。对此,学校可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自身良好心理素养的平台,以此巩固与深度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如,可结合各学段学生成长发育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兴趣爱好等要素,设计主题校园实践活动,如“心理健康活动主题周”等,并通过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亲子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实践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其次,可借助社会力量、专业人员,全面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挫折和适应社会能力,降低犯罪风险。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成长的关键节点师生共同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J].华夏教师,2022(36):32-33.
[2]林胜蓉.运用信息技术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华夏教师,2022(23):40-42.
[3]冯艳荣.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6):179-181.
[4]斯瑜.悉心浇灌,静候花开——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1(32):15-16.
[5]刘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1(12):113-115.
[6]雷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7]刘玮玮.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