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吉斌【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重要一环,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思想教育。它不仅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公民意识。文章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将思想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意义;现状;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2—0083—06
在学生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坚持“文道化合”的原则,将思想教育与专业内容真正融为一体,使他们不仅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增长爱国情感、审美情趣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将思想教育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它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阶段,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思考、讨论文本艺术与思想价值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选取涉及道德问题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激发他们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也需要引导他们提供合理的理由和论据。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还能锻炼他们辨别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为国家公民素质教育和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阅读相关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祖国的伟大历史和辉煌成就,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具有渲染课堂氛围、提升本学科育人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2]。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思想教育融入的一些问题。笔者对某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调查问卷(学生版)》和《思想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版)》。参与问卷调查共12个班级,七八九每个年级4个班级,每个班级抽查20名同学,共240名学生;四个学校100名教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见下表:

上表数据显示:有近85%的教师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上,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上表数据显示:经常与学生交流的只占18.37%,偶尔和从来没有的近82%,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自身角色定位还不清晰,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引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上表数据显示:教师经常性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文本思想感情的占比不高,只有36.73%。

上表数据显示: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讲求方法和水到渠成,并对学生表达的情感及时做出评价,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上表数据显示:尽管有近43%的教师认为思想教育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仍有57.6%的教师认为不重要。

上表数据显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专题培训与研究还不够,有48.6%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此类系统培训。

上表显示: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导致思想教育时效性不强。
(二)存在的问题
师生调查问卷显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融入设计的目标面不宽。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师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只是知识传授的工具,思想教育只是附加项,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近43%的教师认为思想教育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仍有57.6%的教师认为不重要。另一方面,由于考试导向和升学压力较大,一些教师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上。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一节课(40分钟)教师花在讲解重点字词语句以及课文上的时间达20分钟以上的占85%,为应试只注重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上的现象比较突出。
2.融入思想教育的落实方式缺乏统一性。近些年,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落实方式缺乏统一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课堂讲解和知识点的传授上,缺乏学生体验情感的情境创设。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4.65%的教师侧重于情感的抒发,16.37%的教师循规蹈矩的讲授,而侧重知识传授的教师竟占58.98%。而另一些教师则试图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您认为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时,数据显示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为65.25%、专题式教学为45.05%、讨论式教学为48.1%、情景模拟式教学为66.54%、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为52.06%。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方式不统一,更多教师倾向于情景模拟教学。
3.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初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制约融入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论,无法有效地将思想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5%的初中语文教师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培训;54.6%的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专题培训与研究还远远不够。同时,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思想教育的评价机制相对滞后,导致了教师在融入思想教育时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也使得学生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产生误解。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语文教师中,92%的教师认为缺乏评价标准和方法,87%的教师认为评价机制滞后。同时,认为评价方法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的占93.1%。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注重内容与价值观的融合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本中的道德与伦理价值观念进行深度解读,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与互动。如此,语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便能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挖掘对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对祖国、党和人民热爱之情的挖掘。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著名的课文都充满着对祖国、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白杨礼赞》《出师表》等,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这些文本中的情感因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以往,教师常常采用一种教科书般的模式,试图向学生传授爱国、爱人民的深层道理。然而,对于正在经历叛逆期的学生来说,这种说教式的大道理并不能被他们所接受,他们往往会将这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同起来,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时,我们便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药》一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表达对文中描述的民众对革命者的态度的看法,以及对这种态度的启示。我们可以将文章的主旨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答,那么文章的主旨就不再难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美好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挖掘至亲至爱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最珍贵的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展现,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主题。通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课文,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种感情的深沉和美好,例如《背影》《散步》《秋天的怀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古今中外知名人士的经典实例进行思想启发。同时,针对学生青春期的反叛心理特征,巧妙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观念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著名演员张丰毅在电视剧《人民的权利》中饰演的县委书记角色,这位县委书记为了工作不辞辛劳,展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恰好是对《背影》中父亲形象的生动诠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更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传统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挖掘生命的价值及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其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全面理解和尊重生命的价值,这种教育不仅注重个人的生命体验,也强调与他人共处的重要性。在生命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关爱和宽容之心。同时,生命教育也教导我们要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如《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等。
在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需要恰当地导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让他们从关注生命的存在中学会如何珍视生命。例如,在学习《再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话题来引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让他们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宝贵。生命教育不仅能体现我们对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情调的追求,更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育不仅能推动学生肉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更能促进他们精神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4.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通过多次阅读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来理解古人如何展现崇高的道德品质,并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孟子的“舍生取义”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鲁迅的“自古至今,我们都有专心致志做事的人,有勇往直前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追求真理的人”,更是让我们深感古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能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